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2021-12-23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滨州市粮食食品

张 亮

(山东省中共滨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滨州 256600)

1 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滨州市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抢抓政策机遇,先后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授予“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中国好粮油示范市”称号[1],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滨州模式”在全国粮食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粮食食品产业转型发展有一定的基础。

1.1 突出高点定位,统筹集约发展

市政府陆续出台《滨州市粮食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打造千亿级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的二十条意见》《打造国家级粮食产业融合循环经济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粮食食品产业统筹发展、集约发展的路径举措。同时,将粮食食品产业发展列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市政府重点攻坚行动内容,分解落实任务到县(市、区),年终根据考核结果予以排名,并将其与“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项目争取相挂钩,确保了粮食系统上下思想、行动上高度重视,推动了有力举措出台。

1.2 突出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扶优扶强,中裕、西王、香驰、三星、渤海等企业先后获批为“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龙头企业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优势更加突出,滨州市粮食加工产业集群被省政府批准纳入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2019年滨州市粮食加工转化量1641万t,粮食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502亿元,较上年增长13.2%。目前,纳入滨州市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2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0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4家、全国500强企业2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2]。

1.3 突出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滨州市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在国家粮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小麦、玉米、大豆三大国家级粮食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于2018年成功落户滨州,并建立课题筛选及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努力解决制约粮食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突破。截至目前,三大中心累计完成投资1.58亿元,其中市财政补助资金600万元,滨州市“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共参与制定标准12项、获得发明专利115项、开展研发项目50个、申报专利16项,滨州市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率进一步提升。

1.4 突出循环融合,绿色共享发展

围绕“两头两尾”要求,从“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入手,大力发展从田间到餐桌、无缝衔接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如,中裕食品形成了完整的循环闭合小麦加工产业链,其收购环节以高于市场价3%~30%的价格收购,每亩可带动农民增收140余元,实现融合发展的同时,助力了乡村产业振兴,做到了发展成果共享。坚持“吃干榨净、高效利用”,改造传统工艺,升级技术装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如,香驰控股旗下洁源环保公司实现废水处理7种产品,仅污水处理一项年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2 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转型发展存在问题

2.1 企业发展上,育强有余,招大不足

滨州市强化要素支撑,西王、三星等一批本土粮食食品龙头企业持续高效发展。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招商引资,产业内外发展空间广阔,以2020年为例,滨州市惠人食品、滨城黄河三角洲智慧大厨房等粮食食品产业项目招商进展顺利,能够顺利完成年度任务目标。但对比先进地市,存在着本土企业大而强,但招大引强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招引知名企业品牌为例,漯河市引进外资额的60%来自食品企业[3],成功入驻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5家,仅市内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110家,其中涵盖国内外旺旺、中粮、双汇、可口可乐等百强企业50余家,这是滨州市当前阶段的不足和发力点之一。

2.2 产品供给上,传统粮食食品有余,新兴食品不足

近年来,滨州市注重科研攻关、创新院校企合作机制,粮食食品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一路上升,如,2019年,滨州市面粉、淀粉、淀粉糖产量分别达到240余万t、170余万t、240万t,国内市场占有率葡萄糖、药用葡萄糖、玉米油、大豆蛋白产量分别近50%、85%、75%、34%等,可以看出,滨州市面粉、食用油、大豆蛋白等初级产品、大宗产品还相对较多,但一些适应快节奏、不同消费群体的终端休闲、新兴、方便食品还不够丰富多元,产品附加值还不够高,比如类似平平食品“卫龙牌”辣条、柳州螺蜩粉等这样的新产品不足,以新兴方便休闲食品引领了大产业发展的案例少。

2.3 营销理念上,营销渠道有余,模式创新不足

滨州市粮食食品企业注重总体布局,充分借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拓宽营销渠道,如,十里香芝麻制品的香油岀口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玉杰面粉直供清华、北大等全国90余所高校;中裕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广设直销网点2万余个,等等。相比线下营销的成功,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整体电商发展与传统实体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差距,同时市内粮食食品企业在新业态培植、运用“互联网+粮食”营销模式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2020年,“粮油金三角”区域品牌线上直播活动开启,创新了营销模式,但整体上销量订单数、营销额仍占比较少。

2.4 产业融合上,产业链纵向延伸有余,横向链接不足

近年来,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突出三产融合发展,在精深加工、产业上下游串联等方面取得一定实效。但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缺乏紧密的利益互动互联,产业协同发展、叠加发展的实践还相对较少。比如,南街村涵盖农、工、贸等领域,经营涉及粮油、方便休闲食品、调味料、医药等产品,并联了食品产业、医药产业、印刷包装业、旅游产业等行业,实现了相互配套、一体发展,村年销售收入实现20亿元。相比之下,滨州市还需要进一步打通强化粮食食品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造纸产业、医药产业等产业之间的关联、合作,极大降低产业成本,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3 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转型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面临发展环境的制约

现有阶段,滨州市交通、区位优势还不够明显,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比如,市内物流电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供应配套机制不健全,技术营销平台不完善等,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粮食食品产业的招大引强。此外,科创引领转型的发展氛围不够浓厚,科技兴粮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不够足,比如,国家粮食产业创新联盟纽带、媒介作用发挥不充分,三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开展成果推介、对接活动较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3.2 面临产品供给的矛盾

从传统产品供给方面看,目前,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多是一般性产品、中间产品、粗放型产品,多元、丰富、终端和智能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整体不够髙。从新产品研发方面看,市内绿色加工前沿技术和智能装备水平较低,粮食食品产业高端领军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在针对90后、00后新生代消费主体或者特殊人群、儿童、孕婴等群体消费需求方面,研发投入不足,存在供给不对等的矛盾。

3.3 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从国际竞争看,滨州市粮食食品企业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经验不够足,如,经贸摩擦带来大豆加工企业原料进口问题;今年玉米市场调控带来替代产品进口的问题,造成部分企业应对乏力。从国内竞争看,各地积极出台系列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利益举措,给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发展带来无形的市场竞争压力。如,在品牌建设、标准完善等方面弱于河南先进地市,在粮食食品产业高值化发展方面弱于近邻德州市。再如,从产品上,食用油有金龙鱼、胡姬花等“对手”,面粉有金沙河、五得利等“对手”,市场竞争激烈。

3.4 面临食品安全的挑战

食品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20年,滨州市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2020年滨州市持续开展“守护舌尖安全”整治全力打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的文件,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年度工作有关考核,作为进入市场的粮食食品产业链上收购、储存、加工等各环节安全问题更加不容忽视,更需严格规范程序,粮食食品质量检验监测、监督管理等工作任务艰巨。

4 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举措

以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为目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着力实现从“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从“消费引领”向“引领消费”、从“满足需求”向“满足时尚”、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的“四个转变”,全面推动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转型发展。

4.1 延伸产业链,加快“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

4.1.1 加大传统产品链条延伸,丰富粮食食品种类

一是做好“面”的文章。不断创新加工工艺,开发生产用于不同面食、适合于不同人群的面包粉、饼干粉、自糕点粉等专用粉以及特用面粉、小包装面粉、全麦粉等。围绕健康、方便、多元发展优质营养挂面、拉面等产品,水饺、包子、炒饭、锅子饼等速冻(食)产品,面包蛋糕、汤圆、粽子等烘焙食品和节日食品,促进产品供给多元。二是做好“油”的文章。按照“适度、营养、健康”的发展方向,开发生产功能性高端玉米油、特种用途大豆油、髙档芝麻油,同时积极开发生产花生油、稻米油等多样高端健康食用油品类。三是做好“健”的文章。借助滨州市技术优势,在粮食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上下功夫,开发玉米果糖、芝麻营养粉等功能营养产品,充分发挥粮食食品的医用保健功效。

4.1.2 鼓励开发方便休闲食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加大方便休闲食品研发生产力度,积极开发生产半干面、鲜湿面等休闲面制食品,推动开发时尚化、方便化、功能性即饮即食食品,如麦胚片、麦胚粉、麦胚豆奶、大豆蛋白等产品。鼓励企业利用大豆蛋白生产风味素食、膨化、豆制品、调味豆制品(豆干)等即食休闲产品。借鉴先进地市经验做法,积极开发生产青果派对、海味零食、螺蛳粉等休闲食品。鼓励开发生产玉米粉、玉米豆、玉米片等袋装、罐装玉米休闲食品及花生蛋白食品、花生休闲食品,提升粮食食品终端市场份额和附加值。

4.1.3 积极推广高端个性食品,满足时尚个性化需求

根据现代生活方式和节奏,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创新生产销售模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积极推动企业开发、引进先进技术,推出个性化营养定制食品。借助信息化手段,鼓励食品生产企业釆用用户直连工厂的模式,通过大数据驱动生产,让消费者通过个性定制平台直连食品高端生产线。同的,鼓励粮食食品企业发展烘焙食品、月饼、休闲食品等个性化定制年货礼盒、包装,通过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带动粮食食品加工发展。

4.1.4 推进产业间融合发展,构建横扩纵联的食品产业体系

学习先进地市经验,推进粮食食品加工声业与相关声业的横向链接融合,全面提高食品产业附加值和配套能力,促进全产业一体发展。不断推出包装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促进粮食食品生产与食品包装产业融合发展。挖掘滨州市食品文化资源,充分满足游客旅游趣味性、个性化需求,推动食品文化旅游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相结合。充分利用滨州市畜禽饲养和粮食食品生产优势,提高粮食加工综合利用率,促进粮食食品生产与畜禽饲养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粮食食品生产企业发展信息化、智慧化,促进粮食食品生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

4.2 提升价值链,推动产品附加值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4.2.1 借助区域研发力量,推动产品技术攻关

充分发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作用,积极推进粮食食品企业研发机构、粮食食品产业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加快提高粮食食品领域创新能力。加快渤海科技大学、山东健康职业学院建设,新增粮食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和课程,为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科研攻关储备后备力量。支持粮食食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出多元化、便利化、定制化产品,增加食品种类。支持企业与科创平台、科研机构开展重点领域研究,加强粮食食品营养和膳食健康基础研究,加大适度加工技术应用,推动粮食食品加工向优质化、功能化、营养化、高端化发展。

4.2.2 开展“标准化”行动,健全完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

围绕粮食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支持食品生产企业研发特色食品、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宠物食品,大幅增加中高端产品比重。针对食品安全的挑战,健全完善粮食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市级质检站功能提升和县级质检站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引进更新食品检验监测装备,提升检验监测技术水平。深化粮食食品产业标准化综合改革,广泛开展“标准化十”行动,着力培育粮食食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做好重要标准的宣传培训,支持滨州市粮食食品加工企业、研发平台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用标准提升带动产品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提升[4]。

4.2.3 强化品牌培育,讲好“滨州品牌故事”

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出台《滨州粮油区域公共品牌三年建设规划》,积极利用“八微一体”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实施食品品牌战略,积极引导滨州市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大力支持相关粮食食品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企业快速发展。强化粮食食品品牌管理,积极维护品牌信誉,保护品牌价值。做强传统食品品牌,开展滨州“老字号”等知名粮食食品品牌产品宣传,支持“中华老字号”山东省“老字号”传统粮食食品品牌做大做强,鼓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工艺发展创新,加强食品品牌传承,积极挖掘和整合滨州市传统特色粮食食品文化资源,讲好“滨州食品品牌故事”。

4.3 打造供应链,推动产业由“碎化零散”向“交互融合”转变

4.3.1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项目工程化

强化机遇,把握政策,进一步做深做细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为下一轮工程实施奠定基础。坚持政府牵头、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粮食食品龙头企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外部资源,采取订单化形式,在市内外建设符合粮食食品需求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同时,注重推动优质粮食种植基地集中、成方、连片开发,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注重优质粮食工程项目管理,强化项目配套资金落实,持续强化与专业机构开展项目绩效评价验收合作,切实推动项目建设落地落实,真正达到以工程实施带动形成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得实惠的多方共赢。

4.3.2 实施精准布局,推动产业园区化

按照滨州市加快推进企业“进园入区”总体部署,立足粮食食品产业发展实际,坚持龙头带动,推动现有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扩规模、增实力,由点及面、以大带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条上下游环节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充分发挥西王、中裕、香驰、渤海、三星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抱团发展、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增强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4.3.3 加大“互联网+”应用,推动电商产业化

不断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充分发挥好“好粮有网”滨州馆作用的同时,结合市场形势、群体需求、产品特点、物流基础等,大力发展营销新业态,积极推动建设市级食品产业电商平台,加快培养职业电商人才,引导各类粮食食品企业入驻,根据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特点,形成各具特色、双向发展的的线上线下营销网络,扩大资源共享力度。同时,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助推电商发展可持续、有后劲,视情建设市级冷链物流园区,逐步提升冷链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

4.3.4 构建开放包容的供应链生态圈,推动合作多元化

推动招商引资,瞄准大粮商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对接,面向国内外大院大所和专家团队开展技术研发需求招商,全面提升滨州市粮食食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品品牌走出去,充分利用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更多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等国际市场,建立稳定的粮源基地、加工工厂、产品市场,增强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推动区域战略合作,充分发挥滨州市粮食加工转化量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强等优势,积极参加粮食交易大会、粮油博览会等展览展会,探索与黑龙江、河南等国内粮食食品产业集聚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产销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快粮食食品产业转型发展步伐。

猜你喜欢

滨州市粮食食品
珍惜粮食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中学啄春泥文学社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