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财政分权的能源消费效应

2021-12-17柴娟娟方来

财经问题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经济高质量发展

柴娟娟 方来

摘 要:本文基于200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视角,分别从时间、空间、结构等多角度分析财政分权的能源消费效应,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估计和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各类能源消费的空间相关性和人均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人均汽油消费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从空间效应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分权的提升会促进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却对人均焦炭消费产生抑制作用;财政支出分权的提升会抑制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财政分权会带来邻近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的变动,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分权;能源消费效应;空间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1)11-0099-10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产性要素和物质基础,逐渐成为评价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经济总量大幅上升的同时,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也在节节攀升。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数量增长了2.2%,蝉联全球能源消耗榜首。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的影响下,以煤、原油及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进口量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伴随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为此,我国在《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设定了能源消费的总量限制,明确2015年和2020年能源消费数量分别控制在40亿吨和50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我国能源消费战略从原来的保供给调整为控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设定的情况下,我国将能源消费总量分解至各个省级行政区域,这将促使地方政府寻求地区能源消费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平衡。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地方政府行为,进而对地区能源消费和财政风险控制产生较大影响。能源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在稳定经济增长和节能降耗的双重约束下,研究财政分权的能源消费效应规律,可为优化财政分权体系、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现有文献关于财政分权的能源消费效应研究主要侧重在环境污染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方面。由于研究条件和出发点的不同,财政分权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如Stigler[1]、Oates和Schwab[2]与 Wellisch[3]认为,财政分权水平与地区环境质量成正比。在此研究基础上,Besley和Coate[4]与 Faguet[5]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地方政府更加偏好满足当地居民需求,从而确保财政分权能够有效反映当地居民的环境质量要求。同时,另有一些学者对该研究的结论持怀疑态度。Holmstrom和Milgrom[6]与Kunce和Shogren[7]分别从地方政府考核评价和市场结构角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在保经济促增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破坏性竞争的负面效应,进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有Cumberland[8]、Mintz和Tulkens[9]与Ogawa和Wildasin[10]等分别从增加税收、吸引投资、劳动力流动和行业竞争等视角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均证实了财政分权水平越高的地区环境质量越低的结论。Tiebout[11]认为,早期财政分权中的“投票”理论为财政分权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代表性研究。Porto等[12]与Grisorio和Prota[13]按照该理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为了防止本地区居民向外迁徙,需要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居民需求,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遵循这一研究思路,Montinola等[14]、Martinez-Vazquez和Mcnab[15]与Noor[16]从地方财政的硬预算约束角度,Fiva[17]与Sow和Razafimahefa[18]从强化地方财政自主权角度,Denis[19]与Kyriacou等[20]从促进地区间良性竞争角度,Rodriguez-Pose和Ezcurra[21]、Moges[22]与 Helmi-Gunawan[23]从改善地方政府公共部门性能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均证实了这一结论。然而,Brennan和Buchanan[24]的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存在差异化的影响,Adam等[25]也发现,财政分权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进而降低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国内学者围绕着财政分权对环境的影响做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尽管所得结论不尽相同,但主流观点认为,财政分权度的提高不利于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减少。黄国宾和周业安[26]发现,财政分权显著提高了能源消耗。张克中等[27]分析了财政分权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增加了人均碳排放量。冯梦青和于海峰[28]基于2007—2016年财政分权与大气环境污染的数据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林春和孙英杰[29]采用系统GMM模型研究了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绩效关系的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显著抑制了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此外,后小仙等[30]与李猛[31]认为,倒U型关系同样适用于地方政府财政与污染排放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关于财政分权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学者们的关注点仍是财政政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王红兵等[32]的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政策对能源消费具有较强的调控效果,特别是夏炎等[33]与陈玲和赵国春[34]认为,财政支出结构和财政支出规模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黄国宾和周业安[26]与周敏等[35]从财政分权制度角度关注了财政政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所得结论表明财政分权与地区能源强度正相关。吴玉鸣和李建霞[36]与周五七[37]认为,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现有探讨财政政策能源消费效应的研究中,鲜有学者从财政分权角度研究能源消费效应,更多关注的是财政政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整体影响,且主要选择财政支出或支出分权来衡量财政政策,而使用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分析不同类型能源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从方法上来看,现有关于研究财政政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模型主要有普通回归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和面板模型等,难以体现空间相关性的影响。事实上,从财政分权角度分析能源消费的具体影响机制非常必要,特别是通过分析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对各类能源消费的空间相关性和人均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对未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工作提供指導性建议。本文采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从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视角对不同类型能源消费进行测度,剖析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对该地区能源消费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财政政策的优化设计提供经验参考。

二、理论分析框架

(一)财政分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财政分权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权力、划分财政支出责任的关键举措。Tiebout提出的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和Weingast等提出的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分别以“用脚投票”机制和“竞优式竞争”规则充分分析辖区居民与住户对公共品的需求偏好,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平,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十四五”规划要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本文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具体分析财政分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是对创新发展而言,现行财政分权主要通过两方面提高地方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考虑到技术进步能够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技术研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促使各地区在生产、分配等环节进行技术变革;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在财政分权制度下,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入驻本地,增加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对协调发展而言,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模式下,地方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改善本地区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供需结构等。地方政府利用已有的财政资源鼓励以信息、技术和数字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产业发展,限制高投入、高污染且低产出的粗放型工业的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对绿色发展而言,适度的财政分权有利于地方政府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通过政府购买和价格补贴等方式扶植高附加值、高效益行业的发展,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费,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将资源过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地方政府“逐底竞争”谋利动机,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作为投资决策时的首要选择,在地区生产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四是对开放发展而言,由于“污染光环”效应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溢出作用,使得地方政府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力度,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使得财政分权对经济开放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为了避免“污染天堂”效应加剧地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会导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缩小,反而不利于经济开放发展。综合来看,财政分权对地区开放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五是对共享发展而言,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更具有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能够充分掌握当地居民生产消费活动情况,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助于提供更为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通过财政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全民共享发展水平。

图1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财政分权影响能源消费的作用机理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学习模仿创新,均能通过引进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和设备改变粗放型生产模式,提升传统产业部门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处理效率。同时,技术创新有助于建立以知识、信息和数字为基础的新兴产业部门,淘汰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产业部门,促使能源消费水平下降。二是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协调发展。由于不同部门的能源消费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可以减少高耗能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减少能源消费。在城乡结构调整过程中,城镇化初级阶段主要是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此时的城镇化规模扩大必然会增加能源消费总量,当地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城镇化过程更注重集约节约的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居民的能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进而导致能源消费量减少。三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并减缓能源消费增长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措施。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对各类自然资源的需求不同,而工业生产部门主要以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主。绿色发展背景下,各企业将以节能减排为原则改变能源投入结构,减少生产过程对煤炭和石油等初级资源的过度消费,增加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使用。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主要取决于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如果出口以能源消耗为主的重工业产品,加强对外开放水平便会增加能源需求;如果出口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产品,则加强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能源消费下降。五是共享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现阶段衡量共享水平的代表性指标是人均收入,且与能源消费存在倒U型关系,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收入水平增加的同时也会引发大量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努力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目标,使得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同时抑制能源消费。

三、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本文根据样本的不同特点构建多种矩阵并通过模型间的综合比较,以确保二进制邻接矩阵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且检验更加显著。在设置空间矩阵时,笔者选择二进制邻接矩阵——Rook邻近,其中默认海南与广西、广东相邻。

ωij=1(i与j相邻)0(i=j)(1)

其中,ωij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经纬度差异的空间权重矩阵,来反映两个要素随空间距离增大而相应减少的交互影响,其中,d为某两个地区的中心距离。

ωij=1/d2(i≠j)0(i=j)(2)

(二)空间相关性

本文使用Moran's I指數做空间相关性检验。计算公式如下:

Moran's I=∑ni=1∑nj=1wij(Yi-)(Yj-)/S2∑ni=1∑nj=1wij(3)

其中,S2=∑ni=1Yi-2/n;=∑ni=1Yi/n,第i个地区的观测值和地区总数分别用Yi和n表示。

(三)空间面板模型设定

本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测度相邻地区存在内生与外生交互效应。

yit=α+ρ∑Nj=1wijyjt+βxit+θ∑Nj=1wijxjt+μi+ξt+εit(4)

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xit为k维解释变量列向量,ρ和θ分别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εit~N(0,σ2),满足独立同分布,ρwijyjt表示内生交互作用存在于被解释变量间,θwijxij表示外生交互作用存在于解释变量间,μi和ξt分別为空间特定效应和时间特定效应。

(四)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分别为人均综合能源消费(PEC)、人均煤炭消费(PCC)、人均焦炭消费(PHC)和人均汽油消费(PGC);解释变量财政分权(FD)分为财政收入分权(FRD)和财政支出分权(FED)。为保证不同空间单位间的能源消费具有可比性,本文把各种能源消费量按比例折算为标准煤,并以当地常住人口数平均化。考虑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更直接,以各省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占全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情况。

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主要有:产业结构(IS),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经济增长(SI),用人均GDP衡量;城镇化(UR),用城镇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重衡量;技术进步(RD),用研究和事业发展经费支出(R&D)衡量;能源消费结构(ECS),用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衡量。根据各变量的特点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采用200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含港澳台及西藏)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涉及时间长度为20年的30个省份面板数据,每个变量观测值累计600个),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四、经验检验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各省份因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为清晰地表示空间依赖关系,本文对200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人均焦炭消费和人均汽油消费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的Moran's I值大部分在0.300左右,且P值大多小于1%,说明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相关性;人均汽油消费的Moran's I值介于0.100—0.200之间,且P值大多小于10%,这说明虽然空间相关性显著,但是相关的程度较弱。总体来看,2000—2019年我国四种能源的Moran's I指数均为正数,而且P值大多显著,说明我国能源消费并不是随机分布,而是在空间内呈现聚集分布,这也说明可以进行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

(二)空间面板模型

1.模型识别检验

在空间自相关的条件下,本文对不同模型分别进行LR检验、LM检验、R-LM检验、Wald检验和Hausman检验。同时,依据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把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人均焦炭消费及人均汽油消费分别进行识别检验,由检验结果[由于版面所限,检验结果略,留存备索。]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FRD-PEC、FRD-PCC、FRD-PHC、FED-PEC和FED-PHC模型需要选择随机效应SDM模型,FED-PCC选择固定效应SDM模型,FRD-PGC选择混合回归模型,FED-PGC选择时空双固定效应SEM模型。

2.具体模型构建及估计结果

根据识别检验结果,共涉及SDM和SLM两种模型,需要使用MLE方法进行估计。依据模型(4),以FRD-PEC模型为例建立如下SDM模型:

PECit=α+ρ∑30j=1wijPECjt+βFRDit+θ∑30j=1wijFRDjt+∑5m=1γmZit+η∑30j=1wij∑5m=1Zit+μi+ξt+εit(5)

依据模型(3),以FED-PGC模型为例建立如下SLM模型:

PGCit=ρ∑30j=1wijPGCjt+βFEDit+∑5m=1γmZit+μi+ξt+εit(6)

其中,wij为空间权重矩阵,m为控制变量Z的数量,ρ、β、θ、η和γ为空间滞后项系数。

根据模型(5)和模型(6),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与各类能源人均消费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从财政收入分权视角来看,FRD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的影响为正,对人均焦炭消费和人均汽油消费起抑制作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的影响均为正;技术进步仅对人均汽油消费起拉动作用,对其他能源消费均有抑制作用。在加入空间因素时,这种情况也有所改变,如W×FRD的系数为143.792,表明随着我国财政收入分权的提高,不仅会带动本地区人均综合能源消费的增加,同时还会带动邻近地区能源消费的增加。从财政支出分权视角来看,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受到的影响与收入分权相似。但考虑空间因素时,W×FED的系数为-111.352,表明随着我国财政支出分权的提高,不仅会抑制本地区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时也会造成邻近地区能源消费水平降低。在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均具有拉动作用,对人均汽油消费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对各类能源人均消费均具有拉动作用;技术进步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均具有抑制作用,对人均汽油消费具有拉动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具有拉动作用,但对人均焦炭消费和人均汽油消费具有抑制作用。

(三)空间效应分析

在空间计量模型中,对于是否存在空间变量的外部效应,直接使用点估计方法进行验证。基于上述分析,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与各类能源人均消费的空间效应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从财政收入分权视角来看,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人均焦炭消费和人均汽油消费的人均消费空间效应分解显示:在人均综合能源消费方面,财政收入分权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为正但不显著,表明随着各省财政收入分权的提高,将会促进人均综合能源消费的提升,但是提升程度有限。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控制变量的影响,尤其受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促进作用和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在人均煤炭消費方面,财政收入分权对人均煤炭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为正,影响程度分别为226.081、385.374和610.434,都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当财政收入分权提高时会促进人均煤炭消费的增加。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均会产生正向的直接效应影响。另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提高,也会带动邻近地区人均煤炭消费的降低。在人均焦炭消费方面,财政收入分权对人均焦炭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为负但不显著。可以看出各省财政收入分权的提升将会对人均焦炭消费产生直接和间接抑制作用。焦炭作为仅次于煤炭的高能源消费品,与煤炭一样受到相似的负向作用影响,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会较为明显地抑制焦炭消费。在人均汽油消费方面,因财政收入分权对人均汽油消费的模型判定为混合回归模型,因而暂时无法判断其空间效应的影响。从财政支出分权视角来看,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人均焦炭消费和人均汽油消费的人均消费空间效应分解显示:在人均综合能源消费方面,财政支出分权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为负,影响程度分别为-320.914、-506.854和-829.661,表明随着各省财政支出分权的提高,会带动本地区和邻近地区人均综合能源消费的降低。同时,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空间直接效应均为正,技术进步的空间直接效应为负。在人均煤炭消费方面,财政支出分权对人均煤炭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影响程度分别为-112.932、-472.753和-586.671,即某个地区财政支出会对人均煤炭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对人均煤炭消费影响的方向与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基本一致。在人均焦炭消费方面,财政支出分权对人均焦炭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为负,影响程度分别为-19.362、-50.182和-70.971,相较于财政收入分权,影响较大且更为显著。在人均汽油消费方面,因财政支出分权对人均汽油消费的模型被判定为时空双固定效应SLM模型,因此,不考虑空间效应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对研究财政分权的能源消费效应规律至关重要,为此本文比较了Rook邻近矩阵与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在此基础上比较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的空间效应,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结果显示,

由表6可知,从财政收入分权角度出发,不论使用何种空间权重矩阵,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几乎都为正,人均焦炭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为负。结果表明,当本地区财政收入分权度提高,本地区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将会增加,人均焦炭消费将会减少,同时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能源消费情况,其波动幅度也相差无几,唯一有差别的是基于两种权重矩阵下财政收入分权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可归结于人均综合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影响,这一结果与前文相同。从财政支出分权视角来看,空间权重矩阵确定为二进制邻接权重矩阵相对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得到的空间效应分解系数更为合理,这也是本文选用二进制邻接权重矩阵的主要原因。尽管确定为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的估计结果更能清晰地反映各省域间随距离逐渐增加而减弱的空间效应,但受限于我国地势及省域分布的复杂性,其客观代表性较弱。选用二进制邻接权重矩阵时,财政支出分权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为负向影响,而选用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时,财政支出分权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的间接效应为正,其他效应分解情况均无太大差异,这与上文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证明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出发,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别从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两个方面对不同类型能源消费进行测度,剖析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对该区域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研究发现:从财政收入分权视角来看,随着我国财政收入分权的提高,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将会增加,但人均焦炭消费会减少,同时会带动邻近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的变动。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的综合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结构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而城镇化对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的正向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从财政支出分权视角来看,我国财政支出分权的提高会抑制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的增加,并带动邻近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的变化。城镇化和技术进步的提高,一方面会扩大人均煤炭消费、人均焦炭消费和人均汽油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间接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升和新型能源的使用,综合来看其间接效应为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能够间接地推动人均煤炭消费的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会明显抑制人均焦炭消费,但同时会带动人均综合能源消费和人均煤炭消费的增加。能源消费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财政政策借助政府性购买、发放补贴和调整税收等方式减缓或增加能源消费、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和确保能源安全。历经三十多年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极大地改善了能源消费状况,但针对不同省域各方面因素的差异,无法形成切实可靠的财政分权体系。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優化财政分权结构,明确中央与地方在节能方面的事权与支出责任。针对财政收入分权,各级政府应适当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扩大财政自主分配权,调动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积极性,鼓励和支持高附加值、高效益且低能耗的企业发展。针对财政支出分权,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对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财政支持,加大对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力度。第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应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逐步淘汰或改造资源和能源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另外,地方政府要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构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便从根源上减少能源资源的使用。第三,打破行政壁垒,健全地方政府间联防联控机制。由于人均综合能源消费、人均煤炭消费和人均焦炭消费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能源消费增加必然会导致相邻地区的能源消费,但现有的财政分权往往是根据行政边界进行划分,资源管理相互独立。对于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的能源消费,政府间必须加强合作,就减少能源消耗的目标、措施等进行协商与沟通,共同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 Stigler,G.Perfect Competition, Historically Contemplated[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7,65(1):1-17.

[2] Oates,W.,Schwab,R. Economic Competition Among Jurisdictions: Efficiency Enhancing or Distortion  Inducing?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8,35(3):333-354.

[3] Wellisch,D.Locational Choices of Firms and Decentralized Environmental Policy With Various Instrument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5,37(3):290-310.

[4] Besley, T.,Coate,S.Centralized Versus Decentralized 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3,87(12):2611-2637.

[5] Faguet, J. Does Decentralization Increase Responsiveness to Local Needs? Evidence From Bolivi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88(3):867-893.

[6] Holmstrom,B.,Milgrom,P.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 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1,7(2):24-52.

[7] Kunce,M.,Shogren, J. On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5,50(1):212-224.

[8] Cumberland,J.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Inter-Reg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 1981,10(2):1-9.

[9] Mintz,J.,Tulkens,H.Commodity Tax Competition Between Member States of a Federation: Equilibrium and Efficienc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6,29(2):133-172.

[10] Ogawa,H.,Wildasin,D.Think Locally, Act Locally: Spillovers, Spill-Backs, and Efficient Decentralized Policymak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99(4):1206-1217.

[11] Tiebout,C.M.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6, 64(5):416-424.

[12] Porto, A.,Porto,N.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Voters Choices as Control[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2000,3(1):135-167.

[13] Grisorio,M.J.,Prota,F.The Short and the Long 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Expenditure Composition in Italy[J]. Economics Letters,2015,130(3):113-116.

[14] Montinola,G.,Qian,Y.Y.,Weingast,B.R.Federalism, 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J]. World Politics,1995,48(1):50-81.

[15] Martinez-Vazquez,J.,Mcnab,R.M.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World Development, 2003,31(9):1597-1616.

[16] Noor,D.Z. The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Economic Growth[D].PhD Dissertatiuon of GadjahMada University, 2013.30-50.

[17] Fiva,J. New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the Size and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J].FinanzArchiv/Public Finance Analysis,2006,62(2):250-280.

[18] Sow,M.,Razafimahefa,I.F.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 Delivery[R].IMF Working Paper,2015.

[19] Denis,P.T.Market Power in Antitrust Merger Analysis:Refining the Collusion Hypothesis[J].Antitrust Law Journal, 1991,60(3):829-837.

[20] Kyriacou,A.P.,Muinelogallo,L.,Rocasagalés,O.Regional Inequalitie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Government Quality [J].Regional Studies,2016,54(4):1-13.

[21] Rodriguez-Pose,A.,Ezcurra,R.I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Harmful for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0,11(4):619-643.

[22] Moges,A.G.Fiscal Decentralization Reform in Japan: Approach,Policy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2013,32(1):23-46.

[23] Helmi-Gunawan,A.The Influence of General Budget to Regional Own Revenue With Capital Expenditure a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D]. PhD Dissertatiuon of Skripsi University,2016.40-70.

[24] Brennan,H.G., Buchanan,J.M. The Power to Tax: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160-190.

[25] Adam,A., Delis,D.M., Kammas, P.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Sector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 Economics of Governance,2014,15(1):17-49.

[26] 黄国宾,周业安.财政分权与节能减排——基于转移支付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1):67-76.

[27] 张克中,王娟,崔小勇.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65-75.

[28] 冯梦青,于海峰.财政分权、外商直接投资与大气环境污染[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6):44-51.

[29] 林春,孙英杰.财政分权与中国环境治理绩效关系——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体制改革,2019,(3):150-155.

[30] 后小仙,陈琪,郑田丹.财政分权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再检验——基于政府偏好权变的视角[J].财贸研究,2018,(7):87-98.

[31] 李猛.污染减排的内在动力——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9,(3):73-77.

[32] 王紅兵,成金华,张意翔.中国财政政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156-162.

[33] 夏炎,杨翠红,陈锡康.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及投入结构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442-448.

[34] 陈玲,赵国春.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基于新疆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8):7-13.

[35] 周敏,王腾,严良,等.财政分权、经济竞争对中国能源生态效率影响异质性研究[J].资源科学,2019,(3):532-545.

[36] 吴玉鸣,李建霞.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93-98.

[37] 周五七.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1988~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工业技术经济,2014,(11):86-93.

收稿日期:2021-08-14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及效率评价”(20JR5RA203);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生态产业培育机制及效率评价研究”(21JR1RA281)

作者简介:柴娟娟(1981-),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E-mail:906919321@qq.com

方 来(1980-),男(满族),河北承德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金融发展研究。E-mail:22747245@qq.com

猜你喜欢

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下大气力破难题、补短板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倾向中西部的土地供给如何推升了房价
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医患关系与我国卫生财政支出模式关系探讨
地方分权与乡镇财政职能
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省际经济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数量的影响
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省际经济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