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发现新外来蚜虫
——百合西圆尾蚜Dysaphis tulipae (Boyer de Fonscolombe)

2021-12-20虞国跃周达康

生物安全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鸢尾触角蚜虫

虞国跃, 杨 帆, 周达康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7; 2北京市植物园,北京市花卉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北京 100093

百合西圆尾蚜Dysaphistulipae(Boyer de Fonscolombe,1841)属半翅目蚜科,寄主为百合Liliumbrowniivar.viridulumBaker、鸢尾IristectorumMaxim.、郁金香TulipagesnerianaL.等植物,由于这些花卉(根状茎、球茎或鳞茎等)的广泛交流,该虫已扩散分布于世界各地(Stekolshchikov,2008)。

我国于1986年从入境天津的郁金香鳞茎上截获了百合西圆尾蚜(叶炳元,1988),1996年从广州入境的鸢尾根茎上截获该蚜虫(叶炳元和黎锦荣,1997),2004年在北京入境的鸢尾根茎中截获(江丽辉等,2005)。乔格侠和张广学(2001)对该蚜虫进行了介绍和风险分析。1997年百合西圆尾蚜被列入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发布的《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试行)》(周乐峰,2003)。

2021年3月16日,研究人员在北京海淀区卧佛寺西路实验基地的淡黄鸢尾I.lutescensLam.和香根鸢尾I.pallidaLam.植株叶片靠基部、叶片及花器上发现了一种蚜虫寄生,并于当月29日采集标本,经形态鉴定和分子检验,确认为百合西圆尾蚜。本文记述百合西圆尾蚜的无翅和有翅孤雌蚜形态、田间鉴别特征和分布等,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实验材料于2021年3月29日采自北京海淀区卧佛寺西路实验基地,先拍摄生态照片(包括危害状),随后把蚜虫随叶片放入采集管中,带回室内观察。

1.2 标本处理和观察

将采集的蚜虫标本放入95%酒精中保存,用10%KOH水浴10 min或更长时间后,在显微镜和解剖镜下观察形态特征,依据叶炳元(1988)、乔格侠等(2001)、江丽辉等(2005)、Blackman & Eastop(2006)等文献对标本进行鉴定,得出初步结果后再寻找原始及相关文献核实。

1.3 分子鉴定

以当天采集的4头若蚜为样品,按照DNA提取试剂盒(TIANamp Genomic DNA Kit,天根)说明书整虫提取DNA,以提取的DNA为模板,利用线粒体COI基因通用引物LCO1490/HCO2198 (Folmeretal.,1994)扩增目标基因片段。反应体系包括DNA模板3 μ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2×Mix酶15 μL、ddH2O 11 μL,共计30 μL。反应条件为预变性94 ℃ 5 min;40个循环,循环包括94 ℃ 30 s,50 ℃ 30 s,72 ℃ 1 min;后延伸72 ℃ 7 min。PCR产物在凝胶电泳跑胶,显示在700 bp左右处有条带,即送中美泰和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测序。

2 结果

2.1 分类地位

百合西圆尾蚜隶属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长管蚜族Macrosiphini西圆尾蚜属DysaphisBörner,1931

百合西圆尾蚜Dysaphistulipae(Boyer de Fonscolombe,1841);

AphistulipaeBoyer de Fonscolombe,1841:167-168 (法国);

Dysaphistulipae(Boyer de Fonscolombe, 1841): Blackman & Eastop,2006:1152; 叶炳元,1988:71-73; 乔格侠和张广学,2001:345-346; 江丽辉等,2005:298-299; Stekolshchikov,2008:823-826。

2.2 形态描述

无翅孤雌蚜:体长1.7~2.1 mm (平均1.9 mm,n=10)。体淡绿黄色,被灰色蜡粉。触角暗褐色,第3节基大部黄褐色。头部背面、前胸背板、腹第6~8背板具暗褐色大斑,其余背板具暗褐色小斑(在背中线成对),腹管及尾片暗褐色。触角6节,约为体长之半,各节比例为26∶22∶100∶53∶40∶27+79;第3节最长毛约为节宽的0.69。喙伸达中足基节间。腹管长于尾片,约为尾片长的1.7倍,为腹背片VI上最长背毛的6.7倍长。尾片帽形,长短于基部宽,约为后者的0.7倍,长有5根毛。

有翅孤雌蚜:体长1.6~1.8 mm。活体头胸部黑色,腹部淡黄绿色,带灰白色蜡粉,腹中后部具黑色大斑,体侧具黑褐色斑点,腹管黑褐色。触角黑色,短于体长,约为体长的0.78;各节比例为19∶18∶100∶58∶43∶26+75;第3节具次生感觉圈38个,全长着生;第4节具次生感觉圈6个;第5节未见次生感觉圈。腹管筒状,具粗瓦纹尾,中部稍粗大,长为中部宽的3.2倍,为第6腹节背板最长毛的6.4倍。尾片帽形,长稍大于宽,约为后者的1.1倍,有长毛5根。尾板椭圆形,长明显短于宽,端部着生10余根毛(图1)。

图1 鸢尾上的百合西圆尾蚜

本种体的大小、触角的长短、腹管与尾片的相对长度等似乎有较大的变异,经检的标本更接近于叶炳元(1988)的描述,而江丽辉等(2005)描述的个体较小(无翅孤雌蚜体长1.40~1.56 mm)、触角较长(无翅孤雌蚜为体长的0.67~0.69倍),原始描述触角为体长之半(Boyer de Fonscolombe,1841),详细描述可参见叶炳元(1988)和Stekolshchikov(2008)。叶炳元(1988)还描述了雄性蚜的形态;无翅和有翅孤雌蚜的玻片特征可参见Dransfield & Brightwell (2021)。偶尔可见掘穴蚁FormicacuniculariaLatreille访问蚜群,并可见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成虫捕食蚜虫。

2.3 分子鉴定

以4头虫体样本提取DNA为模板,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9 bp且序列信息一致。在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与序列号为KF639376.1的百合西圆尾蚜最接近:覆盖率为97%,相似率100%。根据分子条形码信息可确认该虫为百合西圆尾蚜。

2.4 鉴别特征

百合西圆尾蚜标本采集地及附近的鸢尾上还有另2种蚜虫:麦长管蚜Sitonionmiscanthi(Takahashi,1921)和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1758)。它们的群种数量很低,麦长管蚜仅见数个小群,1头无翅孤翅蚜及数头若蚜,禾缢管蚜仅在叶基部见到2头若蚜(其中1头养至成虫)。可见鸢尾并不是它们的适生植物。本种若虫在腹部末端(尤其是腹管周围)具锈色斑纹,与国内常见的缢管蚜属Rhopalosiphum(乔格侠等,2009)相近,如禾缢管蚜,但该种无翅孤雌蚜和有翅孤雌蚜的腹背中央无成对的暗褐色斑纹,触角第6节鞭部长于第3节,尾片较细长。

2.5 分布

亚洲:中国(北京)、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伊朗、约旦、黎巴嫩。

欧洲: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包括亚速尔群岛)、英国、荷兰、意大利(包括西西里岛)、德国、丹麦、瑞典、芬兰、捷克、拉脱维亚、摩尔多瓦、克里米亚、俄罗斯。

非洲:摩洛哥、埃及、厄立特里亚、肯尼亚、津巴布韦。

美洲:加拿大、美国、百慕大、智利、阿根廷。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上述分布除中国(北京)外,其余均来自Stekolshchikov(2008)。

2.6 寄主植物

百合西圆尾常寄生于寄主植物的嫩芽、叶、地下根茎或球(鳞)茎上,有时可见于花器。在北京发现的寄主植物是淡黄鸢尾、香根鸢尾和一些杂交种。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植物是百合西圆尾最常见的寄主,其他寄主有百合科郁金香属Tulipa、鸢尾科番红花属Crocus、唐菖蒲属Gladiolus、射干属Belamcanda、天南星科海芋属Arum、芭蕉科芭蕉属Musa等。Holman(2009)列出了详细的寄主名录,计6科37种(部分仅到属名),其中对伞形科Apiaceae的胡萝卜DaucuscarotaLinn.和欧芹Petroselinumcrispum(Miller)有怀疑,或认为不是它的寄主(Blackman & Eastop,2006)。

3 讨论

3.1 百合西圆尾蚜已入侵世界各地

由于百合西圆尾蚜可以在郁金香、鸢尾的种球和根茎上生活,极易被携带传播。目前已扩散至世界名地(Stekolshchikov,2008)。从公开的文献记录,我国于1988—2004年3次在海关截获鳞茎(根茎)上的百合西圆尾蚜(江丽辉等,2005; 叶炳元,1988; 叶炳元和黎锦荣,1997)。研究表明,百合西圆尾蚜入侵我国的可能性大(周乐峰,2003)。近年来,我国种球的进口量居高不下,据统计,2017年我国花卉种球进口额1.14亿美元,主要以百合、郁金香种球为主,其中荷兰占84%,之后依次为智利、新西兰和法国(赵祥云和王文和,2017)。以上情况均为百合西圆尾蚜入侵提供了条件。我国未把百合西圆尾蚜列入检疫名单中,日本将其放在非检疫性昆虫名录中。

3.2 在北京只发现于少量国外引种的鸢尾实生苗,原因不清

目前,研究人员只在北京市卧佛寺西路的淡黄鸢尾、香根鸢尾和部分杂交鸢尾发现百合西圆尾蚜的寄生,发生量属于中等(其中在淡黄鸢尾上的发生量相对较多),不认真观察则难以发现。该地栽种的克里米亚鸢尾等属于实生苗,经调查,北京海淀区的其他一些地点未见鸢尾上有蚜虫发生。目前尚不清楚百合西圆尾蚜的来源。由于百合西圆尾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有鸢尾科植物的广大地区可成为其发生地,这些地区目前是否已有百合西圆尾蚜的分布,还需进一步调查。

猜你喜欢

鸢尾触角蚜虫
蚜虫婆婆
鸢尾素(Irisin):运动诱导骨骼肌自噬的新靶点
鸢尾繁殖方法及园林应用分析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鸢尾,只绽放一天的彩虹女神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夯实为侨服务机制 多方触角深入基层
步行街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试探着向硅谷伸出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