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整体性发展研究*

2021-12-26马俊峰尹文华

理论与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中国共产党特色

马俊峰 尹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构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逻辑架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综合平衡向前发展,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架构、实践进程和价值旨趣。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恩格斯的重要论断启示我们:必须运用系统观念看待事物发展。我们既要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架构,又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否则就可能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的根本价值取向。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发展何以可能的历史问题,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为民理念,并为全面认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继续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架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性地制定了不同阶段的主要目标、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不断形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构架和叙事图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发展开篇谋划。无论是目标、布局、理念内部的各个部分,还是这三者之间,都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且呈现出整体性特征。换言之,我们只有从目标、布局、理念三方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整体性发展,才能认识其整体轮廓,进而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清晰图景。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

目标是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的主观意识,为人类实践活动和事物发展指明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确立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战略性的奋斗目标,引领中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特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性地制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顶层设计的逻辑框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作出战略安排,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8-29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今后五年要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3)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年,第17-18页。。“它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4)卢黎歌、李华飞:《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篇 谋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的整体性解读》,《探索》2021年第1期。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分阶段制定了相应的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不仅契合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谋划布局

布局是确定事物发展方向和构建事物发展逻辑框架的全面规划和战略安排,凸显系统性特征。中国共产党长期注重对革命、建设、改革进行科学谋划与合理部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布局建构历史逻辑。毛泽东提出“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19页。的观点,对自主探索中国道路进行合理布局,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以初级阶段论为基本依据的基本路线”(6)肖贵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逻辑》,《求索》2021年第1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谋划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运用系统理论方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的,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部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推动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宏观顶层设计和微观战略指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政治建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能够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建设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安定有序的外部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目的,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完成这一总任务,就离不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宏观指导,也离不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分别为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动力、法治和政治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都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而且为其他两个方面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了动力、注入了活力。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四者相互促进、彼此依赖,共同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表征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科学性、前瞻性、人民性和历史性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先导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9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和全面分析中国社会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创新发展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活力、创造动力;协调发展强调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安全和发展相统一,有效解决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绿色发展倡导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1页。的理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开放发展注重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发展水平为目的,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享发展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趣,注重解决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以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第三个重要原则,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0)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年,第17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可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构境层的三大构件。这三大构件无论是各内部要素之间,还是各构件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制度执行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转化的关键”(11)张新平、成向东:《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的世界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要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布局、理念”三位一体逻辑架构的优势效能,就必须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

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中全面探究,以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整体叙事图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目标、布局、理念”三位一体逻辑架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不断平稳向前发展。

(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断稳步前行。自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表述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工程,重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共同”与“富裕”相统一,即保证全体人民“腰包鼓起来”。党的十九大重新界定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回应了人民对“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诉求,并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的发展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把以“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统筹“共同”与“富裕”,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国际循环逐渐弱化,全球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人民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日俱增。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清醒的判断力,在准确把握国际贸易规律和冷静分析国内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作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相结合”的国内市场,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发展格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充分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构筑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14页。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党的十九大坚持以“新时代中国发展什么样的民主政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重大问题为导向,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立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原则和战略选择。

首先,党的领导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核心内容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将坚持党的领导确定为第一个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立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践行“坚持党的领导”的重大政治原则。

其次,人民当家作主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提供了坚实保障。实践和历史证明,人民群众越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够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就越能够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施了一系列促改革、保民生的战略措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第二大原则,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奠定了群众基础。

再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法可依。在以宪法为根本遵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指导下,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指向,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依法治国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该思想指导下,我国法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进程不断向前迈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法治保障。

综上可知,一方面,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又要将三者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仅共同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而且还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是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四史”、爱国主义等教育。全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全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更加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强化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合理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既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表现,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时代价值。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而且是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旨趣,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确立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强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国文化建设的各项重点任务,为发展文化事业进行战略安排和科学布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我国社会建设和安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脱贫攻坚战和国家总体安全观构成了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构筑了强大的社会扶贫合力,全国上下形成“减贫”一盘棋,不仅促进了贫困地区快速发展,而且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使我国减贫事业具有整体性、前瞻性、全局性特征;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推动发展与安全统一于平安中国建设,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不仅是社会治理内容的主体,而且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4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1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6页。,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更加清晰的战略安排和目标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国家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必将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有了新期待。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而且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从理论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0页。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主要目标,并从“绿色低碳发展、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作出详细的安排部署。

从实践层面看,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摒弃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治理相结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依规做好疫情防控,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18)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页。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充分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前提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制定和出台了绿色转型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综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目标、布局、理念”三位一体逻辑架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平稳向前发展,用实际行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认识论的阐释力。无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架构还是其实践进程,其价值旨趣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的执政理念导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坚守的根本立场要求。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旨趣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0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总体设计和战略布局,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本色。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追求的价值旨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断拓宽新时代为民思想的发展路径。中国共产党人共同追求的价值旨趣源于马克思主义为民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创立了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的继承者,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华大地上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20)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年,第13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第二条原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时代价值。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共同追求的价值旨趣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体现了真理性和人民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页。的观点,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创造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指导,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89页。,围绕人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逻辑

从实践逻辑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满足新时代我国人民多方面需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发展要求日渐明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水平迅速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持续发展,各项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教育等基本民生项目建设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发展行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内各项事业发展面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干扰等复杂局面。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鉴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了科学准确的判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要观点,而且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了科学规划和战略安排,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世界逻辑

从世界逻辑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国际分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6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期盼和追求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然而,当今世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浪潮不断涌现,右翼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逐渐兴起,以人为本的全球治理观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构建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国际新秩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遵循了人民生命安全至上的价值观,凸显了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共同体的重要性。同时,“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本色。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被实践和历史所证明的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理论,“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这将意味着人类从自身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公平正义最终转向人的真正自由发展,这意味着人类将会超越异化的共同体,实现真正共同体,只有这样的共同体,才能够实现人类真正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智力支撑,而且从实践上提供了可行性路径”(25)马俊峰、马乔恩:《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学术论坛》2018年第2期。,向全球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趣。

四、结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也强调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性。系统观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创造性地制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构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架构,并立足于“目标、布局、理念”三位一体逻辑架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平稳向前发展,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架构、实践进程和价值旨趣,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没有苏联的二十年——俄罗斯的经济社会与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