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

2021-12-17王军芳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三位一体家庭

王军芳

摘要: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加强劳动教育,最有效的措施是在大中小学各学段都融入劳动教育,创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环境,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教育体制,在加强理论课教育的同时注重教育实效,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让这种观念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得以体现,就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贯通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育人机制。

关键词:家庭 学校 社会 三位一体 劳动教育模式

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校中过多强调教学质量弱化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们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大包大揽,让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因缺乏场所,没有创造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是坚持和贯彻知行合一,让学生成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的关键。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坚持“五育”并举,把一直被淡化、弱化的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因为劳动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必须加强的短板。

这要求我们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贯通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育人机制。学校在育人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密切家校联系,有效调动一切可用的社会机构,协同作用、共同担当,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2]。

从社会层面来说劳动机会减少,孩子劳动意识不强,一些中小学生在态度上轻视劳动。从能力方面来说不会劳动,对于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珍惜。造成了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孩子们参与劳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劳动意识不强,在意识中轻视劳动,在行动中不会劳动,在观念中不珍惜劳动成果。在教育体系的各学段中,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是最关键的,要在全社会推进劳动教育,首先要扭转中小学阶段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1]。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符合年龄特点,从体力劳动开始,注重手脑并用、安全适度。从‘旧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开始,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从实施现状来看,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推进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一些教师对劳动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够透彻,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体力劳动,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做做手工,参加几次义务劳动。其次,劳动教育从内容来说是丰富而多元的,但有些教师把劳动教育狭窄化、局限化,认为劳动教育只是一门非重点学科,是在学校推行的实践或仅仅是学习一门无足轻重的技术;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对劳动教育缺少整体设计,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和设计,没有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新时代的需要系统性地设计和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保障是劳动技能课程在学校的开设,在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下,青少年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全社会倡导热爱劳动、开创劳动的新风尚。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要落实劳动教育,学校要提供有力的保障。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动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要在观念和意识上让社会各阶层潜移默化地转变,更要让家长切实懂得劳动教育在孩子们整个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学校为出发地,通过劳动培养并训练孩子的劳动技能,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的参与劳动的机会,使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承担主体责任,中小学劳动教育应根据相应学段的具体内容、不同要求、不同形式,调整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要明确两点:一是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二是要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的课时,按照具体规定和相应要求安排并上好劳动教育课[3]。

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推动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都有实验和实习的环节,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其他学科中,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劳动教育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各学科中劳动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各学段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强化教学中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各学科中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与必要的社区服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将热爱劳动的教育要求融入相关学科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劳动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创新学校和教师的劳动育人方式方法,最终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的贯彻落实。

劳动教育的落实需要学校的课程设置,并且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在课程设置上要整体优化,在学校建立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为了有效践行,中小学要把劳动教育当成必修课开设,必要时可以设置劳动周,在其他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践过程中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其中。在时间保障上,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应该每周不少于1课时。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断变化,必须激励学生热爱和崇尚劳动,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劳动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必须有高的站位,劳动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全面育人新篇章的开启要以劳动教育的实施为依托。

二、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重视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效实施,全面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强化家庭对孩子的监护主体责任。家长要有科学教育观念,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家庭,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要注重日常化,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全社会应倡导在家庭中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抓住孩子日常衣食住行中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中小学生的家庭劳动教育中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帮着做。

其实,劳动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中国一些家庭的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认识和措施不到位。

首先是把家务劳动当成一项具体任务。

其次是家长的学习至上观念,家长主观方面忽视劳动。一些家庭压缩孩子的劳动时间,具体情况是不需要就不劳动,能不劳动就不劳动,家长有意包办孩子生活必需的劳动,家长在主观上有意减少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和机会。

最后是家长在家庭中进行有偿劳动或者惩罚劳动,这样做的结果是误导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让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责任心欠缺。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家务劳动实施物质奖励,或用劳动惩罚孩子其他方面的失误都是不对的,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对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一定的误导作用[1]。

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从形式来說,小学低年级可以对孩子进行劳动意识的启蒙教育,让学生从学会生活白理开始,参与到日常生活劳动中,并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孩子们人人都是劳动者的意识。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在家里孩子除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外,还要主动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三、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要创造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良好政策生态环境,在劳动教育形式的预设上,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还要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全面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推动。

社会劳动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社会各方面要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要建立社区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把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为家长提供的公益性服务,营造义务教育协同发展的社会氛围。

时代在变,劳动教育的创新要求我们探究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特有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现在的劳动教育和以前迥然不同,在具体实施上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可以是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社会劳动教育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保障,要在把现有资源用好用足的基础上,开辟新资源,创建一批劳动教育的试验区,给孩子们多一点劳动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的机会。

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新的形态。城乡劳动教育资源不一样,存在一定差别,但各有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开展相应形式的劳动教育。

社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并适当参加生产劳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品质和意识。高中劳动教育应该设置更多的职业体验,多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适当参加学校组织的和社会上的公益性劳动,旨在在劳动过程中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和劳动本身的可贵之处。对初中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要注重增加孩子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训练,让他们有基本的家政劳动经验,在劳动过程中熟练掌握特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们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意识和情感,内化他们的劳动自立意识,激发他们主动服务他人、热情服务社会的情感[3]。

总体来说,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角度出发,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劳动教育的实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正确把握育人导向,创新教育体制,实现知行合一,注重教育实效。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形态发生了变化。劳动教育需要与新技术、新产业相适应,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有效进行创造性劳动,使劳动教育在新时代适应产业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改进现有的劳动教育方式,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劳动意识,使之能适应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培养他们的科学奉献精神,增强劳动者的创造性能力,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J].教育研究,2019(1).

[2]成有信.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3]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6-77.

猜你喜欢

社会三位一体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