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摄影艺术应用

2021-12-27顾熹陈想

东方收藏 2021年12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顾熹 陈想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提出摄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并就拍摄记录过程中如何运用摄影技术展开探讨。从搜集资料,认真理解其内涵;具体分类,订立基调,结合项目特点,多角度进行个性化表达并整体记录过程;图文并茂,让摄影作品更加丰富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摄影艺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自2005年正式启动以来,如今已经是第16个年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颁布,眼下也已施行了10年的时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绩斐然,在固本培元、延续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了小康社会之后,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过程中,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当前,各级政府和院校等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包括建立非遗工作室、发展非遗特色旅游、开办非遗专业等,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广大民众对于非遗的认知度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传承手段不完善、资料保存不易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就使得部分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至今仍然举步为艰。如何有力地改变这一局面,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二、摄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非遗传承的是技艺、审美和智慧,更承载着后人和先辈们的情感连接,从中我们能够真实、直观地感知其古朴的文化气息。但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部分非遗项目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基础遭受到严峻的考验,延续存在的状态不容乐观,如此一来,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在笔者看来,要掌握非遗项目的“活态”证据,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记录和保存,而非遗摄影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手段。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三条也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非遗摄影通常是指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手段,对存续至今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加以记录、整理和存档,实现跨时空、跨地域传递其文化信息,使之作为人类文化记忆代代相传。它使用镜头语言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唤起人们珍爱传统的文化自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应用

开展非遗摄影工作,摄影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采集成效和资源质量,进而影响到抢救性保护工作开展的整体效果。为此,笔者来谈谈非遗摄影的应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寓思于情,认真理解内涵。非遗摄影主要以记录为主,客观真实地记录对象,始终围绕着纪实来表达对非遗项目的理解,运用镜头语言,记录下非遗项目之中关联又独立的部分和过程。在拍摄前,要将非遗项目放置到特定时空和地域中去观察,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把握非遗项目的定义和内涵外,也要了解其地域文化、风俗民情等。站在摄影师的角度,去发掘和感受非遗之美,通过摄影的表达手法和拍摄技巧,展示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情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及查阅书籍文献等方法,认真了解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有效信息,做好功课。与此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和传承人直接面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和了解,制定拍摄计划。

2.寓情于景,关键在于表达。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定义,非遗项目广泛,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每个非遗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拍摄记录手法和切入点的不同。比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和杂技等,其表现方式主要是舞台表演,在拍摄记录的时候可以运用略为夸张的角度或镜头呈现出舞台效果,而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类非遗则更适合相对平实的表现手法。

其次,摄影师还应当根据非遗项目的具体特点,将构思、技术和内涵进行深度融合,力求一气呵成。例如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瑶族长鼓舞”,舞者在跃起拍击长鼓的瞬间,其内在力量的爆发、外在的神情表现、自然旋转的舞动,令人惊叹。因此在拍摄记录时,要抓住表演的高潮点,注意把握好动感、节奏、气势等元素,捕捉最具美感的瞬间,才能将主题进行完美呈现和真实记录。

此外,摄影师还要通过多样化的视角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使用摄影技术呈现出来。有些非遗项目的创作过程不像舞台表演那般夸张,那么在拍摄过程中,就要去搜寻最能体现项目的切入点,生动体现其特点。像陕西非遗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若只是单一地拍摄陶瓷烧制过程,未免显得有些单薄,但是如果将其放置到大的环境背景下进行展示那就不一样了。耀州窑窑址所在的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南北沿漆水河两岸5公里内的范围内,瓷窑作坊栉比鳞次、星罗棋布,据《同官县志》记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有了这样规模宏大的窑场背景,我们在拍摄这一非遗项目时,就要重点考虑将细节过程放到整体中去呈现,才能凸显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坚守和传承。

通过不同的景别和画面效果,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集中的展示和阐述,连贯、完整而又真实,留下宝贵的视觉材料,这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3.寓景于文,注重多种载体结合。完整的非遗项目摄影作品还要配以文字解说,这是因为很多非遗项目的存在形式比较特殊,单纯通过画面无法完全体现相关的背景信息,如时间、地点和名称等,这就要求在拍摄时不仅要有扎实的摄影技艺基础,更要去研究非遗项目的内涵,了解其历史变革、文化风俗、地域观念等,在这个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用生动的文字去描述和补充画面的缺憾之处,做到图文并茂。唯有如此,才能将完整的信息记录和保存下来,而不是断裂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摄影手段记录下来的非遗项目图像资料,也要注重储存载体的存放和保护问题,最好是要有多个备份,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传之后世。

当历史尘埃落定,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这是我们与先辈们沟通的渠道,也将成为我们与后人联系的纽带。在拍摄时,每每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一辈非遗传承人时,心中总会涌上一阵感动。我们所记录的这些民族瑰寶,就像是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珍珠,默默地演绎、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而非遗摄影不同于摄影创作,拍摄者不是要成为摄影家,而是要成为非遗项目的忠实记录者,将最真实的瞬间,用美的形式予以展现。

参考文献:

1.李鹏、刘柱.纪实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重庆:社会科学,2016.8.

2.刘慧琳.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J]. 艺术科技,2017,30(01):73+75.

3.张庆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张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0(S2):131-132.

作者简介:

顾熹、陈想,单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林玲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