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

2021-12-22陈珍文杨毅琼杨海松陈卫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放射治疗定向立体

陈珍文 杨毅琼 杨海松 陈卫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4)

肺癌是典型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非常高,其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诸如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都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在所有肺癌患者占比90%左右[1]。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方式,但只适用于早期患者。但非小细胞肺癌的中晚期患者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只能通过放化疗等方式来延长生存时间。常规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有限,患者易受放疗不良反应的困扰,生活质量低下,对此可以采用更加精准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以立体定向原理,通过非共面或共面与多野照射,可以使得高剂量区和肿瘤靶区具有高度一致的三维方向,这样可以使肿瘤靶区获得高剂量的照射,同时避免正常组织受到不必要的照射,而有效的照射可以减少肿瘤细胞增殖的时间,降低其增殖的机会,因此可以有效预防病情的继续进展,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安全性也比较高。本文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患者肺功能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1 方法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抽样法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1~71岁,平均56.43±7.88岁;分型:鳞癌17例,腺癌10例,大细胞癌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0岁,平均55.98±8.12岁;分型:鳞癌15例,腺癌13例,大细胞癌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入选标准:符合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采集CT检查图像,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分期为中晚期;KPS(Karnofsky,卡氏功能状态)评分≥50分,预计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无相关禁忌证,身体可耐受放射治疗;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小细胞肺癌;合并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因精神疾病、依从性差等原因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放射治疗:1日1次,1周5次,1次放射剂量在1.8~2 Gy之间,放射剂量不得超过66 Gy,疗程5~6周。

研究组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为患者取仰卧体位,固定在立体定向床的负压垫上。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待其呼吸平稳后给予层厚和层间距均为4 mm的CT扫描,所获得的图像导致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定位病灶,并给予图像三维重建,阅片者在图像中勾画出靶区与靶点,在肺窗中勾画出靶体积,并据此给予患者中心多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周5次,总剂量BED即生物等效剂量在95~100 Gy之间。疗程同样为5~6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的判断取决于CT图像中的肿块变化程度,可以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肿块完全消失为完全缓解,肿块缩小50%以上为部分缓解,肿块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足25%为稳定,肿块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为进展。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2]。

1.3.2 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

肺功能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肺功能一秒峰值流速,以上指标均以肺功能仪进行检测。

1.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主要包括放射性肺炎、刺激性干咳、口腔溃疡等。

1.4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资料的处理均使用软件SPSS19.0,数据类型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两类,表现形式分别为n(%)和SSD,检验分别使用卡方值(χ2)和t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60%)高于对照组(30%),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1例,进展10例,共9例治疗有效;研究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8例,进展4例,共18例治疗有效。

2.2 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

组间对比治疗前的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肺功能一秒峰值流速,统计学对比无差异;治疗后,两组的各指标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表1 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对比(±SD,n=30)

表1 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对比(±SD,n=30)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分组 用力肺活量(L)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L) 肺功能一秒峰值流速(%)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2.12±0.67△ 2.34±0.41*△ 2.34±0.52*△ 2.65±0.65*△ 58.76±4.14*△ 75.17±2.23*△ 研究组 2.03±0.56△ 3.47±0.67*△ 2.42±0.57△ 3.98±0.87*△ 58.33±4.44*△ 98.34±7.23*△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 vs 50%,P<0.05),其中对照组口腔溃疡6例,放射性肺炎3例,刺激性干咳6例,共15例;研究组口腔溃疡2例,放射性肺炎1例,刺激性干咳3例,共6例。

3 讨论

放射治疗现阶段是临床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主要方法,常规放射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最常见的两种,前者效果较为一般,这一点可以从本文结果中对照组仅30%的总有效率得到证实[3]。

原因是常规放射治疗缺乏精确性,其为患者实施的放射剂量较大、放射范围较大,不良反应多。而立体定向反射治疗具有精确放疗的优点,可以增加对局部组织的控制率,在更小的范围内增加更多的放射剂量,这样不仅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癌痛,降低淋巴结转移风险,还能减少给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的放射性损伤,避免给患者免疫功能带来影响,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4]。见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60%)高于对照组(30%),不良反应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50%),治疗后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肺功能一秒峰值流速高于对照组,可以体现立体定向放射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显著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患者肺功能等方面积极影响;田国良等的研究一致[5]。

因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其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使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

猜你喜欢

放射治疗定向立体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念个立体咒
系列性科普
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及肺功能指标评估
放疗
立体登陆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