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谦卑与风骨
——读向以鲜诗集《生命四重奏》

2021-12-21吴西峰

星星·散文诗 2021年17期
关键词:四重奏生命

>>>吴西峰

结识诗人向以鲜,纯属天缘巧合。向以鲜是大学教授,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我是军人,在塞外戍边驻防。因国学,因诗歌,因网络,我们就这么结识了。迄今为止仍未谋过面,心中早已确认是挚友。蒙向以鲜赠书,细致地读过其诗集《我的聂家岩》《唐诗弥撒曲》《我的孔子》等,也翻过其三大卷、二百余万字的专著《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一路读来,总体感觉:其人虽长期处于学院之中,却绝非刻板沉闷的学究式做派,始终有着“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凛冽和风骨。对于饱学的学者而言,这点极为鲜见也难能可贵。

读书,我习惯随手写感触笔记。读向以鲜诗书,也随手写过一些笔记。我认为无论诗还是文,向以鲜都专注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思想文化。向以鲜的态度有传承,有批驳,总体是传承先于高于批驳,屡屡礼拜致敬于一座座高山大河式的人物。如孔子,还有杜甫。二是悲悯苍生。有人说过“大学教授是全世界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和生活。”何以有这个说法呢?教授们生活在象牙塔里做学问,体面、悠闲、精致、权威。在古往今来的“理想国”里,在任何形式的人类社会中,都是处于顶层的,如何让人不羡慕。毫无疑问,向以鲜在让人羡慕的层面做学问是悲悯又犀利的。我们能从他的诗中读到一种浓郁的孤绝,浓郁到须用牙齿去咬啮破解的孤绝,真的是写出了人生多艰的灵魂与骨质。三是灵性之物。向以鲜笔下最常见的是神灵、佛陀与动物。达与穷、兼善与独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力与分水岭。向以鲜的选择既没有高歌猛进,也没有退而结网,而是在学识与实务之间寻找一个很好的调和与平衡。居庙堂之高另当别论,处江湖之远呢?一个学者所能做的,就是创造出一个自在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的花鸟虫鱼、一草一木,没有伤害性也不容侵犯,仿佛有一个力的护持,这个力,就是美与好的愿力。

看到向以鲜《生命四重奏》这一书名,自然而然想到了艾略特的名篇《四个四重奏》。放眼望去,中国现代诗大多是大词亮词的堆砌与拼凑,是编织结构或建筑样式,貌似极其凶猛,细读之下,思想性稀薄至需要以提炼的方法去提取和辨识。诗歌是发自于心、继而溢于言表的,没有了情感与思想,还剩下什么呢?词语构设的空壳。再怎么精巧,也是空的。但我从向以鲜他的文字中,感觉这个世界俨然“骨立”。其人其诗,不是以字词技巧骨立,而是以情怀和思想骨立。或者,这话反过来更合适,骨立的不是字词技巧,而是其情怀其思想。换言之,是不可磨灭的思想与文化的钙质。因此,向以鲜的诗文表述有两大特点:一个是谦卑。言语平实,态度谦恭,隐隐接续着中国文化最为粗壮的根脉。一个是风骨。其人其文其风范率直激昂,虽承载厚重,但没有丝毫沉沉暮气。

现代诗写新写奇并不难,写出那么一个厚重朴实兼具,才至为难得。现代诗写作者的群落里,向以鲜大体是这么一种存在吧:是一个在场者,也是一个抨击者;是一个传承者,也是一个破击者。这是其人其诗的性味,具有明显双重性。《生命四重奏》这本集子是关于生命的。所谓“四重奏”,大体是动物志、植物志、人物志、事物志四个部分,对人而言,活着有生存、生活、生命这么三个层次。生命层次指的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照,向以鲜的“四重奏”,就是在关照中将动物、植物、人物、事物等进行呈现。

作为治学者,向以鲜的诗“用典”较多,读其诗,须有些知识积淀,否则光点会一闪而过:

黑色的波中仁兽

带着圣贤的意志

只须转身

就游进另一片苍穹

这节,读懂一个“仁”字就很难,“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真懂孔夫子这话,才敢说真懂“仁”字。明白这个,才只是懂的层面,如何去践行且普施呢?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如何读向以鲜的诗?或者更进一步说,如何去阅读经典书籍诗文?如何获取一个更加阔远的世界?我认为至少应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发现并施散自身的“仁”,与周边世界保持和谐;二是遵从天地自然之道最本初的意志,获取大自在,而无一丝违和之处;三是有一个观念的突变及举意的毅然决然,这就是在路上的姿态了。

向以鲜的诗有着意境与建筑的双重美,有着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厚实。比如《乌鸦别传》中的“鸦塔”一段:

突然

想到了

凌空乌鸦

以数不清的

成群结队的乌鸦

搭建起一座摩天塔

一座不断生长的塔

一座变幻的巨塔

一座翻滚的塔

比巴比伦塔

还要危险

还要高

还要

“鸦塔”写的是什么呢?要搭建这座塔,需要诸多材料:“青石红砖、鲜血糯米,巨大的树木加上少量的铜和铁。当然,梦想和语言必不可少,还有时间。正面或侧面的,光线与阴影……”这种容量无限大,极其韧性又耐琢磨的东西分明就是一部“博物志”,就是言说不尽。说到底,其实是两个视角。我们去看鸦群以及乌鸦自然自成的世界,这两种视角相重合,就拥有了无限诗境,就是一个连通与人的形式。如此深邃而微妙的视角在诗中不常见,既有东方的玄虚,也有西方的神秘。之后,则通过塔、阶梯这种结构性表述将诗境呈现扩展开来,同样是自然的,不形式也不僵化。这就是向以鲜文以载道的地方。文以载道这四个字,并非是通常所理解的文字承载着道义,而是形式承载着内容、现象反映着规律。明白了这个,再回头看向以鲜的诗,就懂得是以什么在承载什么了,以一个对未知世界的解析,承载着未知世界的全部隐秘。同时,两相参照之下,对已知的现世做出定位和批判,这才回到了文字与道义的层面。

向以鲜的激情与风骨,在最朴实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有流向纸页之外的生动。比如《春雷》。天地自然、宇宙万物,一个惊蛰就是蠢蠢欲动、生生不息。对此,中国文化史上的诸多演绎,文字的音乐的舞蹈的绘画的种种,说之不尽。读向以鲜这首诗作,也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春雷与先驱者一样,化身为鼓,先是敲醒自己,继而一重重敲醒万物,直到把一个季节、一个时代,以及所有这个季节、所有万物共居的时代,敲击成隆隆战鼓。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呀?实则惊醒的却是:“透明的爪子,拨开一丛丛汗毛”。如何对抗这世间的平庸?向以鲜说:要用诗。

时代中的人,面对时代,能否承受领受是一个问题;诗歌中的人,面对诗歌,能否承受领受也是一个问题。挺严重的问题,关系质地的。因此,诗人向以鲜说:“乌鸦/已没有能力/为人类承受/如此多的不幸。”类似的逻辑,艾略特也说过,“一个人得学习使用精确的言语/表达人们不再说起的事物/或者用人们不再想表达的方式去表达。”说到底,表达的方式倒是其次,核心的是其情感与思想的质量质地。字里行间,向以鲜的说法与忧思可以视为关切,也可以视为谶语。比如:“白犀牛,白犀牛/忧伤的白犀牛/谁是最后的白犀牛”,是咏叹也是绝响。还有弃婴捡拾者楼小英、山中观音,以及灯蕊草、枯荷、苏铁、苔藓、稻子等种种。关注或明了这些,心中与身上才会生出“比太阳更高的东西”。这个东西,大概就是诗人所说的“生命与觉悟之火焰”。这个火焰,来源于诗歌之力、灵魂之力。

《春秋繁露》中说:“流深者其水不测,尊至者其敬无穷。”世间有无数的生命形态,无论哪一种,但凡至于不测与无穷之境,就已然是大自觉大境地了。众生众态,万事万物,经向以鲜笔下的铺陈。其态势也如艾略特在《四个四重秦》中所言:“倏然易逝的现在/此时,此地,永远——/一种极其单纯的状态/(要求付出的代价却不比任何东西少)/而一切终将安然无恙/时间万物也终将安然无恙/当火舌最后交织成牢固的火焰/烈火与玫瑰合二为一的时候。”

这部《生命四重奏》与向以鲜的其他诗作一样,更多的还是致力于文化层面,向以鲜在以现代诗的笔法技巧重现一个过去的世界,力图观照到每个卑微之人的卑微之物;试图呈现出一个多极立体的世界,展现出世界的每个光亮处。读一本书,可以有无数结论;但以文本论,这本书的分量是不难称量的。从阅读的角度看,于普通读者而言,就像观看一座建筑、一处人文景观一样,若不深入了解其渊源,很可能看不出什么,高妙之处。这是古往今来诸多诗作所面对和遭遇的,可以称之为曲高和寡,也可以称之为千古绝响。这个响声,更多的是于读者内心与作者的共鸣。我们知道,向以鲜常常提倡阅读的开放性,其大致的意思是,诗歌作品一旦问世,就得接受世间各色人等的检阅,诗歌的大门应该向所有人开放,不应该设置任何阅读障碍,“典故”的使用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果说,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是献给时间中的西方问道诗篇;那么,向以鲜的《生命四重奏》则是献给空间中的东方生命之歌。我们能从中听出四个声部、四种协奏,四重相互分离又相互重叠和映射的生命回响。

毫无疑问的是,类似的奏鸣应该常听听,确有净化和提升灵魂之功效。

附:向以鲜的诗二首

春 雷

不是在天上滚

也不是在头上炸

而是紧贴着耳朵

贴着耳膜

透明的爪子

拨开一丛丛汗毛

以声音和速度

之槌轮番起舞

宇宙的重金属

全都聚集于此

都来耳中怒演

虫子的乐谱

直到把自己耳朵

万物的耳朵

敲打成一面面

春天的战鼓

枣核研究

寻常事物亦有神迹

玛瑙或微型的绛色塔

从落叶麦乔木中长出来

青涩的光芒,一直扎进

枣子最深的黑甜里

噙于口齿之间正好

上演益气生津的宛转杂剧

问题也就出现于此

反舌鸟总是噙着一枚

充满岐义的虚词

破晓时分,秘密的处子

已吐纳成枝叶扶疏的暗器

成熟的力量不易察觉

回味中的刺痛,令人想起

无所不在的生与死

我试图拼命嚼碎沉默的

枣子核心,却听见

坚胜金石的植物之风骨

发出异响:如同雪山

亮出黄金或苦修的隐士

猜你喜欢

四重奏生命
生命之树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对位化段落的和音形态
未来人居“空间四重奏”——ArtPark9室内建筑实验
上海四重奏组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