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之间赤子心

2021-12-23曹宇翔

西藏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杰青藏高原诗集

曹宇翔

谈一谈读《山海间》的一些粗浅感受,谈一谈向诗友陈人杰学习的心得。他的这部诗集,一首首诗连绵成一支多声部的人生和生命的长歌,宏阔又幽微的心灵叙事、山河和岁月的叙事,万事万物迎面而来的陌生感画面,以及字里行间久久回荡的大地的声音、人与自然的声音,弥散清朗、高峻、旷茫的意绪,以诗的艺术形式形成一种特色鲜明、不可多见的大体量西藏高原美学。

诗人出生在江南富庶之乡浙江,在杭州他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却是三届援藏干部,之后调藏工作。从高寒缺氧的西藏高原,到人间天堂的杭州,一望千万里。这其间,一列列群山,无数的旷野与河流,亲人的面容,故乡东海的涛声,有久藏心间、一言难尽、百感交集的往事,有他作为一位优秀诗人、受到国家表彰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贡献人物”不同于常人的艰辛又荣耀的人生。

我先是读这部诗集的电子版,又读诗图交相辉映、印制精美的样书。我至少小声诵读了三遍诗集名字——《山海间》,让我屏息静气,目光又有些游离,一阵阵出神。这书名带有一种无以名之的拙朴的雄浑般的力量,一如诗人在诗中展现的气度、格局和襟怀。人神共居的苍茫高原,幅员辽阔、不可测度、有着自然法则和秩序的神奇大地。捧着这部诗集在书桌前,站起又坐下,坐下又站起,直让人抚掌而赞,击节而咏。直让人觉得,这是可以摆放在群山之巅、大地之上的一部大书,是一颗赤子之心的写照。

陈人杰的《山海间》,诗分三卷,浑然一体,技艺精湛,结实饱满。他的许多诗不论语言层面,还是人生经验层面,都有独到新意、鲜明特色,如高原苍穹之鹰,有扶摇之美,有一种堂堂正正的技艺和情感之美。这是《月亮邮戳》段落:“九户人家,九支谣曲/九个良宵,九座雪峰是快乐的孩子/大经轮叶片转动/九个星座是感恩的泉涌//春风吹开雪莲花的时候/我给你写信/信封像雪一样白/上面盖着月亮的邮戳”。这是他写那曲申扎县境内的《错鄂湖》:“露珠是一座庙宇//斑头雁去了之后/湖泊瘦了下来……我们所知晓的/并不比水里的石头更多/它们一排排追赶天空/嘎嘎地叫着……”奇思异想,乱花照眼,还有:“一天夜里,我看到星星闪烁的高处/群峰在聚会/又有一次,我从那曲回来/看见旷课里的石头冻得通红”;还有:“鼓我原乡之旅,供星辰倾听/圣火接大光明/冰峰,剥取慈母针线/格桑花多像春天的胎记……”

读陈人杰的诗我感到亲切,他诗中意象唤醒我的许多青春记忆,他目睹的一切,我也曾部分目睹。我曾两次去青藏高原。第一次是1992年6月,和邵燕祥、邹静之、雷霆等6个诗人,参加《诗刊》青藏高原采风团,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宁、到格尔木,再坐总后兵站部汽车颠簸7天到拉萨。我们路过陈人杰工作和生活过的那曲,见过他肯定也见过的从齐腰高的青稞地跑来看汽车的孩子,噼啪冰雹来袭蹲在路边双手护住头的牧民,见过他也见过的藏北草原赶着牦牛的妇女,飘着经幡的玛尼堆,孤零帐篷边怯怯笑着的女孩,听过听不懂一句歌词的篝火旁的古歌……

从青藏高原归来,我写了两组诗发表在1993年1月号《诗刊》和同一年的《青年文学》上,还写了一首长诗《珠穆朗玛高峰》。我一边读陈人杰的这部诗集,一边回忆和比照我29年前写青藏高原的两组旧作。我感觉,陈人杰的诗更灵动、更跳跃、更新颖、更有时代感、更深情、更有力量。我毕竟是青藏高原短暂逗留的匆匆过客,而陈人杰则不然,他长年工作、生活和战斗在那里,与高原藏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他与那里的一切息息相通,他是辽阔的青藏高原派来的大地的歌手,藏区人民的歌手。

《山海间》是他这部诗集的名字,也是他诗集中一首长诗的名字。他是八宿县叶巴村的驻村干部,他写这首诗时已在藏北羌塘援藏7年岁月。看看他与这个藏东村庄的感情:“村塞安放在高原深处/冰雪之光/像时代对高原的又一次提问……在七十二拐/吊来白云的行囊和峡谷谣曲……一缕藏A车牌的清幽蓝光/村庄,如雪上的标点/呼应远方/叶巴村,亲爱的骨肉/找到你,需要一个被黄叶安排的秋天……我爱她们,仿佛/被时间过滤的人又被爱打湿/我将成为其中的一员……直至一头牦牛喊我乳名……村委会的招牌像黎明的山脊……夕阳的余晖洒在业拉山那边……”

男儿有襟怀,浩渺无涯。在陈人杰这些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触摸和感知到诗人生命的体温和心跳。美国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说:“几乎所有的诗都是自传的片断。”而另一位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更干脆:“所有的诗篇都是旅程。”这部厚重诗集,就是陈人杰人生英勇的旅程,另一种自传的一个又一个片断。他为八宿县林卡乡叶巴村75户贫困户整体搬迁至县城西巴村而喜悦,他为村里安上新能源、有了电视塔和水塔而激动。诗人陈人杰,为藏区同胞无私奉献的援藏干部陈人杰,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砺,生理和心理上承受过严酷考验,他的诗中有坚韧、达观,有利人精神,有爱的力量,闪耀生活或冷峻或温暖的光辉。

他为去阿里日土县调研、因公牺牲的西藏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写下深情的挽歌,他为那些普通人、高原养路人写下诗篇。他刻记那些山川草木:“一只鸟啄开黎明/龙王潭升起布达拉”,“荒涧鸟鸣是春天的偏旁/词语失去的,在山水中找回……它只和高空在一起/但在沼泽地小小的水洼里/仍能拾到它的影子……”在《慈觉林》,他是为谁写下心中对阿妈的思念呢?“小时候/只要看见/慈觉林上空的那朵黑云/阿妈就会喊我进屋//如今她不在了/那朵黑云会回来/会长久地停留在慈觉林上空/而我的阿妈却不在了”。

我深深知道在西藏生活和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几年前我第二次去青藏高原是工作出差,在西藏与云南迪庆接壤的部队,亲眼见过那些年轻战友,嘴唇青紫,脸上是紫外线照射留下的一块块黑斑,双手皲裂,有一道道血口。与我住同一个楼的邻居,前几年在西藏武警总队任司令,回家休假,我见他满脸黑红,整个人几乎和青藏高原同一个颜色,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们不论开会还是视察部队,离不开氧气袋,离不开吸氧。去年我的一位在那里任副司令的好友,是一个少将,平调回京,第二天给我发微信:“曹老师,我回来啦……”他的爱人和女兒,与我住同一个院子,他几年两地分居,不能照顾家庭。

而陈人杰呢,三次援藏,并心甘情愿调到那里工作。我认为,他和我的那些战友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人,都是英雄。这是他诗集扉页上的献辞:“——献给妻子徐颖蕾、女儿陈一天、儿子陈在今”。这句献词的后面,该有多少作为人之夫、人之父的惦记、牵挂、苦涩、深情。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这些天读陈人杰的诗,常想起那些既能写得一手好诗,更能建功立业的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横槊赋诗的曹孟德、马上吟哦的毛泽东、高适、辛弃疾……他们诗中都有家国情怀,他们诗中都站着一个风尘仆仆、有血有肉、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勇于担当的人。

本月看贾樟柯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首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你两三年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唯一换取的不就是把自我投射进去吗?如果这一点被取消了,我干它干吗?”读陈人杰的这部诗集,我感觉,他不仅展示了横溢的才华、高超的技艺,也把自己的命运、情感投射了进去。

尤其是他的长诗《与妻书》:“在高处,所得的月光更多/却无一缕送你/请原谅,这白银的皎洁/由风雪炼制,让你承受凋零……‘你看,儿子又长高了/他的年龄,恰是你在藏的年轮……在所有的命运中/我感恩和你相遇/虽然转眼被高山大川所隔……苦涩是时间的旷野/暮色沉入牛郎织女的暮年”。尤其是他写亲人的诗:“雪下在祖母的咳嗽里/母亲纳鞋底/父亲未归//雪一下就是半壁河山/一下就是半生//醒来/游子如哽,亲人已眠……”

在这里,作为一个曾有着42年军龄的诗歌作者,我向优秀诗人陈人杰、向“中国全面小康十大贡献人物”陈人杰——致敬!

责任编辑:子嫣

猜你喜欢

人杰青藏高原诗集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Optimized quantum singular valu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hybrid quantum computer
陈人杰的诗
泰国建筑设计专辑
为了让青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草原更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位
化石见证青藏高原的隆起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