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

2021-12-25王瑞港徐伟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苜蓿草奶类奶业

王瑞港, 徐伟平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

苜蓿是“牧草之王”,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有助于促进奶业振兴,确保食物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1-3]。苜蓿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在17%以上,显著高于玉米等粮食作物,使用苜蓿喂养奶牛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提升奶牛单产和牛奶乳脂率[4-5]。种植紫花苜蓿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6-8]。在奶类消费持续增长、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进而抓住机遇促进我国苜蓿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苜蓿生产、贸易等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苜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推动苜蓿产业健康发展。

1 我国苜蓿生产特征分析

1.1 种植面积与产量呈上升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2014—2020年我国苜蓿种植面积与产量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仅2017年由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种草政策调整,我国种草地区受干旱、倒春寒等自然灾害影响,再加上畜禽年末存栏量下滑,导致苜蓿种植面积下降。2014—2016年苜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从39.87万增至45.17万hm2,增长了13.3%;2017年苜蓿种植面积下降为41.39万hm2,较上年下降8.4%;2018—2020年全国苜蓿种植面积由43.33万上升至54.67万hm2,增长了26.2%。苜蓿产量与种植面积变化同步,2014—2016年苜蓿产量逐年增加,由357.93万增长至379.84万t,增长6.1%;2017年苜蓿产量下降为355.65万t,较上年下降6.3%;2018—2020年全国苜蓿产量由377万增加至400万t,增长了6.1%。近年来,我国苜蓿种植面积与产量增加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草业统计》和中国畜牧业协会。

1.2 苜蓿单产显著提高

随着“粮改饲”和“振兴奶业苜蓿行动”的持续推进,我国进一步加强苜蓿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苜蓿良种生产能力,苜蓿单产(图2)显著提高。2014—2020年苜蓿单产由6.93增长至7.32 t·hm-2,增长了5.6%。五年中,除2015年苜蓿单产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加。2015—2019年苜蓿单产分别为6.83、6.90、7.07、7.25、7.31 t·hm-2。2020年苜蓿单产继续增加,达到7.32 t·hm-2。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草业统计》和中国畜牧业协会。

1.3 种植区域向优质非粮产区集中

我国种植苜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苜蓿主要种植区域逐渐向西北转移。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西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苜蓿的主要产地,种植面积排名前五的省区依次为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宁夏,种植面积分别为19.63万、7.63万、2.07万、2.03万、1.64万hm2,合计全国占比超过82.7%。2018年,伴随粮改饲政策持续推进,苜蓿种植区域更加集中,西北地区主导我国苜蓿种植,形成了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宁夏河套灌区等一批集中连片的优质苜蓿种植基地。甘肃、内蒙古、宁夏苜蓿种植面积分别为21.71万、8.3万、3.14万hm2,占比进一步提高,分别增加4.4%、1.4%、2.6%。而吉林、黑龙江种植面积占比下降,有助于东北地区更好地发挥“粮仓”作用。与此同时,陕西种植面积增加,排名升至第四位。另外,甘肃和内蒙古是我国苜蓿种植面积与产量最高的两个省区,单产分别为8.9和7.2 t·hm-2,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明显,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表1 2014年与2018年中国主要苜蓿生产省份种植面积情况

2 我国苜蓿产业贸易特征

2.1 紫苜蓿粗粉及团粒进口量呈下降趋势

我国紫苜蓿粗粉及团粒主要从西班牙进口,2019年和2020年开始从意大利和南非进口,进口总量(表2)先上升后下降。2015—2017年紫苜蓿粗粉及团粒进口量从2.2万上升至3.76万t,增加了70.9%;进口额(表3)从708.25万上升至944.79万美元,增加了33.4%。2018—2020年紫苜蓿粗粉及团粒进口量由2.95万下降至2.84万t,2020年进口量较最高的2017年下降了24.6%。

表2 2015—2020年我国紫苜蓿粗粉及团粒进口量

表3 2015—2020年我国紫苜蓿粗粉及团粒进口额

西班牙进口量占比高达76.6%,意大利、南非占比分别为12%、11%,三国进口量合计占我国进口量的99.8%。2020年,从西班牙进口紫苜蓿粗粉及团粒2.17万t,同比减少11.1%;从意大利进口紫苜蓿粗粉及团粒0.34万t,同比减少10.1%;南非为新增进口来源国,进口量为0.31万t。我国紫苜蓿粗粉及团粒进口量总体保持稳定,能够满足我国进口需求。

2.2 苜蓿草饲料进口量波动上升

近年来,我国苜蓿草进口量(表4)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呈波动性增长。2015—2017年,苜蓿草进口量从136.4万上升至181.9万t,增加了33.3%。2017—2019年,由于“粮改饲”等政策持续推进,国内苜蓿产量增加,我国进口苜蓿草饲料呈下降趋势,由181.9万下降至159.7万t。但我国苜蓿需求持续增长,2020年进口量为169.4万t,同比增长6%。与此同时,我国苜蓿草进口额(表5)不断上升。2015—2020年,苜蓿草进口额从52 122.58万上升至60 687.56万美元,增加了16.4%。

表4 2015—2020年中国苜蓿草饲料进口量

表5 2015—2020年中国苜蓿草饲料进口额

从进口来源国来看,美国是我国苜蓿草最主要的来源国,占比高达70%。澳大利亚、西班牙分居二、三位,占比分别为19.7%、6.0%。分国别看,2020年,从美国进口苜蓿草118.53万t,同比增长16.8%;从澳大利亚进口苜蓿草33.45万t,同比增长38.8%;从西班牙进口苜蓿草10.08万t,同比减少60%。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国为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进口量总体保持稳定,能够满足我国需求。

3 我国苜蓿产业面临的问题

3.1 居民食物消费升级,苜蓿需求更加旺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营养需求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将加速向营养健康型转变,红肉消费占比下降,奶类消费占比将逐渐扩大。奶类是人类理想食物,对人体生命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9]。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数据(https://www.fao.org/faostat/en/),当前我国奶类年消费量为38.3 kg·人-1,相当于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与营养推荐标准相差70 kg。2020年,人均奶类消费实现快速增长,同比增长7.6%,明显高于近15年3.3%的平均消费增长率(根据历年来人均奶类表观消费量计算得出)。伴随我国居民健康意识与膳食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奶类消费将进一步增长,并逐渐由“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奶类消费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对饲料提出更高要求,苜蓿草作为优质的蛋白质饲料,需求将会更加旺盛。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成为满足人民营养健康需求、保障我国食物营养安全的客观需要[1,3],这对我国苜蓿生产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2 基础研究相对落后,苜蓿品质有待提高

苜蓿品质是影响饲喂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基础研究是影响苜蓿品质的关键。我国苜蓿干草品质较差,按照《苜蓿干草质量分级》的团体标准,我国比美国低两个等级,只能被认定为二或三级苜蓿[10]。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优级以上的苜蓿草仅约有160万t,供应缺口约为50%。造成我国苜蓿品质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苜蓿刈割期大都在苜蓿开花、盛花期,苜蓿产量高但营养物质相对较低,二是苜蓿加工企业仍未完全掌握翻晒、并拢、打捆的关键技术,加工及储存过程中苜蓿发霉变质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苜蓿品质下降[10-11]。当前,我国在牧草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方面已经实现机械化,在苜蓿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0,12],苜蓿生物育种核心攻关技术及应用研究比较薄弱,亟需加强优质苜蓿品种培育及收获加工等核心基础研究。

3.3 我国苜蓿产不足需,较为依赖进口

近年来,由于“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粮改饲”等政策持续推进,我国苜蓿产量持续增加,进口苜蓿数量在2017—2019年呈现下降趋势,进口苜蓿数量由181.85万下降为159.74万t(表4)。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营养健康需求的提高,饮食结构加速向营养健康型转变,奶类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优质苜蓿需求进一步增加[13-15]。在畜牧业转型升级、饮食结构转变的趋势下,虽然国产优质苜蓿产量呈上升趋势,但是仍不能满足我国奶业生产需求,进口苜蓿成为满足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外苜蓿产品将长期占据一定份额[8],增加了我国畜产品稳定供给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食物营养安全。

4 苜蓿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4.1 以奶业发展为契机, 优化产业政策

据测算,2008—2018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即人均表观消费量,为我国奶产量和净进口量之和与总人口数量的比值,其中进出口各类奶制品全部折算为原奶)年均增量为0.8 kg。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团队按此增速测算,2025、2030、2035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将分别达到39.8、43.8、47.8 kg,届时奶类消费总量达到5 672万、6 351万和6 931万t;按照《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国奶源自给率需保持在70%以上,则2025、2030、2035年我国奶类生产目标分为3 970万、4 446万、4 852万t,用于奶业生产的苜蓿分别为488万、546万、596万t。生产1 kg奶需要消耗1.5 kg绝干饲料草,饲料精粗比为40∶60,精饲料0.6 kg,粗饲料0.9 kg,其中苜蓿需要0.12 kg(苜蓿总需求由奶类生产目标乘以单位产量消耗的苜蓿干草得出)。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是我国奶业振兴的重要举措。

在今后发展中,一是要种养结合、因地制宜。鼓励标准化牧场配套建设优质、高产苜蓿基地,对种养结合企业的苜蓿基地及相关建设给予补助,提高苜蓿基地建设积极性,降低奶牛场获取优质蛋白饲草成本,努力采用种养结合方式发展苜蓿型奶牛业。二是加强苜蓿种植技术培训,加强对苜蓿种植的扶持和补贴。对从事苜蓿生产的农户、养殖场(户)、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与信息咨询,提高苜蓿种植能力,并积极出台苜蓿生产全产业链长期扶持政策,将苜蓿种子、机械、运输等纳入补贴范围,建立健全苜蓿补贴制度。三是要加强苜蓿在农牧增收、饲喂奶牛等方面的优势宣传。借助媒体、会议、互联网等方式,加强宣传苜蓿在提高动物生产效率及效益、促进农牧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牧民对苜蓿重要性及优势的认知,提升农牧民种植苜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加大研发投入,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苜蓿产业

在今后发展中,要充分发挥科技在苜蓿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抓手作用,加大科研开发力度。一是加强苜蓿新品种选育与扩繁推广,积极开展苜蓿种子的适应性研究,培育适应不同环境及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苜蓿品种,推广优质苜蓿品种应用,发挥品种改良示范带头效应。二是加强苜蓿种植技术开发,逐步完善和提高苜蓿栽培、播种、除草、管理、预警等技术,发挥先进技术的示范效应。三是加强苜蓿配套设备研发,研制和推广适用于中小规模苜蓿种植户的机械,满足丘陵地区及中小规模种植户需要。四是要进一步完善苜蓿新品种审定、良种繁育推广等苜蓿管理和技术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苜蓿产业高质量发展。

4.3 立足国内,加强国际合作

在今后发展中,一是要加强苜蓿政策的支持与调控,稳定国内苜蓿优势产区的种植,保障国内苜蓿稳定供应,并积极开发非优势区的苜蓿种植潜力,结合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国内苜蓿种植面积。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苜蓿市场的监测和预警,重点关注苜蓿主产国的生产与贸易状况,充分利用关税等政策措施确保国际市场苜蓿供给稳定,并积极拓展苜蓿进口源。

5 结语

随着“振兴奶业苜蓿行动”“粮改饲”持续推进,苜蓿产业发展快速,呈现出新的产业发展特征。一方面,苜蓿单产不断提高,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国内苜蓿总产量不断增加,种植区域持续优化。另一方面,伴随人们食物消费升级、奶类消费持续增加,国内苜蓿需求进一步提高,国产苜蓿仍产不足需,进口苜蓿占据国内市场较大份额。在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要加大苜蓿科研投入,大力发展生物育种,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推动苜蓿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苜蓿草奶类奶业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不同施肥处理对寒区苜蓿草地产量的影响
终生不断奶持久促健康
老年人不同生命阶段奶类摄入状况与成功老龄化关系研究
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的高产种植技术研究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第一章吃的基础课⑧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第六届(2015)中国奶业大会暨中国奶业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