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以“理论力学”课程为例*

2021-12-25彭红霞

南方农机 2021年10期
关键词:理论力学力学应用型

陈 卫 ,彭红霞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新媒体是采用了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化技术,以手机客户端,如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即时通讯软件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发展,不仅缩小了人们交流的时空界限,还改变了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和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在信息传播如此快速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话筒。信息资讯的快速传播虽然有效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兼具开放性和虚拟性的多样化信息平台也容易让其成为错误思潮(如拜金、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崇洋媚外等)传播的载体,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更有时代迫切性。

当前,95后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他们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富起来”的新一辈,是学习动机务实、休闲意识浓厚、个性特征鲜明、具有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前沿群体[1]。针对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在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有效开展思政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弘扬社会正气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教育难题。

1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 年8 月30 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在高中及其以上的网民所占比重为44%。以上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不仅是网民而且还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在改变人类生活和交流方式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认知社会和感知政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及其传播的各种信息也悄然渗透并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政治认知。归纳起来,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影响当代大学生获取政治认知

现代在校大学生多为95 后,生在改革开放的红利时期,他们大多未曾经历苦难,长在和平且小康的社会中,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希望[3]。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处于一个多元并存、资讯发达的时代,人们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价值取向方面,都不可避免的呈现多元化。在如此新媒体时代,要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政治理念的强化,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将变得尤为重要[4]。正面的新媒体舆论引导可通过各类信息传播途径有序开展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的指导,使大学生群体形成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发展成就的认知,从而产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亲近、认可和接受。

1.2 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在新媒体主导的虚拟世界中,负面政治新闻容易被过度渲染,各种西方反共思想暗流涌动,主流意识形态可能遭受多元信息的冲击,这将严重影响当前大学生对我国施政方针的政治认同[5]。在新媒体世界中,由于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信息复杂化,加之大学生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使得其容易受到少数消极思想文化和反动社会思潮的利用。

2 新媒体环境下“理论力学”课程思政融合策略

2.1 应用型院校“理论力学”课程专业教学的结构转变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的转型需要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6]。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变[7]。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需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转型升级,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作为工科基础的“理论力学”课程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与国家的转型发展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力学”课程是工科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起点,其核心知识构架是对源于生活实践中的力学原理进行阐述、论证与应用研究,是理论之源、工程之基。与其他工科课程相比,“理论力学”课程的工程问题针对性更强,它聚焦了工程实践中最根本的问题、最一般的科学方法和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在工科学生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理论力学”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三学期,以工科机械专业为例,它是以大一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它也是后续“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基础,在整个专业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契合当前国家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需求,“理论力学”课程专业教学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其转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1 教学课时安排上的调整

在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牵引下,“理论力学”课程的总体安排主要表现为总课时和理论课时被压缩,而实践课时有所增加。总课时由原来的72 课时调整为64 课时,实践课时由原来的6 课时调整为12 课时。实践课时中,以设计类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比重减少,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2.1.2 教学内容安排上的调整

教学内容安排方面的调整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应用为主,复杂的理论推导被简化,力学建模、数学建模部分、分析力学基础部分不再作为重点要求。理论讲解部分减少的同时,习题(例题)题量增加,难度减弱,习题(例题)更具工程背景。

2.1.3 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调整

考核内容、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传统的期末一考定总分的模式被摒弃,课程考试总分由期末考试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和实验成绩组成,而且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重增加,由原来的20%提升至40%,期末考试的比重减少,由原来的70%降低至50%。考核内容紧扣教学大纲,概念性题量减少,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题、计算题增加,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2 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院校“理论力学”课程专业+思政融合策略探讨

由于“理论力学”与数学联系密切,而且定理、定律、推导多,导致“理论力学”课程是工科学生眼中公认的最难课程之一。对于数学、物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由于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大多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缺少刻苦钻研的劲头,使得卷面不及格率普遍偏高,这是当前“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试图从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实施等多个环节,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当代95 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根据笔者的实践教改探索经验,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实施“理论力学”课程专业+思政融合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2.2.1 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课程专业+思政教育的正向诱导

利用学习通和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上课下的互动。课堂上,通过学习通签到和答疑,其匿名“弹幕”功能还能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本节课堂授课情况的想法。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学和完成老师指定的作业。

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总结。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平台,公布教师的联系方式(QQ、邮箱、微信等),鼓励学生有问题或建议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争取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同时针对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定期组织课程组进行研讨,进而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更好的调整,以期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2.2.2 注重专业教学与思政融合的方式

在授课的关键节点,要注意专业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入的流畅性、宜人性和相关性,过于生硬的思政教育容易让课堂教学变得古板,造成思政教育的效率低下。在课本上基本原理的讲解中引入简单、易懂的工程实例,使课堂更生动、更接地气,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融入工程思维,培养学生知识服务生产、理论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开阔思维。

通过引入与力学相关的最新科学技术和工程实例,展现国家富强的实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中国梦的信心;通过对工程案例的讲解,分析力学事故与责任心、职业道德的深层次关系;唤醒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和良知。通过实验,体会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

2.2.3 妥善处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课堂上,对照不同知识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做好预案,上课时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时,无需固定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具体时间节点,灵活安排思政教学的方式,一般而言,单节课的思政教学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用过多的专业教学时间,以免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对话课堂等方式,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知识点的凝练,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将“一言堂”的课堂演变成“学习共同体”,有效地丰富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效率。

3 结语

在如今“信息爆炸、流量为王”的资讯快速传播时代,新媒体已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仅赋予了广大公民极大的话语权,也改变和拓宽了人们对政治认知和参与的渠道,对传统的政治生态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冲击。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在课堂教育上对其展开思政教育,在思想上对其进行积极、健康的正面引导,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不容低估、急需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理论力学力学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移动互联时代理论力学的教学模式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力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