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解析与研究展望

2021-12-22高淑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塞利积极情绪心理治疗

高淑艳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1942-),美国心理学家,著名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1998年以史上最高票数当选为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基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思考,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1]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幸福,目标就是理解和帮助人们获得幸福。马丁·塞利格曼将幸福确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关于幸福的讨论成为一门显学。同时突破了幸福只在哲学领域内探讨的局限,扩展到了实证研究层面,[2]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概念,转变成一门方法严谨、结论可靠的科学概念。有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应改名为幸福心理学或幸福科学。[3]本文在对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从而为丰富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以及提升我国国民幸福感提供思考与启示。

1 幸福五元素——PERMA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用well-being比happiness来形容幸福更贴切,更能表达出人生繁荣、蓬勃发展(flourish)的状态,他称为全面可持续的幸福。[4]他认为幸福是一个构建的概念,由五个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是真实的,都能够促进幸福,但是不能单独定义幸福。这五个元素构成了人的终极追求,每个元素都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它对幸福有所贡献;它是人的终极追求,而非追求其他元素的途径;它的定义及测量与其他元素无关。这五个元素可测量,可创造,分别是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简称PERMA,一个拥有足够PERMA的人生即蓬勃幸福的人生。

1.1 积极情绪

在积极情绪上获得成功的人生称为愉悦的人生(pleasant life)。积极情绪是幸福理论的第一个元素,包括指向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对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和平静。对现在的积极情绪包括欢乐、狂喜、平静、热情、愉悦。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5]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10种形式。她通过采用实验室实验和心理物理测量法发现,积极情绪让个体感觉良好,改变个体的思维和未来,抑制消极情绪。她提出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拓宽个体的注意和认知,促进个体有效地应对问题以及建构各种资源,而良好的应对问题的经验和资源的建构又可以带给个体更多的积极情绪。这是一个循环与螺旋向上的过程,通过这种向上过程的不断推进,个体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无论个人、家庭或组织,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达到3:1,才能够引发蓬勃发展。[6]

1.2 投入

在投入上获得成功的人生称为投入的人生(engaged life)。投入与心流(flow)有关,指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心流可以产生于独自进行的活动,如艺术创造和攀岩。也可以产生于社会化的活动,如交谈、合作等。在那些自愿进行的活动中更能体验到心流。心流产生的条件包括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和难易程度的匹配。[7]心流具有六个特征,分别是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之内,忽视了外在所有的影响;知行合一——行动和意识完美地结合,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不需要意识控制的动作,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物我两忘——自我的意识暂时消失,此身不知在何处;时间飞逝——有强烈的时间扭曲感,不知不觉中,百年犹如一瞬间;驾轻就熟——对自己的行动有一种完美的掌控,不担心失败,不担心结果,充分体验行动的过程,感受到自己每一个动作的精准反馈;陶醉其中——一种超越日常现实生活,发自内心的积极、快乐和主动,不需要外在奖励就能够体验到行动的快乐,完成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心流越多,幸福感越强。[8]在年轻时代有过更多心流体验的个体会显现出长期的满意结果,更具有长久的创造力,身体更健康。[9]当一个人进入心流体验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提升自己本身的幸福感,加深对目标的坚持,拥有更积极的心态。[7]

1.3 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个体生活体验中,还是相关研究,都显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用“他人”来描述积极心理学,他人是人生低潮最好和最可靠的解药。[9]研究表明,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4]被人爱的能力是关键。[10]优质的社会联系能提升工作绩效,带来更多晋升机会,促进创造性思维;孤独使人苛刻,畏缩,脆弱,容易生病;而幸福的人—般都不孤独。[11]幸福感取决于归属需要的满足程度,具有亲密关系的人较之单身生活的人更幸福、健康、长寿。[12]哈佛大学75年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孤独寂寞有害健康;真正有影响的是关系的质量;幸福的婚姻既保护身体,又保护大脑。[13]

1.4 意义

在意义上获得成功的人生称为有意义的人生(meaningful life)。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用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务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即发挥优势,投身于超出个人的事业,这是幸福感中最可敬的方面。意义来自归属感,致力于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从内在发展出最好的自己。这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意义观颇像,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对他人的付出与给予,追求生命意义的人是超越自我的,在给予的过程中享受愉悦,收获幸福。[14]对快乐、投入和意义的追求各自在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中起到什么作用,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对上千人进行的调查发现,对快乐的追求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对意义的追求起的作用最大;对投入的追求同样起很大作用。

1.5 成就

有些人为了成功、成就、胜利和成绩本身而追求它们,哪怕它不能带来任何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人际关系,即只是为了赢而赢,包括在财富、工作、爱情、体育、游戏等各个领域。幸福离不开成就,成就也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4]若要取得成就,坚毅的品格比智商和情商更为重要。用公式来表示:天赋×努力=技巧;技巧×努力=成就,则,成就=天赋×努力2。个体如果不努力,才华只是潜能而已。如果用自己学得的技巧再加上努力,每天都有所进步,才会成功。高度的努力来自于高度的坚毅。坚毅比天赋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表现。在遇到挫折、失败时,仍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决定长期成功的因素。若要培养坚毅的品格,就要找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并坚持练习,用内在的热情努力实现人生目标。[15]

2 幸福基石——品格优势与美德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个体通过发现自身品格优势与美德并把它们发挥出来,才能够获得幸福的上述五个元素,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幸福。因此,他将品格优势与美德视作为幸福理论的基石与核心。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通过研究世界70个国家横跨三千年的文化经典,总结出人类的六大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超越。同时为了建构和测量美德,将六大美德细分为24个品格优势。智慧包括创造力、好奇心、洞察力、思维开放性、好学。勇气包括勇敢、坚韧、正直、活力。仁慈包括爱、善良、社会智能。正义包括公民精神、公平、领导能力。节制包括宽恕、谦虚、谨慎、自我规范。超越包括审美、感恩、希望、幽默、灵性。[5]筛选品格优势的标准包括普适的、令人满足的、道德上有价值的、不贬低他人、具有一个不良的对立面、类似特质的、可测量的、彼此间有区别的、楷模存在、神童存在、可以选择性地缺失、有鼓励性的机制。[9]如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Ⅵ-TR),作为人类优势的分类系统,积极心理学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分类系统已在全世界得到使用和认同。

目前关于品格优势的测评方法包括量表、结构化访谈和内容分析技术。[9]个体发现、挖掘并善用自身的品格优势,尤其是突出优势,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个体品格优势有效地预测主观幸福感。[4]和心灵有关的优势如热忱、感激、希望和爱,比那些和大脑有关的优势如好学,与生活满意度有更稳定的相关。纵向研究表明,与心灵有关的优势预测生活满意度。[9]

3 幸福干预策略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幸福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现并充分发挥自身品格优势,二是提升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其中核心是发现并充分发挥自身品格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积极心理干预策略,所有策略都经过实证研究验证有效。

积极心理治疗(PPT)是一种建立在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初为治疗抑郁症病人而创建。后期的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积极心理治疗对很多心理障碍如抑郁症[16]、酒精成瘾[17]、边缘性人格障碍[18]、创伤后压力[19]、精神病[20-21],都具有有效的治疗效果。

积极心理治疗分为三个阶段(phase):探索突出优势、培养积极情绪、培育积极人际关系与意义。具体包括14个环节和主题(Session & topic):积极心理资源缺乏(Lack of positive resources)、品 格 优 势(Character strengths)、突出优势与积极情绪(Signature strengths and positive emotions)、好与坏的记忆(Good vs bad memories)、宽恕(Forgiveness)、感 恩(Gratitude)、中 期讨 论(Mid-therapy check)、知 足 与 完 美(Satisficing vs maximizing)、希 望 与 乐 观(Hope and optimism)、积极沟通(Positive communication)、他人品格优势(Signature strengths of others)、品味(Savoring)、正面遗产与时间的礼物(Positive Legacy&Gift of Time)、美好人生(The Full Life)。分别采用了积极自我介绍、优势测试、三件好事、写下愤怒与怨恨的感受、宽恕信、感恩拜访、设计做“知足者”方法、回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件、积极主动式回应、家庭成员优势树、设计美好一天、墓志铭、时间礼物等干预练习。[22]

4 研究展望

4.1 幸福理论的结构

关于幸福元素的分类带有极大的主观性。[22]在初期,马丁·塞利格曼将幸福分为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后期又加入了成就和人际关系。马丁·塞利格曼很多关于幸福元素的灵感来自于与其他人的讨论交流,如对成就的加入,就来自于其学生塞尼亚在课堂上的诘问。[4]尽管在后续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但是PERMA的由来过于主观,而且仅源于西方文化。后续研究者对此提出挑战,如有研究者本着本土化原则,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幸福的心理结构模型,包括幸福资源、幸福体验和幸福观念。[23]还有学者认为,道德是幸福的重要元素。[24]因此需要结合幸福的各个学科理论基础、人类本身情况及在地文化等各个因素,继续探索构成幸福的因素。

对品格优势与美德的分类,研究方法采用对全世界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与总结,并未采用科学的实证研究,而且至今没有得到任何的实证研究支持。[25]尽管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具有普适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已有的24个品格优势是否都能够预测幸福,是否会有不同于此的品格优势与美德,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一项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青年的研究显示,超越与高幸福水平相关,节制与低幸福水平相关。[26]对印度青年的研究显示,24个品格优势中,好奇心、爱、幽默与主观幸福感无关。[27]我国学者将24种品格优势归为亲和力、生命力和意志力三大类 ,确定了中国人的品格优势和美德的基本结构。[28]其他国家学者也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美德结构,含2至6个因素不等。[25]另外,品格优势本身是否可以继续细分,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从而促进个体更加容易地具体地培养品格优势。如有研究者把品格优势中的创造力细分为诸如关心、主动等品格。[29]

关于PERMA内部结构的关系。马丁·塞利格曼认为PERMA之间彼此独立。[4]但是有研究表明,工作意义是工作投入的一个很强的预测因素,积极情绪在监督者支持与工作投入之间起着完全的中介作用。[30]青少年较高的学业成就与友谊相关。[31]高中生的学业积极情绪与学业成绩相关。[32]生命意义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33]对于如何产生幸福,研究表明,流动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通过学业投入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34]但是也有研究显示,学生信任、同情的积极情绪预测学业投入,进而预测学业成就,但是不会继续预测幸福感,而是信任、同情的积极情绪直接预测幸福感。[35]因此,关于PERMA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幸福,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于品格优势与美德内部结构的关系。一是根据品格优势与美德的环状模型,品格优势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如与心灵有关的品格优势(感恩、爱与被爱等)和与大脑有关的品格优势(毅力、自律等) 往往不会同时发生,个人主导的品格优势(好奇心、创造力等)和他人主导的品格优势(团队精神、公平等)往往不会同时发生。[9]二是某个品格优势有可能归属于其他类美德,如审美可能归属于智慧,感恩和幽默可能归属于仁慈,幽默和活力可能归属于勇气。[9]三是有学者认为,美德与性格优势之间缺乏清晰的界限,两者可能仅仅是“量”而非“质”的区别。而已有研究多聚焦在性格优势方面,对美德有所忽视。[25]由此可见, 品格优势与美德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具体关系如何需要未来做进一步探究。

关于PERMA和品格优势与美德之间的关系。马丁·赛利格曼认为,PERMA和品格优势与美德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研究证实,24个品格优势中,除了谦卑之外,都与积极情绪有正相关,其中热情、好学、坚韧、社会智能、判断力、希望、 团队合作、感恩与积极情绪相关最强;坚韧、热情、好学、判断力、希望、审慎、社会智能与学习投入等强相关;判断力、领导力、好学、坚韧、希望、社会智能、审慎、幽默与学习成就密切相关。[36]另有研究显示,欣赏美与卓越、公平、宽恕、正直、幽默、善良、好学、谦卑与学业成就显著相关。[37]一项关于突出品格优势干预的影响的元分析研究显示,突出品格优势干预对积极情绪有着显著影响。[38]所以PERMA和品格优势与美德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提升PERMA和品格优势与美德都能够促进幸福,那么产生幸福的机制是什么?二者是单独起作用,还是品格优势与美德通过PERMA的中介作用产生幸福?需要进一步探索。如研究发现,宗教和灵性通过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促进幸福感。[39]还有研究显示,宗教通过生活意义的中介作用提高生活满意度,进而提升幸福感。[40-41]企业员工的工作投入在美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效应。[42]一项质性研究显示,宽恕能够使人拥有积极情绪、积极人际关系、生活意义与目的等,从而提升幸福感。[43]

4.2 幸福干预策略

目前建立在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基础上的心理干预策略称为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心理治疗方法称为积极心理治疗。尽管经过实证检验,积极心理治疗已经显示出了它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其理论基础过于庞大繁多,如心理学理论来源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哲学理论来源包括功利主义哲学、道德哲学、享乐主义等,[44]使得该疗法不像传统心理治疗方法以及德国心理治疗师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所创立的积极心理治疗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论原理,因此今后研究有必要不断夯实积极心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构建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45]。积极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因子也需要进一步系统的探索,有研究表明,积极心理治疗的改变可能被来访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人格变量、灵活度以及匹配度等四个变量所调节。[46]另外,积极心理治疗不是万能的,他不是适合于所有来访者,也不是适合于所有情境。[47]到底适用于哪些来访者,需要结合来访者的症状、需求以及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积极心理治疗,团体形式多于个体形式,今后研究中需要丰富个体积极心理治疗的实践,以建立积极心理治疗的有效性。[22]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不是否定“消极”,而是在肯定“消极”的前提下提倡“积极”,而且以“积极”为主,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积极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也需要探索。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他认为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将幸福传播得更快、更广,如通过积极心理学网站、积极心理游戏、品格优势应用软件等,促进人们蓬勃发展。如游戏并非毒品,它可以使人拥有更满意的工作、更有把握的成功、更强的社会联系以及更宏大的意义,最终提升幸福感。[48]有研究显示,基于智能手机的冥想干预能够降低抑郁,提升积极情绪。[49]如何将积极心理治疗与科学技术很好地融合,是网络空间新时代亟待研究的领域。

4.3 研究方法

马丁·塞利格曼注重并提倡科学实证方法,他将积极心理学工作界定于科学与应用之 间。[4]在www.authentichappiness.org网站,PERMA和品格优势都能够得到测试。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和干预实验法,将来有必要使用其他研究方法如元分析法、行为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神经科学方法等,将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以增加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学需要不断完善方法论体系,以解决研究结果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特定价值取向与价值中立原则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得“幸福”这一主观性、带有价值观取向的主题,既能做到研究结果客观,具有可重复验证性,又能真正使得人们获得幸福。[45]幸福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概念,不同文化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于幸福的研究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考虑文化因素在幸福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错误的。[2]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不论是对幸福结构的再丰富,还是对幸福干预策略的实践,都需要考虑本土文化背景,这是今后研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方面。

总之,研究已证实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对预测人类蓬勃幸福发展的有效性,[50]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对它进行完善和运用,真正实现马丁·塞利格曼的“登月计划”,即在2051年,让全世界的成人,有51%可以实现自己的蓬勃人生。[4]

猜你喜欢

塞利积极情绪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超长披肩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水晶石姑娘(上)
摄影与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