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上的非语言艺术魅力

2021-12-18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小湖中学朱桂英

亚太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板书笔者动作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小湖中学 朱桂英

非语言交流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姿势、饰品服饰,甚至语调、音色及个人声音的音量(而不是讲话内容)等传递信息。生活中人际交流绝大多数属于非语言行为,非语言交流能够反映一个人真正的思想、感觉和意图。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说话时的肢体动作都是非语言交往的符号,人们借助表情、体姿、音量等进行信息沟通交流。非语言沟通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所传递信息的真正内涵,非言语行为在信息沟通中不但起到了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行为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直接替代语言行为,甚至反映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思想情感。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场所,围绕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在教学中,我们也越来越体会到非语言交流艺术在课堂上呈现出的独特魅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这些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加强课堂上非语言艺术的运用,则可以让课堂更具魅力。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艺术发挥着越来越微妙的作用,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非语言行为,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期望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非语言交流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可小觑,那它的可操作性如何呢?

一、丰富生动的眼神

俗语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微小的眼神变化可以丰富我们的面部表情,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授课者。课堂上恰当的眼神可以将教师的“心里话”传达给学生,对改善课堂氛围、增加课文的感染力具有很大作用。当学生走神,会从教师严厉的目光中领略到教师的威慑力;当学生积极思索时,会从教师柔和的目光中体会到亲切与鼓励。讲授澎湃激昂处,炯炯有神的目光能助学生振奋激扬;讲至感情低沉时,内敛含蓄的目光可帮学生沉浸细品。“信手拈来”的丰富生动的眼神变化,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而言,他越是喜欢某一位教师,上课时专心程度越高,如此实用的“工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未进教室,先入角色;登上讲台,满面春风;环视全班,双目含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亲切的目光与慈祥的微笑可以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使教与学配合默契。很难想象,一副忧郁的、冷淡的、无生气的甚至是垂头丧气的面孔会有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眉目传情”“目送秋波”等成语正是一种很好的说明。

二、美观规范的板书

随着高科技的介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很多语文教师忽略甚至忘记了粉笔板书。好的板书其实是一篇微型教案,它可以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教材编辑的考量、教师教学的思路、学生学习的轨迹都可以在好的板书中集为一体。如笔者在教学《春》时,会让学生先概括出几幅图,再将每幅图的重点词语板书出来,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思路,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美文。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板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现代电教手段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让学生手、眼、耳、脑并用,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三、抑扬顿挫的声调

曾看过一个故事: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在一个宴会上受邀表演一段悲剧。当他动情地念了一段“台词”后,尽管语言不通的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却被他那凄凉悲怆的语调,感动得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现场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会场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上的菜单。“泪水”与“菜单”这两个不可能交汇的辞藻,却在他的演绎下,变得如此煽情。由此也让笔者明白,教师如果有罗西这样的语言天赋,那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就游刃有余了吗?

如今的教师已经不再是一板一眼地上课了,恰当自然地运用声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了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真情趣。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讲到孔乙己讳说“偷”,固执地纠正为“窃”时,这个本来幽默发笑的情节,笔者却刻意稳重,平静而不动情感地讲解,学生也有轻笑的,并未深刻领略其中的幽默。认真反思一下,发现本文的特征就是读来先笑,笑而沉思,思而含泪,泪而转悲,学生连第一步都未进入,也就不能更好地体会后面的层次了。后来,笔者又故意“文绉绉”地、煞有介事地读一遍,这段生动的文字让笔者也忍不住笑起来,结果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包括平时最矜持的女生。笔者一下顿悟:教师的语调,可以深深地感染学生去更好地解读文本。

四、灵活无声的动作

达芬·奇曾说过:“精神应该通过姿势和四肢的运动来表现。”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只是在讲台上固定姿势授课,肯定在不断地“动作”,除了常规的四处巡视、左顾右盼、手舞足蹈外,笔者认为一堂情文并茂的语文课,必然要有情感的起伏。当教师“身临其境”时,一些情不自禁的动作,往往是教师情感的真实流露,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运用能使课堂增色不少,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就是动作语言的最好体现。当然,这里所说的动作应避免那些不雅的动作习惯,如抖动双腿、频繁挥手等,这些会让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对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能大胆开发属于自己的自选动作,但不能随意为之,不能夸张搞笑,为动作而动作,应该是能紧密联系课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比如,教学《石壕吏》这篇课文时,课文写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里的词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于是笔者在讲台上,以挥舞双拳来表现吏的蛮横,以躬身来表现妇的悲怜,成功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和注意力。动作比之于语言,往往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五、悦耳动听的唱读

俗话说,说得没唱得好听。课堂上用唱的艺术应根据情境需要,可以偶而为之,这需要教师慎重把握。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一词时,正好有一首根据这首词改编的流行歌曲。于是,笔者在课堂上运用了唱的艺术,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一遍就能成诵。

六、画中有话的插图

中学生已经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不需要插图帮助理解,这观点对吗?在教材中,时不时有幅插图,它真的就没有用处吗?其实不然,插图不仅是一种点缀、一种摆设,它更应该是一个宝贵的阅读教学资源。它可以为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提升教材的内在品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仔细研读插图,教学中合理利用插图,课上让学生与插图展开有效对话,在对话中摆正观图与学文的关系,充分发挥插图的功效,让阅读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

当前的中学语文课本配有许多课文插图,这些插图通过线条、明暗、透视等绘画手段,创造出与抽象文字表述相辅相成,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丰富多彩的直观形象。恰当地引导学生读图议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具体可感的课文内容,得到情操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如《水调歌头》一文,笔者在教学时自绘了一幅彩色插图:皎洁的月光下,一位豪放洒脱的诗人举杯邀月,似自由穿梭在天地之间,与仙子互诉离别之苦、眷恋之意。这幅彩图既帮助学生领会了意境、理解了内容,又更好地帮助他们记忆了课文。有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自配插图,如《核舟记》的三、四两段,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描述画出人物苏东坡、黄庭坚与佛印的神态动作,从而更好地体会理解他们各自的性格情趣。

为人师表的装扮、鼓舞自信的“礼物”、微妙的人际距离……教学中可以使用的非语言行为还有许多,恰当运用的益处不胜枚举。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不可滥用它,否则弄巧成拙,得不偿失。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平时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感悟,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目标只有一个,但形式必须多样。恰当的非语言交流在教学中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身为语文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肯用心,就一定能要做到这一点。

猜你喜欢

板书笔者动作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动作描写要具体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