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作物病虫害防治对策探析

2021-12-26崔桂玲

南方农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病虫生态农业害虫

崔桂玲,李 志

(1.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河北秦皇岛 066004;2.昌黎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河北秦皇岛 066600)

生态农业是集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人类健康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在保护环境、遏制气候变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帮助人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真正贯彻“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探究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植物病虫的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生态农业发展特点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工厂化养殖、集约化与规模化单一种植及使用大量化学物质的农业种植模式,它强调在生态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主要害虫和杂草使用物理方法干扰控制,基本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除草剂、地膜等化学物质,也不使用激素、转基因种子或食品添加剂,而是依靠发展环境友好性、耕地固碳固氮型农业来满足植物健康生长的一类农业生产方式[1]。发展生态林业,提高农业耕地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及产量。具体说来,生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1 崇尚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与以往的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生态农业崇尚健康、绿色的农业发展理念,将农田害虫和杂草等以前视为不利于农业发展的物种,当作生态农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不是采用化学方法消灭,而是采取物理方式或者生物方式进行干扰与控制,恢复农田生态平衡。采用物理方式或生物方式防治害虫,可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等化学有害物质,保证农作物产量不受影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由于化学物质投入较少,且不存在农药残留,能够充分发挥自然界生物自净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种植类型多样,间作套种结合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的依靠大量化学物质来供肥的模式,而是借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肥料,实现“五谷丰登”的目的。如将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间作套种,以实现氮源利用最大化;通过种植物种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植物抗风险能力。种植作物类型多样化,能够为农田中的动物提供养分,因农作物种植而减少的土地养分,可以通过施用动物粪便制成的有机肥得以补充,并借助土壤中的微生物帮助后续种植植物有效吸收养分。长期坚持这种种植模式,即使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激素、地膜或转基因种子,也能够确保植物的产量得以稳步提高。

1.3 坚持耕地固碳,带动农民就业

建立在顺应农作物生长规律基础上的生态农业,能够最大化顺应农业气候时令,确保水分和养分得以充分利用。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的化肥使用方式,生态农业采取施用有机肥的方式,减少了以往使用传统化肥所带来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在生态农业模式下,能够实现将温室气体埋到地下的功能,进而达到耕地固碳的功能。

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农产品质量又高于普通农业,在高质量的农产品吸引下,城市群体对农产品和农村生态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使得原来单一的农业要素日渐变为一种可加工、销售和旅游服务的多元农业产业链,实现了从农产品种植、养殖到加工、服务的一条龙服务。事实上,如果进一步拓展产业链还能实现从保健到养生再到养老的一体化。

2 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下,植物病虫害防治要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注重维护土壤生物的多元性。在这一理念背景下,对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多样性要予以辩证看待,打造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合理运行,确保植物抗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并将害虫与杂草转变成资源。由于土壤健康,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植物病害将得以大幅度减少。

2.1 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于可能会对植物带来破坏的生物,可统一将其归纳为潜在有害生物。在如何看待这些潜在有害生物的观点上,不能采取武断的全部消灭措施,而是要从影响植物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植物生产的可持续能力。同理,在对植物进行病虫治理的过程中,也要遵循系统性观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尽量通过生物系统之间的自我调控和相互制约能力来维护生物系统平衡,进而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利用物理方式对潜在有害生物进行干预和控制,才是维持整个植物系统平衡的关键。

2.2 依靠科技防治病虫害

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利用生物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现有的生物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手段能够对潜在的有害病虫进行监测和追踪,并且能够通过安全的生物制约技术等,控制有害病虫的种群密度,进而提高植物病虫的防治效率。也可以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源头着眼,通过采用先进的植物培育手段,培育具有一定抗病虫性的植物,从源头上为生态背景下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提供支撑。

2.3 坚持病虫自然控制

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视各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利用食物网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部分防治工作中出现的“见虫称害”“见菌称病”的认知和意识是极为不合适的。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害虫与杂草的作用是辩证的。害虫是益虫的食物,害虫死亡后其尸体可以参与构造土壤中的团粒结构;杂草会与庄稼争养料,但也会增加土壤碳氮等营养。因此,在病虫控制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自然控制原则,不要对所有病虫都采取全部消灭的极端措施。

3 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

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的植物病虫害防治,要坚持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思想,从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和系统论原理出发,在综合考虑植物病虫害发展动态及有关环境因子的情况下,采用适当的方法与技术,充分发挥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防治植物病虫,并将损害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之内。

3.1 合理开展植被种植

1)增加生物多样性。根据生物系统中的生态位原理,借助植物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位空间差异,如利用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二者生态位之间存在差异的原理,对植物系统中的乔木和杂草进行合理安排,确保乔木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和谐生长[2]。与此同时,在田间植物种植过程中,也可以利用高秆作物和杂草间隔种植,实现对杂草的生态位空间差异控制。2)利用生态位控制病虫。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抓住害虫的生态位存在时间差异这一特点,挖掘益虫主要活动在白天的特点,利用夜间区位差异捕捉害虫。

3.2 合理使用生物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主要通过改变生物基因,从基因和微生物的角度防治各种有害病虫[3]。2)合理利用食物链。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要合理挖掘病虫的食物链,减慢或遏制有害生物的传播与流行,保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实现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控制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4]。3)坚持有效治理,变害为宝。如对害虫和杂草进行必要管理,使其不为害农田,达到自然控制的目的。事实上,在微生物系统中,每种植物和动物都可以作为资源予以合理利用[5]。

4 结语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农田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探讨植物病虫的防治策略,为植物资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借助多样化的栽培物种,控制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用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当前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病虫生态农业害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害虫的克星——七星瓢虫
山西省果树中后期病虫预报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