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现实危害与纠治策略*

2021-12-26陈一收王凯全

理论与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文化

陈一收 王凯全

文化虚无主义是文化不自信的极端表现形式,是一种企图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丑化革命文化、解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思潮。文化虚无主义将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杂糅在一起,以否定文化来否定现实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极具渗透性、迷惑性,成为错误思潮入侵的思想先导和非主流思想观念滋生的心理症结。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受到强有力批判,但文化虚无主义有所抬头。当前文化虚无主义通过网络与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勾连交织、共向发力,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发“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思想化”的不良倾向,对国人的信仰信念信心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产生冲击。澄清文化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剖析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践危害,探索纠治文化虚无主义的策略,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实践之需。

一、文化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

文化虚无主义受“西方文明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影响而形成并在国内传播渗透,在其背后是“媚西贬中”的奴化自卑心理在作祟。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全盘西化”。批判文化虚无主义,必须从理论上澄清其谬误,廓清其思想迷雾。

(一)文化决定论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在中华民族惨遭侵略欺压的背景下,国内有些受自卑心理影响的学者把“国力不如人”等同于“文化不如人”,产生了文化决定论的思想倾向,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文化决定论脱离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谈文化,视文化为独立存在的思想观念体系,把文化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夸大文化的作用,认为形而上的“思想观念”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文化不仅决定文化,还决定制度、历史、政治、经济,把解决文化层面的问题当作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出路。这是文化虚无主义理论谬误的突出表现,也是文化虚无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之一。文化虚无主义将传统文化同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统一打包为“封建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劣根文化”和“奴性文化”,导致了国民的劣根性,埋伏了国力积贫积弱的命运,不彻底“铲除”根深蒂固的劣根文化,任何经济、政治上的变革都无济于事。由于不能科学认识理解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能以客观、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文化虚无主义者也无法正确辨识和区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形成了极端反传统的文化倾向,极力向社会渲染文化失败主义情绪,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的一切弊端都归源于传统文化,视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包袱”和“思想障碍”,把彻底与传统决裂、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希望以他们认为的先进的西方文化来改造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社会,最终走到了甘当西方文明精神附庸,鼓吹“全盘西化”的地步。时至今日,这种受文化决定论支配的文化虚无主义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进一步将虚无的矛头指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代的文化虚无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无用了,革命文化不合时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具有先进的思想资源,不能引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反而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文化冲突论

“现代文明中的各种文化矛盾是虚无主义泛滥的催化剂”(1)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也是国内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得以传播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受文化霸权主义逻辑的推动,文化冲突论立足于“二元对立”和“立场先行”,固执于争长论短、胜败输赢,在文化比较中强化文化歧视、文化隔阂,制造文化矛盾,助长文化自负或文化自卑心理。有史以来,人类的多元文化就是在交流碰撞中实现进化发展、产生飞跃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是相互之间也必然存在交流互鉴、吸收融合。文化冲突论夸大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片面地从竞争、对抗上比较文明优劣、文化高低,简单笼统地将不同时空的文化体系划分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以抽象、僵化的方式进行横向上差异比较,“致力于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进而判明各自的‘长短优劣’。其潜在的动机,大多是想‘取长补短,择优汰劣’”(2)李德顺:《用“合作式对话”代替“比较式对话”》,《北京日报》2019年8月26日。。就国内而言,文化冲突论是近代以来有些学者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所产生的反应和选择。在中国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的过程中,有些国内学者抹杀文化的多元化和文明的多样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以暗含的“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文化优越论”的价值尺度来评价中华文化,将文化发展的标准刻板化,认为受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高势位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丑态百出、劣势尽显,只有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实现“资本主义化”,才能走上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轨道。这种受文化冲突论支配的文化虚无主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演化变异,不仅一如既往地鼓吹全盘西化,还以文化复古心态来理解文化复兴,“极力夸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两存,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课题——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7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认祖归宗”“卸掉马甲”“以儒代马”,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发虚无马克思主义、“去马克思主义化”的不良倾向。

(三)文化奴隶主义

文化奴隶主义丧失民族立场,“无视中华民族自我现代化的主体性,特别是不把包括自己在内的当代全体中国人看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拒绝以今天的全体中国人为主体来进行文化反思和自我超越,有意无意地割裂、放弃了中华民族主体的权利与责任”(4)李德顺:《怎样理解我们的文化优势》,《北京日报》2013年10月28日。,不追求自我超越而甘愿接受文化奴役,是一种文化自卑极端化倾向的典型表现。从历史追溯来看,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列强不断侵略欺凌,“亡国亡种”危机日深,在改良无果、共和受挫的境况下,有些国人产生了精神上的被动、心态上的失衡,进而导致了极端自卑的奴化思想。如毛泽东所言,“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5)《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页。。在极端自卑的奴化心态影响下,有些人以极端片面的思维对待传统文化,宣扬文化虚无主义,把民族文化一棍子打死,认为传统文化是缺乏平等精神、独立思想、民众意识的奴性文化,只能熏陶出带有奴性的国民,根本无法造就有独立人格的中国人。为此,他们甘愿拜服于西方文化之下,鼓吹只有当好西方“学生”,才能找到出路,实现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文化奴隶主义主要针对的不是文化而是现实,企图通过反传统来反现实,通过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而走上资本主义化道路。今天深受文化奴隶主义影响的一些人,依旧视“全盘西化”为中国的未来图景,“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7页。,有的心甘情愿地接受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无所忌惮地大搞文化自黑,利用各种场合“哈美”“哈欧”,用西方价值观冲击国人的信仰信念信心。

(四)文化功利主义

文化功利主义认为,当文化成为产品就应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受资本逐利逻辑驱动的文化虚无主义,虚无文化的人文教化功能和涵养作用,为了急功近利地追求“实用价值”,不择手段地迎合受众追求感官刺激和本能欲望的消遣心理,使文化在虚无化中发生了本性、内容、形式的改变,沦为资本的附庸,朝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恶俗化方向发展,导致有些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在市场经济中迷失了方向,突破价值操守和伦理底线,成为娱乐的附庸。文化功利主义“把‘非文’当作‘自我解放’的庸俗态度,看似在张扬个体权利方面很有现实感和现代感,……实则是把中西文化史上的糟粕当成了宝贝”(7)李德顺:《怎样理解我们的文化优势》,《北京日报》2013年10月28日。,在思想文化领域催生大量思想含量稀缺的泡沫文化、解构崇高的颓废文化,使得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曲直荣辱、正邪贵贱等基本价值尺度变得模糊轻佻,引发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失落化和失范化的不良倾向。文化功利主义使文化虚无主义成为一些社会腐败现象的理论辩护,成为否定崇高、嘲讽先进、挑衅主流、混淆视听的思想缘由。

无论是文化决定论、文化冲突论,还是文化奴隶主义,抑或文化功利主义,各种文化虚无主义的共同点,都是企图误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选择性虚无。其共同的本质,是以虚无文化来否定政治;其共同的指向是动摇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冲击国人的文化自信,侵蚀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根基,进而阻滞和误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二、文化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

文化虚无主义是对文化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虚无。从实质上而言,文化虚无主义并不是“虚无”一切文化,而是为抬高外来文化而选择性地搞文化自黑,对属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恶意贬损。文化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文化中心论,并将虚无的矛头对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发挥,影响国家精神力量的建构和凝聚。简言之,文化虚无主义以讨论文化问题而大搞虚无主义,主张以洋为尊,全盘西化,在实践上具有明显地否定现实政治、虚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倾向,意图误导中国发生“改旗易帜”的颠覆性错误。

(一)挑战主流意识形态

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践危害,首先体现在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和主导地位。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乎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因为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也是我国掌握文化发展主导权的必然要求。文化虚无主义通过制造和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谬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干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抢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企图通过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来抵制主流思想文化,改变国家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消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制造思想信仰和理想信念上的危机,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攻击中华儿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防线和精神堡垒。

(二)冲击核心价值观念

受文化霸权的主导,文化虚无主义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无视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客观存在,将西方价值观念尊奉为“普世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和崇高价值理念虚无化,贬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图通过价值观的渗透、颠覆来搞乱思想、蛊惑人心,摧毁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精神根基。与此同时,在资本逻辑的催生下,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消费主义汇流、合谋,排斥文化化人、育人的功能,将文化作为资本增殖的手段,以拒斥崇高、嘲讽理想、戏谑经典、抹黑英雄、渲染情色、亵渎神圣为能事,“把人的精神本能化、物欲化、个体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价值观念,使文化日益呈现出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恶俗化”(8)孙丽珍、李泽泉:《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本质及治理》,《红旗文稿》2018年第9期。,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在思想文化领域滋长蔓延,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之中,消解人们对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信仰,扭曲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有些综艺节目、网络直播平台为了博取眼球、吸引关注、占有市场,打着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幌子自创形式浮夸、内容空洞的文化产品,以恶搞制造“笑料”“笑点”,追求“流量至上”“娱乐至死”,挑战公序良俗和伦理底线,讽刺主流价值观,使娱乐偏离了正常的形式和范畴,变得无节制、无节操,走向泛娱乐化,陷入价值的空心化、虚无化,弱化了文化对人们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涵养和培育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冲击。

(三)消解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构成自身精神家园、形成独特精神标识、维系精神血脉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久的历史传承,已经积淀为精神基因,成为保持国家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精神根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71页。“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页。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历来都是在传承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独特精神世界中得以坚持的。文化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诅咒中华文明是使人愚昧和落后的文明,无限夸大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弱点和糟粕,否定传统文化中优秀基因和思想精华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涵养作用,否认优秀传统文化随着历史发展演进而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观地割裂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的延续与传承关系,不遗余力地渲染文化自卑、自厌情绪,宣称只有以西方文化改造国民的精神世界,实现“去中国化”“去历史化”,才能与现代文明相接轨,融入世界文明主流。这种甘愿接受西方“精神殖民”、甘当西方文明思想俘虏和精神奴隶的观点,是民族自卑和崇洋媚外的奴化心理在文化观上的体现,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也对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产生了冲击。究其本质,文化虚无主义就是要通过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损毁中华儿女赖以向心聚力的精神家园,摧毁中华民族赖以保持自立自强的精神根基和精神脉络,抽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三、文化虚无主义的纠治策略

面对文化虚无主义传播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挑战,我们必须坚定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予以抵制和回击。

(一)将先进文化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制度的性质决定治理的方式。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势,是治理文化虚无主义的治本之策。第一,切实贯彻落实党领导文化建设制度。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先进性的最根本保障。只有确保文化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党手里,把党管文化的原则由上而下地贯彻落实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才能引领文化朝着先进的方向发展,有效提升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筑起抵御文化虚无主义侵蚀渗透的制度保障。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华,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坚持做到“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页。,才能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发展态势中科学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和落后,划清同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确保文化虚无主义不乘虚而入。第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3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制度体系,在思想文化领域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形成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道德滋养,树立起凝心聚力、汇聚共识的“主心骨”,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才能阻断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链条,防止文化虚无主义侵入大众精神生活空间。

(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有效应对和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挑战,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第一,落实主体责任。要坚持和贯彻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不动摇,层层压紧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责任,贯彻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报刊、出版物、广播、影视、互联网、展览、讲座、文化艺术舞台等媒体的监管,挤压文化虚无主义言论的生存空间和传播渠道,使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抵制文化虚无主义、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将文化虚无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彻底清除出去,让其无法立足。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关键靠队伍、靠人才。要按照政治强、纪律严、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加强人才队伍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中文化虚无主义传播渗透的预判、分析、处理等能力,确保其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顶得住、冲得上、打得赢。第三,强化制度的制约和监督作用。落实好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扎实抓好制度的执行,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推动意识形态领域任务落实的制度利器,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健全工作机制,做到有责必履、失责必问、追责必严,监督各级领导干部知责履责守好“责任田”,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

(三)增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抵御文化虚无主义渗透的能力

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骨干力量,也是文化虚无主义侵蚀的主要对象。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渗透,就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群体”,消除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文化自卑心态,增强他们抵御文化虚无主义渗透的免疫力。第一,注重思想教育,强化正确文化观塑造。以讲理、辨析的方式向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宣讲文化虚无主义的表征、实质和危害,引导他们主动去辨识文化虚无主义的政治欺骗性和虚伪荒谬性,认清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而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彻底消除受文化虚无主义影响的心理症结,形成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理性自觉。第二,深入开展“四史”教育,涵养共同精神家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3)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日。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习“四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上,并着重培养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在“四史”教育中,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革命文化中传承红色基因,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砥砺思想、洗礼精神,从而明确方向、坚定道路、修身励志,滋养共同精神世界。努力探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新思路,结合“四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以根除不良党内政治文化为抓手,着力铲除文化虚无主义向青少年精神生活空间和党内精神家园蔓延的土壤,引导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四)加强网络空间文化治理

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也是文化虚无主义传播泛滥的重灾区。抵御文化虚无主义传播渗透,必须以净化网络空间为主攻方向,加强网络空间文化治理。第一,治理网络乱象,维护网络文化生态。要本着对人民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对网络上“负面思维”“审丑情趣”“反智倾向”“拜金主义”等乱象开展深入的“净网”专项治理活动,加强对门户网站、微博、头条、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阵地的管理,及时处置网上相关有害信息,关停存在问题的网站、软件、自媒体平台等,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因时而动、顺势而变,用互联网思维来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快速及时准确研判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侵袭,健全网络文化治理体制,完善约束惩处机制,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创新,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推动网络健康有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生态。第二,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积极主动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引导,强化对网络文化的价值引领,抵制“泛娱乐化”等非主流的文化现象,旗帜鲜明地驳斥消极、错误观念,阻绝文化虚无主义在网络舆情中“趁势而起”。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强化其舆论引导的深度和力度,绝不能让舆论被文化虚无主义带偏,不断扩大正面的主流声音,壮大正面舆论,消弭舆论中的杂音、噪音,牢牢占领舆论阵地,有力反击网络上的文化虚无主义。

(五)加强文艺创作引导

文艺是净化心灵、塑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创作承载着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光荣使命。弘扬中国精神,离不开文艺的正面引导作用。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必须“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1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5页。,确保“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15)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页。,推动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以追求真善美为永恒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出有思想深度、文化厚度、精神高度的精品。针对因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发展所引起的文艺领域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的文艺创作格局,要适当提高文艺作品的市场准入门槛,把好文艺作品的监督关、调控关,完善审查与甄别文艺作品的机制,努力实现对文艺领域全覆盖、全流程的监管,实施网上网下联动联控、综合治理,杜绝受资本裹挟的粗制滥造的作品流入市场,使文化虚无主义“无机可乘”。同时,要用好文艺评论这一“利器”,使文化虚无主义在文艺领域“无处藏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16)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9页。切实把握好文艺评论的政治关和价值关,反对文艺评论人情化、商业化,保证文艺评论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提升文艺批评的战斗力、公信力、说服力,推动文艺评论从繁荣文艺的大局出发,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分析和评介文艺作品,更好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引领文艺创作生产、倡导文明风尚、提升大众审美趣味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文化
文化与人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层传播及应对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互联网思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