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集《山海间》读后断想与漫议

2021-12-23韩书力

西藏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杰诗集西藏

韩书力

我的关于西藏主题的画,陈人杰没有见过,或很少见过。

他的诗作,在他调入文联之前,那时我们相隔近千里,我也没读过。

近年间,陈人杰相继出版了以西藏为表现咏叹主题的两部诗集,令我意外的是,这两本厚重的诗集从封面设计到内装插图竟全都选自我几十年来同样主题的绘画。这真有些怪,成书之前陈人杰只是向我打过一个招呼,直至我拿到了《西藏书》的样书后,方知我的那些画作竟被陈人杰及责编先生如此青睐。记得余友心先生翻阅完《西藏书》对我说的一句读后感是:“作者(指诗人)和编者都看懂了你的画啊!”作为一位学富五车,尤其是对西藏人文历史有深厚素养的老学者,余先生的这句评语是否可看作是对文图作者于西藏文化主题答卷的一种认可。

七年前的春天,不知是谁介绍了当时在藏北担任县委副书记的陈人杰,他拿着打印好的一叠诗稿,敲开了寒舍柴门,定睛看,标題“西藏书”下面还有两行小字“献给妻子,女儿,儿子,感恩他们在我‘缘藏期间仍选择了坚强,并安宁快乐地拥有每一天。”记得一周后我才陆续读完这部诗稿。作为画画的人,每天翻阅新书旧报的毛病是有的,但若要认真对一部在高海拔生命禁区里接连三届援藏,在坚持本职工作的体能热量外,仍坚持遥望寒窗夜空下的雪山,在一桌一椅一床的空间里蘸着泪水与墨水混合物,情透纸背地写出简简诗集,除了敬畏,还是敬畏,我几乎漠视了作者的诗人别才。总之是被这部未成书的《西藏书》征服了,也真是巧合,那一天正是“世界读书日”的四月二十三日。今天为写这篇发言,我翻检出书稿,发现自己在打印稿上写下了“陈人杰同志于2014年春来寒舍探访,并赠此诗集。其诗写得好,只因是用心灵来吟颂与咏叹也。望有缘西藏诸友都读一读。”这便是我当时最写实无误的读后感。

以我有限的视野和并非科学的理解,好的诗人大都是认死理、单细胞、一根筋的人,换句话也可以说是一些情商饱满、智商欠缺的五光十色的庸俗社会学不及格者,这也算是某种能量守恒吧。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作为连续三届的援藏干部,作为生长于富庶温柔的东海之滨的陈人杰,被评为全国优秀援藏干部、2014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先后以大版面刊登其先进事迹和诗作,是党和藏族同胞对其功业与创作才情的褒奖与认同,临到第八期援藏干部交接时,陈人杰决心留在西藏,决心由援藏人变为在藏人,因为西藏需要他,而他更需要这片高天厚土。

记得陈人杰在县里工作的多年间,曾以一己之力,即菩提心、厚脸皮、婆婆嘴、跑断腿的不懈努力,创新性地构架起经济、技术、教育、文化的立体援藏模式,开启当地建设的新页码,农牧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明显的提升,被老百姓称之为好“本部啦”“建幼儿园的牦牛”。他的司机扎顿同志一次无意间说起:“陈书记对藏北的一切都有真真的情感,哪个乡的幼儿园还没建好,哪个村的沙石路还是坑坑洼洼,哪家考上地区高中的孩子不想去报到,都能记挂于心,挺难得的。面对万里羌塘草原上白云与羊群交融地平线的场景,面对海拔5000米荒原上长出的一片片地衣开出的小花,陈人杰都会凝视很久很久,并眼含热泪……”真是“近朱者赤”,扎顿也快成诗人了。

扎顿的叙述,让我深信不疑,我认为诗作者不如此“魔障似的爱西藏”,便很难让陈人杰悟出、吟出、写出“故乡之上还有故乡”“信封像雪一样白,上面盖着月亮的邮戳”“这世界,生存需要勇气,理想也许另有脾气,真理根本用不着氧气,稀薄难求,为星辰辩护”“我爱她们,仿佛被时间过滤的人又被爱打湿,我将成为其中的一员,又不能只说出生活的盐”这般令人难忘的炼句。

陈人杰调入西藏自治区文联后,我们成了前后院近邻,我也成了他不少新作的头一拨读者。我人老,眼还不花,他递给我的手机上的诗,不待我看完一面,便又被他抢回,他一定要坚持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饱含深情地为我一个听众朗读,但我只能听懂其中的一多半内容,所以我又夺回手机,一面一面地认真看,“世界屋脊的瓦片,接受时间与露珠的抚摸,才知道你的牵挂比雨丝还多,轻轻呼吸,与谁的江南构成隐秘漫长的呼应……”绵长严酷的喜马拉雅与温柔秀美的江南故土真是无时无刻不在诗人心胸中纠结,情感中碰撞,只是他暂时获得了难得的平衡而已,哪怕仅仅是在文字本身。

《山海间》是陈人杰进藏工作与生活十年间的第二本诗集,我的几张画作又荣幸地被责编用作插图。其实,画这些画时,我与陈人杰尚不认识,因此,我觉得这些画配诗的东西只能理解为面对西藏这个庞然博大而又神秘无限的表现主题,我们分别以文字句式或是线条色彩所传达出的文化感受程度在某些层面的重叠而已。

记得福楼拜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当我读毕《山海间》,掩卷回味良久。慢慢体味出陈人杰的《与妻书》是写给自己夫人的,更是写给自己的。他释放了一个游子远思长想的缱绻、歉然、担当、希冀和近乎永无归期的惆怅。我对此诗集的逆向解读似乎是说山是作者,海是作者,相隔万里之遥的富氧与缺氧的空气是作者,倔犟生存于生命禁区的苔藓地衣是作者,早已被务实忙碌的世俗与时间忘却的清末守边士卒们那低垂却始终遥望东方的墓碑是作者。

常言道,诗书画印,或诗词歌赋都是高而雅的文化形式,用时尚语即小众艺术,诗人的别才是等待有缘份的读者辨识与接纳的。诗不需要流行,诗人也不是人民币,用不着人人喜欢。记得马克思曾说过:“好的音乐是为能听懂它的人而创作。”曾来过西藏访问考察的美学家蒋勋也写过一句,可与之对应的话:“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见美”。

责任编辑:子嫣

猜你喜欢

人杰诗集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Optimized quantum singular value threshold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hybrid quantum computer
陈人杰的诗
泰国建筑设计专辑
神奇瑰丽的西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位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