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探究“两山”理论的演进与应用

2021-12-17吴佳妍眭国荣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理论应用

吴佳妍 眭国荣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其所蕴含的生态哲理与习近平同志的“两山”理论具有一致的合理内核。“两山”理论的形成既包含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总结,又蕴含了习近平同志从2005年浙江余村实地考察后逐步提出的创造性论断。“两山”理论的系列论述已经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在理论应用过程中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努力达成全球共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两山”理论 应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辨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国内学界对于这点曾有过争论,其中部分学者认为,统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存的巨著,通篇未提出及使用过“生态文明”这一专业名词,甚至未曾使用“生态”这一概念,因此便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不包含生态文明思想。随着学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和理念的日益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的理论来源有两个,分别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除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扬弃外,邵光学和王锡森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还包括对人类自然观历史演进的考察及对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借鉴[1](22-28),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前瞻性思考。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点

1.自然界的先在性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区人类虽然能够能动地改造和利用世界,但自然应当是首先存在的,而非人类。无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境界可以达到多么高的层次,都需要依靠自然来物质生产资料,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相统一的过程中、在与自然相协调的条件下才能存在和发展。纵观历史,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对自然界进行实践改造和协调适应的条件下取得的。因此,馬克思生态文明观谈到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界相比人类具有先在性。人类首先应当对自然抱有尊重态度,这是人类社会能够永续发展的首要前提,人们的利益才能得以满足,与之相反的态度和作为是绝不可取的,否则对自然造成的破坏最终只会反噬到人类本身。

2.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

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一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从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较远的自然后果。”[3](998-999)在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生物里,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具有意识,能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人类通过从自然界获得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促进入类社会的发展,随着对自然认识程度的提高,对自然的索取能力和质量也在提高,尤其是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贪婪索取加快了生态危机的爆发,自然在向人类输出物质资源的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灾难。人类虽有能力改造自然界,但每个人都必须清醒认识到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马克思指明人维持生存发展的唯一手段就是劳动,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引起、调节和控制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说明人类提供的重要的物质资料是由自然提供的并且只能通过自然实现,人类、自然界、劳动实践相互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人类应当对当前取得的工业文明成果的过程、手段进行反思,对爆发出来的环境问题进行检讨,在获取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状态。

3.实践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实现形式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实践观具有生态文明思想的内蕴。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适应世界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从事某个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主体所作用的对象。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3](998-999)这就说明人类自身需要的满足,只能通过实践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自然界实现。但人类的劳动不能没有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人类每一次征服自然的胜利都被自然报复,归根到底是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与认识。人类应当总结和探索自然发展规律,化被动性为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学习对自然资源的获取进行控制和调节,生态系统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人才能在逐步获得自由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中国“两山”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认为的自然界具有先在性与习近平同志“两山”理论具有一致的合理内核,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具有先在性,人类首先应当是自然存在物,“两山”理论内在地包含“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价值取向。人类能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但对自然的无止境索取不止会失去“绿水青山”,生态与经济的循环发展终会导致人类失去“金山银山”,因此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通过对“绿水青山”的实践活动获得“金山银山”,也能够运用合理的实践活动保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相互转化的合理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认识的前两个阶段

1.新中国初期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中国处于经济严重落后的阶段。当前中国的发展重心,集中于经济效益的产生。技术水平的落后,易导致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难以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自然环境的承受力。

2.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实施愈发促进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愈发凸显,人们逐步提升“绿水青山”的重要性,明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持住“金山银山”,又要兼顾对“绿水青山”的保护。从邓小平提出的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到江泽民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思想,再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逐步突出绿水青山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两山”理论的正式提出和演进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已经被纳入总体布局之中。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概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将环境保护贯彻到底,更要让自然资源与环境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绿水青山本身就是自然生产力,而人类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通过对自然生产力的利用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按照自己的欲望改造自然,在不节制的情况下终究会爆发与自然的矛盾并会由人类自身承担恶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金山银山”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物质生产力,“绿水青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是自然生产力,“两山”理论就是自然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发展形态——生态生产力[5](165-168)。

1.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省安吉县考察。虽然当时定的调研主题是民主法治建设,但他首先提的是生态环保。他听闻余村老百姓放弃开矿山和办水泥厂等通过破坏环境获取经济快速增长的方式,转而通过搞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对此深有体会,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通过对此次调研经历的整理和思索,不久后习近平同志就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上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提出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的观点。

2.逐渐丰富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

2006年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深度剖析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内在关联,并完整表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容。2006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上第二次发表了关于“两山理论”的相关论述,重点分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内在联系。他指明对“两座山”的关系认识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銀山”;第二个阶段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更高境界的认识,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8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提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表述已经内在地包含“两山”理论的内涵。

3.正式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导地位

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正式写进中央文件,自此成为加快推进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思想,强化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意识。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基本条件,理论、政策的指引和实施最终都是执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两山”理论的正式提出加速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

4.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引作用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总部日内瓦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明确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该论述在国际上鲜明突出了中国对于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保护的重视程度。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18年1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二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出建议将生态文明写人宪法,“两山理论”成为根本遵循。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提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态文明环境的向往。由此“两山”理论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随着中国的坚持与推广逐渐走向世界。

三、中国“两山”理论的实践导向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系列论述已经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时代发展的根本遵循和价值引领。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就是依照“两山”理论并结合具体实际走出了一条越走越宽广的绿色致富之路,因此正确、合理“两山”理论运用是利于中国生态文明道路建设的。

(一)“两山”理论的应用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为目标

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求,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人民新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念指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种异化的根源就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与不合理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共产主义社会是能够扬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并促进异化状态的和解进而实现和谐发展的。中国70多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实践历程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为国家发展作出的正确的选择,也是中国“两山”理论得以提出和应用的制度保障。

2.以公平公正为原则

“两山”理论的成功应用必须实现两方面的公平公正,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及代际公平,人类对“金山银山”的获取和使用不能只考虑当代人的社会物质条件,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就是考虑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剥削是永无止境的,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景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实现可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只能通过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逐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在各方面享有广泛的平等权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得到充分公正对待的公民将拥有充分公平感,他们会自觉摒弃只顾利益、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对唯利是图的经济行为进行变革,以清醒的认知对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保证经济的向前发展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两山”理论的应用必须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支撑

1.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精神动力

自然的多样性有利于多样化文化的形成,现代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才形成的一套体系。生态文化一方面与生产力相关,只有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产生,另一方面为解决发展生产力遇到的问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生态文化内在地包含经济属性激发了人民对于新的生态产品需求,促进了生产力的科学发展,促进了“金山银山”对于保护“绿水青山”的支持。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历史的创造者又是人民群众,生态文化的基础性、普遍性的传播有利于促进入民群众达成生态共识,凝聚精神动力,促进“两山”理论的合理运用。

2.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衡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主要矛盾变化表明当前的经济实力已经允许一部分人民开始追求美好生活需求,但和各地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却阻碍经济发展的整体推进,表明人民对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正逐渐转化为内生动力,更加利于保护人类所拥有的“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各时期,不仅要保证“金山银山”,更要保持“绿水青山”,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既要补齐短板,又要巩固原有优势,注重各企业发展机会的公平,坚持走绿色、低碳、环保发展道路。

3.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党在“两山”理论的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并严格实施。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党领导一切、统领全局的作用,确保生态环境阈值底线不被突破,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新格局。最后要明确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仅是一个政治表述,更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科学优化,在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区域性和差异性、阶段性与动态性、完成度与有效性并举。

4.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是整个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基石

曾经我国采取的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发展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的风险承受能力,着眼于当前物质财富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安全隐患的加深。生态系统的安全不能只顾物质资源的获取,更要衡量自然风险承受能力的度,即对生态危机的突发情况的解决能力。要加快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作为重点突出任务。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快转变治理重心,把治理重心放在恢复和提升生态韧性方面,提高预防和化解生态环境重大安全风险能力。

5.目标责任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的建设是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設的目标并将目标逐级分解,在建设过程中明确相关主体和相关权责机制,使各级目标任务能够顺利推进最终实现整体目标。目标责任体系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监督和引导“两山”理论的应用,中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强化红线思维和底线思维,改革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考核体系,制定系统完备、公正客观、运行高效的考核方法和奖惩机制。

(三)“两山”理论的应用必须努力达成全球共识

1.两山”理论的应用要努力实现国际合作

纵观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国际化的生态治理方式,在国际上推行“两山”理论是当前最佳的治理方式。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强,没有一个国家是独立发展经济的,当面临某些经济问题时也离不开与别国的协商合作。将“两山”理论推向国际化一方面离不开发达国家发挥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勇于承担责任,拥有足够实力的国家应当有全球发展的视野和“地球村”的理念。另一方面,实力不足的国家不能只被动地接受他国的帮助,国与国之间应主动加强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创新科技的合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只要利用得当,技术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总体上就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不仅能够减少工业废料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对绿水青山的保护,还能够有效促进“金山银山”即物质财富的积累,实现双赢。

2.引导世界生态文明转型共建“生态文明的共同体”

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围绕生态环境方面问题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发展大势下,中国必须投人足够的精力致力于生态强国建设,“两山”理论起着理念指导作用。根据对中国进出口商品进行的结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的生态逆差正在逐步扩大,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占比更多,污染强度小的产品进口占比居多。近年来中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的有益于生态环境发展的举措正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和突破,中国“两山”理论正引起世界关注,中国正以自身的行动向世界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世界生态文明转型共建生态文明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邵光学,王锡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及当代价值[J].经济学家2018(1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谈绿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EB/OL].(2016-03-03)[2018-01-0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3-03/7782010.shtml.

[5]张月梅.当代“两山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02).

猜你喜欢

理论应用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