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意识的渗透和培养策略探究

2021-12-27杨言霞

甘肃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意识教材生态

杨言霞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渗透,生态意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渗透生态意识。高中地理学科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环境的介绍,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在成长发展中具备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重点针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态意识的渗透和培养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态意识;问题;培养策略;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1—0150—0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历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后产生的深刻反思,地理课程成为了教师向学生渗透生态意识的最佳素材,所以教师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向学生们渗透生态意识,培养学生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1]。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和培养生态意识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渗透有利于传递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学生在学习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中能够了解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随着现代经济的一步步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但是自然资源是十分宝贵的,所以人类需要及时保护地球。渗透生态意识,高中生能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明白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利害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正确的行为性格,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对环境的保护。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面临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生态意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师只是机械化地向学生传递生态意识的重要性,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只是在理论上有了大概的认识,并没有将生态意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环保意识,很多学生甚至认为生态环境与个人毫无关系,对环境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高中教师过于注重升学率和学生成绩,所以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态意识的概念认识模糊[2]。

2.生态教学缺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生态教学,经常对着课本照搬照读,导致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使得素质教育成为空中楼阁。地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并且将考试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化地会背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使得保护生态的行为缺乏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将生态意识渗透到学生内心,这是推行生态教学的重要前提。

3.缺乏对教学材料的充分认识。在渗透生态意识的教学中,教师对地理教材的认识不够,并不能将地理教材中的环境生态元素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导致教材资源严重浪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在对地理冷门知识的讲解上,并会让学生在课堂根据应试教育机制做大量的习题,缺乏对生态意识的说明,使得地理教学和生态意识的渗透严重脱节。除此之外,有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分配不到位,使得学校地理教学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

4.缺乏对学生环保意识的鼓励。高中生正处于对事物形成自己认知的年纪,然而,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的生态意识缺乏适当性的鼓励,甚至当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并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很多学校根本不会开展关于生态教育的活动,使得高中地理生态意识教学模式过于单一[3]。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态意识的渗透和培养策略

1.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利用教材中与生态意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需要将教材中有生态价值的知识抽离出来,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设置本节课的环保主题,让他们在课本中找出有关生态环境的知识。当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会不自觉地保护环境。

例如,在学生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之前,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在备课中通过资料了解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找到教材中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对策。教师在课堂讲解中需要让学生懂得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并过渡到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告诉学生全球气候变暖的性质,全球变暖会影响到整个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向学生渗透生态意识。教师通过本节课的讲解,让学生增强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忧患意识和生态意识,养成节约能源等思想观[4]。

2.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教师在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将生态环境观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对生态环境知识更加了解,并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存在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说明,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与生态环境相关联,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环境危机意识。

例如,在学生学习《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食品污染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认清现在的形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尤其是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市场调查,学生会对绿色食品的意义有所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能够明白生态环境对绿色食物的重要性,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好坏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绿色食品的探究,既能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对生态环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式。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生态意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思考,借助多样化的课程方式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清楚两个核心概念——“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阐述地域分异造成的生态环境不同。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差异的变现和分异规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建立对地域差异和生态环境的感知,并且通过课件展示的景观图片和有目的地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因此本节课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们通过在信息技术手段和地理知识的结合教学中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得教师对学生们生态意识的渗透和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作用[5]。

4.注重课外活动的引导。高中地理教师在向学生渗透生态意识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事物。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身边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制成调查报告,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能够进行整理。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和生态保护园,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态保护的新型理念传达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与一些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良好品质会影响自己身边的人,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自觉地投身于生态保护中。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在渗透生态意识的过程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让学生能够自觉养成生态保护意识,践行保护环境的理念,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旭峰.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2]巩莉.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3]祝琳琳.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

[4]张闻雯.基于师生共识的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田月华.高中地理课堂生态文明教育案例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编辑:孟刚

猜你喜欢

意识教材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生态养生”娱晚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