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2021-12-22胡骁真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量词综述

胡骁真

【摘要】 本文主要从量词的通史研究、断代研究和专书研究三个方面整理了自殷周到明清时期量词研究的文献资料,以期对不同时期量词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找到现代汉语量词的用法的历史来源,将古今研究进行衔接。

【关键词】 古代汉语;量词;综述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103-02

量词是汉藏语系中一类重要的词,在汉语中,量词常与数词搭配构成数量词,使用频率很高。量词以其形象性、复杂性和表义的准确性成了汉语词类研究中的热门问题。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首次提到量词,他在书中称量词为记数的别称。直到1958年,张志公等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正式将这类词称之为“量词”,量词由此成了汉语词类体系中独立的一类。

量词发展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1964)、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1961)是量词断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后各种通史类研究、断代研究以及对于古代专书中的量词研究不断涌现,量词的历时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本文将对清代及以前的量词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

一、通史研究

对量词进行通史性研究的主要有王力《汉语史稿》(1957),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1987)以及向熹《简明汉语史》(1993)。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将量词称为单位词。与名词配合的是指称事物的单位,即事物单位词;与动词配合的是指称行为的单位,即行为单位词。他认为度量衡单位是一般语言都具有的,但是天然单位,比如“个”“只”“次”等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书中详细说明了单位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殷墟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少量单位词。先秦时期度量衡单位已广泛使用,天然单位词开始萌芽,单位词出现应用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消失。汉代之后,数词、量词和名词位置开始发生变化。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认为量词是数词的附属词,做名词修饰语的是名量词,做动词补语的是动量词。太田辰夫注意到了汉语量词的重叠式,量词在句中的组合规律等现象,并且从语义上总结出了量词具有表数量,形态性和有意义不太明确的倾向的三个特点。

向熹《简明汉语史》从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代分期说明了不同时段量词的发展特点。上古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只有“朋”“丙”“升”“卣”少数几个量词。周秦时期出现了许多物量词,大都由名词或动词转化而来。动量词此时还没有产生。动量词在魏晋以后广泛运用,是中古量词发展的一大特点。同时,中古时期的名量词可以省去数词,直接与指示代词结合。数量词还可以省去名词,单独在句中做主语宾语或表语。向熹还注意到了这一时期的量词重叠现象、连用现象以及名量词事物词缀化趋势等语法特征。中古时期量词的语法特征到近代发展更盛,名量詞可以两、三个甚至更多连用,量词的重叠也日益丰富。新的量词大量出现,伴随着一部分量词应用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甚至消失。

二、断代研究

目前对汉语量词的断代研究涉及了汉语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语法研究中都提及了量词。

商周时期量词研究的成果有李若晖《商代量词初探》(2000)、吴峥《殷周汉语名量词辨析》(2009)、张桂光《商周金文量词特点略说》(2009)、麻爱民《试论殷商时期汉语个体量词的有无》(2011)、毕秀洁《商代金文量词研究》(2011)等。这些学者主要通过商周的甲骨文、金文语料对这一时期量词的数量、类型以及语法位置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出商周时期的量词数量及种类较少,主要有度量衡量词、集体量词以及容器量词,而个体量词出现在西周时期。量词的位置逐渐从其修饰的名词后移至名词前。

秦汉时期量词研究的突出成果是黄盛璋的《两汉时代的量词》(1961),这一研究使人们对两汉量词的种类、数量以及语法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用大量例证阐述了两汉量词的用法及语法特征,阐明了两汉量词的发展趋势。此外,学者们根据出土简帛中的文献对秦汉时期的量词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比如王建民《〈睡虎地秦墓竹简〉量词研究》(2001),王贵元《战国竹简遣册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 (2002),肖从礼《从汉简看两汉时期量词的发展》(2008),龙仕平、李建平《秦简中的量词及其历时演变》(2009)等。出土文献的增加,使得人们对这一时期量词的数量、用法以及量词的地位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量词种类基本完备。刘世儒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详细说明了六朝时期量词的使用情况,把这一时期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并对其语法特点和发展史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刘世儒指出,汉语量词的完整体系是在这一时代形成的。此外,郑邵琳《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研究》(2013)通过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归纳,全面细致地描述了63个名量词的使用情况,发现这一时期量词新增、消失以及用法转移的情况,补充修正已有结论,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填补了汉语量词研究的缺失。

隋唐时期,许多量词产生了新的用法和意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也十分丰富。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2001)全面考察了隋唐以来量词的情况。她认为唐五代量词逐渐发展成熟,原有量词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断产生新的量词,量词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如动量词重叠式等。这些变化都充分体现了隋唐时期量词发展的新特点。赵中方《唐五代个体量词研究》(1991),王绍新《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1992)、《从几个例词看唐代动量词的发展》 (1997),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1995),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1998),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2002),王向毅《名量词在唐代的新发展》(2007),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2010),曲建华《唐代动量词探析》(2011)等文章大都结合了唐五代的文学作品对这一时期名量词、动量词的新用法进行了分析。

宋元时期是文学作品从文言逐渐转向白话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量词的数量增加,使用范围扩大,量词开始出现复音化现象。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 (2001),白冰《宋元时期个体量词的变化和发展》(2001),邓帮云《元代量词研究》(2005),刘月艳《宋代名量词研究》(2013),黑学静《宋元以来契约文书量词研究》(2018)等通过对宋元文献,包括戏曲、契约文书、方言著作的整理研究,对宋元时期量词的新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肯定了量词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量词的断代研究较少,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小说的专书研究。

三、专书研究

针对专书量词的研究有很多,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2003)一书以苏轼作品为基点,收录了其他宋代量词语料,对宋代的量词进行分析,对物量词、动量词进行了细致研究和分类。此外,学位论文中的量词专书研究成果丰富,其中包括文学、历史、医学、农学甚至是宗教书籍等不同种类的著作。如孙欣《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2001),陈绂《〈诗经〉中的物量词研究》(2003),李宗澈《〈史记〉量词研究》(2004),贺芳芳《〈齐民要术〉量词研究》(2005),惠红军《〈水浒传〉量词研究》(2006),陈跃《〈红楼梦〉量词研究》(2006),汪祎《中古佛典量词研究》(2008),顾亚芹《〈本草纲目〉量词研究》(2011)等。这些文献从专书出发,以点带面,探究整个时代量词的用法和特点,对研究量词的发展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小结

截至目前,汉语量词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量词成了汉语中一个独立的词类。具体细致的分类,使得人们对量词的了解更为深刻。同样,量词的发展史也是量词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殷商时期出现少量量词,周代出现了动量词。秦汉时期量词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到魏晋时期,量词的系统基本完备。唐五代量词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迎来了新发展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在白话文学的推动下,量词产生了新的词法特征,量词重叠、连用以及复音化现象日益丰富,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未来对于古代量词的研究需要更多借助出土文献,通过整理分析不同时代量词的发展特点,不断完善量词体系,通过分析量词与其他词类的搭配组合,推进古汉语语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绂.《诗经》中的物量词研究[J].语言文字学,

2004,(03):62-67.

[2]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3.

[3]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J].古汉语研究,1998,(02):106-111.

[4]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J].中国语文,1961,(08):

21-29.

[5]惠红军.《水浒传》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

[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詞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7]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向熹.简明汉语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0]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1]郑绍琳.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第2版)[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量词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十二生肖议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