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策略

2021-12-17刘露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当代大学生

刘露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郑”的美称,“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现代社会,礼仪是一个人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也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作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礼仪的作用,其次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几点引导策略,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礼仪缺失 引导策略

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其素质与修养水平对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重要影响。当前,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礼仪缺失的问题,学校必须多层次、多角度地采取教育策略,引导大学生内化社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礼仪的作用

(一)形成和谐人格。礼仪规范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掌握良好的礼仪规范可以塑造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规范行为举止,促进身心健康。当前,一些大学生容易受生活挫折、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运用礼仪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引导其宣泄不良情绪,有利于其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增强适应能力。大学生并未真正踏人社会,社会化程度不高。一些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因为不懂“规矩”而碰壁,此处的“规矩”是指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大学生学习礼仪规范,掌握必要的社会规则,能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增强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社会化。

(三)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及管理关系是构成和谐校园的三大要素。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提高大学生待人接物的水平,构建融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最终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一些大学生礼仪缺失的表现

(一)礼仪素养失衡。礼仪素养包括礼仪认识、礼仪情感、礼仪品质和礼仪行为四方面,只有四方面均衡发展,才能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一些大学生存在礼仪素养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脱节,礼仪行为滞后于礼仪认识。对于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不排队、图书馆占座等,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到其不文明性,但仍有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将错就错”,没有把认识与行为相统一。二是礼仪认识与礼仪感情不统一,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可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对他人尊重和宽容的表现,但部分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仍存在情感淡漠、对他人不尊重的现象,难以发挥礼仪在调节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三是礼仪品质与礼仪行为不统一。很多大学生礼仪品质良好,为人真诚善良,但很难表现内在品质,不善于表达自己,难以表现出得体的言行举止,甚至出现礼仪失范的现象。

(二)功利化礼仪观。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陷入误区。例如,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礼仪素养,但在求职前报名礼仪培训班,只为提高求职面试分数,把礼仪当成求职的工具,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没有从内心认可礼仪对提高自身品德与修养的作用。不可否认,良好的礼仪素养的确能帮助我们赢得更多认可,但功利性的礼仪观无疑是舍本逐末的表現。

(三)日常生活礼仪失范。一个人的礼仪素养不仅表现在他学习礼仪规范、刻意表现时,还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大学生活涉及的礼仪多且琐碎,主要靠大学生的自觉性维持,一些大学生会在无意中出现礼仪失范行为,如无意中说脏话、跷二郎腿等。

三、一些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因素。当前,大多数家长都能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但绝大多数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生活质量等,对礼仪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子女的礼仪养成不够重视。比如,一些家长对家庭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合理,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文明礼仪教育、健康人格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等,但部分家长对子女的礼仪教育还停留在表层,如教育子女诚实、礼貌、尊敬长辈等,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社会公德的关注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尊重意识。

(二)学校教育因素。首先,高校礼仪教育课程少,教学内容片面。高校礼仪教育课程多由教师自主决定教学内容,且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配套的实践活动,礼仪教学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其次,高校缺少礼仪管理制度,高校针对校园礼仪的规定主要在学生手册、学生管理制度中,但多是总体性要求,没有详尽的说明。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第六条:“大学生应该明理修身,团结友爱……”也提出了“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仪表整洁”等规范,但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行为标准,导致大学生的日常礼仪行为无章可依。最后,高校校园的礼仪氛围不浓,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处在礼仪缺失的环境中,大学生很难潜移默化地提高礼仪素养。

(三)社会环境因素。一是多元化社会观念的干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呈多样化态势,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待人冷漠、自私自利、诚信缺失等问题。二是社会礼仪氛围不足,社会存在一些不文明、不讲礼仪的现象,如尊重意识与宽容意识缺失、尊老敬老美德缺失等,一些大学生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可能出现礼仪失范行为。

(四)学生个人因素。一是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有偏差,部分大学生认为礼仪不需要学习,随着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然就会拥有礼仪;有的大学生对礼仪的价值认识不到位,从功利角度出发解读礼仪,平时不重视礼仪积累,需要时临时抱佛脚。二是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不强,不能时刻恪守礼仪规范,能做到自省、慎独的大学生只占少数。

四、大学生礼仪教育引导策略

(一)优化家庭教育。家长应转变礼仪教育观念。家长应认识到,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智育方面出类拔萃,还包括审美、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要想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把礼仪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家长要重视礼仪教育的可持续性,不但要在孩子幼时进行礼仪教育,而且要在孩子步人成年、踏人大学后继续进行礼仪教育,并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礼仪教育内容,例如,对于小孩子,应规范其基本的礼貌礼节,对于大学生,应规范其适应社会、人际交往的礼仪。

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理论说教是一套,行为又是另一套,这会影响礼仪教育的效果。对此,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积极的示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模仿家长的礼仪行为,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长要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避免放任型、粗暴型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通过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其在良好氛围的影响下形成得体的内在修养与言行举止。

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礼仪氛围,建立良好的家风,在家庭中培育平等、勤勉、互敬的家训,构建融洽、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启发,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意愿。

(二)加强学校引导。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高校应当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大学生开展礼仪规范、价值理念、行为规范、求职礼仪教育,把各类礼仪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有的放矢地开展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高校应不断创新礼仪教育内容,使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掌握现代礼仪规范,真正做到以“礼”服人。此外,高校还要不断创新礼仪教学方式方法,将理论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创设相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加深对礼仪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礼仪知识与行为规范。学校还应建立健全礼仪课程考核机制,明确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并建立激励措施。

高校应完善学生礼仪管理制度。一方面,高校应明确大学生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各项制度的具体标准,增强大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应将礼仪行为规范纳入大学生日常行为操守评分中,把大学生日常行为操守评分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增强大学生日常行为操守评分的约束力,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礼仪修养。此外,高校还应引导大学生将礼仪行为融入日常生活中,采取监督和管理措施,对大学生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促使大学生不断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一是依托校园文化涵养大学生的修养,通过创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主动维护校园环境的整洁、优雅,提高修养。二是发挥校园宣传平台的引导作用,可以借助报纸、广播、宣传栏等播放礼仪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聆听专家对礼仪规范的解读;也可以在校园报刊的固定版面刊登礼仪相关的名人轶事;还可以发挥社团的作用,创办礼仪社团,举办趣味性礼仪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礼仪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礼仪的热情。

高校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学校教师的礼仪规范要求,要求其以身作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学科教师要抓住授课机会,将礼仪教育潜移默化地融人各个课程教学中,融入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礼仪教育的效果。

高校要多和家庭沟通合作,尤其是对性格、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多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共同努力解决学生的成长、教育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从实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征,从多个途径采取方法规范其礼仪,使其把礼仪规范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和修养。

(三)依托社会教育。社会各界、政府相关部门应营造崇尚礼仪的社会氛围,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传统礼仪,利用网络、电视等人们广泛接触的媒体播放礼仪相关的演讲、广告,宣传礼仪典型人物,营造人人懂礼、处处讲礼的社会氛围。

社会各界、政府相关部门应树立积极的礼仪价值观。中国古代的习俗、节日中蕴含丰富的礼仪资源,在传统习俗和节日的熏陶下,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和理解礼仪,并逐渐内化为礼仪习惯。

高校应开展广泛的礼仪实践活动,如开展各类体验式、情境化的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大学生的礼仪认识,规范行为。例如,可以积极开展“文明礼仪进社区”等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周边社区开展礼仪宣传,鼓励大学生勇做礼仪宣传者、先行者。同时表彰大学生礼仪模范,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四)加强自我学习。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是提高礼仪修养的核心途径。对此,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大学生要开展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礼仪观念,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礼仪的价值,既要看到礼仪对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又要看到礼仪的使用价值。同时,大学生要有真挚的礼仪情感,发自内心地了解礼仪规范的内核所在,认同礼仪,做到表里如一、真诚有礼,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大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践行礼仪规范,把礼仪规范运用到生活、学习、社交的各个方面,不断检查和自省自身的礼仪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礼仪品质。

大学生要加强对礼仪知识的学习。一是加强对传统礼仪知识的学习,勇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找准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的结合点,丰富礼仪知识。二是学习各类具体的礼仪规范知识,掌握日常生活中那些经常用到的礼仪规范,在各类场合都有得体的礼仪表现。

五、结语

现代社会,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可以客观折射出国民的素养。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问题的严峻性,将大学生礼仪教育放在核心位置,多途径健全现有的德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礼仪素养的迫切性,逐步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主动学习礼仪知识与礼仪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抵制不良诱惑,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春艳.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7):86-87.

[2]赵笑云,陈静,张春慧,等.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1):119-121.

[3]周林.沟通礼仪对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作用——礼仪教材探究[J].青年与社会,2020(16):112-113.

[4]蒋雪梅.大学生礼仪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区域治理,2020(12):211-212.

[5]周林.大学生礼仪课程研究探讨——良好公德形象塑造对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性[J].青年与社会,2020(15):106-107.

[6]黄贤君.新时代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观探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95-99.

[7]陈蕊.大学生求职礼仪的重要性及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6):100-103.

[8]高艺娜,孙树桐.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策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2):43-44.

[9]胡晓华,李欣,范莉莉,等.普通高校大学生形体礼仪课程实践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6):86-86.

[10]张郅睆.试论形体舞蹈礼仪与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8):166-167.

[11]黄缨焱.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影响的研究[J].成长,2020(11):36-37.

[12]方雨苇,罗欢.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探析——以宿迁学院为例[J].青年与社会,2020(1):82-83.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当代大学生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