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

2021-12-17李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0期
关键词:考古大众公众

李强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之后,随着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在媒体传播领域,媒体媒介传播业态、传播介质、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变革裹挟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大众新闻传播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考古如何进行融媒体的深度结合,进而推动公众考古的传播与扩大,有利于人民群众对考古事业认识的深化,成为新时代考古工作人员在融媒体发展方面必须学习研究的新课题。文章对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内涵、特征、面临的问题、完善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对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有所帮助。

关键词:融媒体;公众考古;传播

1 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内涵

融媒体时代的公众考古大众传播模式主要指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变革产生的新媒体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介进行深度融合,并进而复杂演绎,从而将文化考古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趣幽默的内容恰当地传达给公众,从而引起公众对于考古的新认识、新理解,以便推动考古事业的全面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当下,传统媒介以及新的音频媒介、视频媒介、传统的PC媒介和现代的移动互联网媒介等多种媒介相互融合,进行传播方式的裂变和演化,构成公众考古大众传播领域的主流核心传播模式。在这一传播模式下,融媒体传播的标准定义逐渐清晰化,那就是利用信息传播介质,包括传统的报纸、电视、杂志、书籍等媒介,与如今的电脑端互联网传播媒介和移动互联网传播媒介等新兴传播媒介以及移动流媒体融媒体、短视频等传播媒介深度融合,杂糅演化,从而形成种类齐全、门类丰富、大小合适、针对的群体全覆盖式的媒体传播矩阵,这一传播矩阵被称为融媒体。

2 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特征

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发展和新模式的探究,对于我国公众考古事业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义。

第一,它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兴趣,与考古事业的专业性深度融合。一直以来,考古作为一个距离普通人群相对较远的门类事业,与普通大众之间有一定的隔阂,特别是公众对于考古、探究传统文化、研究历史信息有极大的兴趣,但是由于没有恰当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或者是没有条件全面深刻地了解相关的考古信息,导致考古部门与普通人处于隔绝状态,这种隔绝有空间的隔绝,也有时间的隔绝。在空间上,由于不能亲临现场,所以考古距离公众有距离;而在时间上,由于考古流程复杂,甚至一个考古项目延长许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的兴趣不能一直追踪单一的考古任务,这就导致公众和考古事业之间产生了隔阂。融媒体可以有效利用自身信息传播能力,将考古部门的考古状况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普通的公众,公众也可以通过融媒体来选择自己喜爱的考古关注点,从而加深对考古的认识和理解。①

第二,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新模式研究有助于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壮大。现代社会任何一项社会事业都必须学会尝试利用融媒体与社会各界进行主动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和公众的兴趣点,引导公众对自身事业产生兴趣,从而推动该项事业的持续前进。考古事业近些年在大眾传播过程中逐渐失语,新时代的传播矩阵下,考古部门缺乏主动的媒体传播意识和主动的媒体传播能力,逐渐落后于其他行业,从而使考古部门自身的发展壮大受到了限制,所以考古部门实施融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新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对于考古事业的认识和兴趣,从而持续推动考古事业的不断前进。②

3 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融媒体时代,考古工作者为了向大众传播考古知识,积极地向融媒体新模式靠近,但是在融媒体新模式发展过程中,大众考古融媒体信息传播仍然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许多不足。

3.1 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参与度不高

考古是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科学性和谨慎性的工作。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各种融媒体信息的接收速度、关注速度也呈现高度的流动性,公众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尽快地掌握融媒体给出的考古热点内容或者话题,从而吸引自己的眼球,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而考古发掘往往有一定的漫长等待期,在这一过程中,出于对考古内容、考古进度和考古真实性的考量,考古部门往往会谨慎地对某些考古问题给出确定性的判断,这就会使大众和考古部门之间形成矛盾。大众在接收融媒体信息时没有寻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消息点,就会逐渐停止在融媒体信息平台中寻找考古部门推出的考古问题和考古新闻,此时就会使融媒体对于考古部门的考古信息传播大打折扣。①面对媒体的融合和多元化发展,公众考古传播的途径已经逐渐摆脱单一的、单向的流动趋势,而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双向或者是多向的流动趋势,逐渐交叉复杂衍生,这就需要考古部门在多个维度,从多个方向上对考古内容通过融媒体传播,给大众进行新方法、新模式的推荐。虽然考古学家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各种信息推介途径仍然在目前的公众考古大众传播信息中占据主流,但是随着公众对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和敏感点的追求的转变,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一单一性的公众考古大众信息传播,而是要求以全媒体公开实时直播的形式接收相关的考古信息,从而使自身有亲临其境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刺激心,以此来完成对融媒体时代下考古新闻的信息接收。②二者之间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导致在融媒体时代,公众和考古部门之间有着差异性,公众的参与感、获得感不强,持续关注的兴趣点较弱,成为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阻力之一。

3.2 融媒体时代公众对考古的新闻遗忘率呈加速上升趋势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文博热的不断升温和许多重大考古事件的持续性发酵,公众对考古相关热点问题有很高的兴趣,重大考古内容发掘和重大考古事项的公布往往会瞬时引起媒体蜂拥而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西汉刘贺墓的发掘过程中,就是融媒体广泛宣传与公众高度关注相互结合的典范。但是,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过程毕竟是一个枯燥的、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因为媒体和大众的关注而强行加快发掘进度,这样当公众对考古期待落空或者新鲜感下降之后,就会对考古新闻的接受和遗忘率迅速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第一轮报道的结束,如何做好在融媒体时代下,持续性对大众进行考古热点的灌输,从而使公众尽可能长时间保持考古新闻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成为放在考古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考古发掘西汉刘贺墓为例,2017年考古发掘刘贺墓时,随着我国融媒体逐渐完善,各路媒体通过图文、视频、小程序等进行爆炸式传播,使公众对刘贺墓的考古发掘过程持续性关注,在这一个过程中,搜索百度指数可以发现关于关键词考古、文物、刘贺等相关名词的关注度持续高位运行。但是由于该考古发掘期限较长,后期新闻事件发酵一周之后,仍然没有进行发掘,大众的关注热点迅速衰退,最后回归常态值。从这可以看出,大众媒体无法长时间稳定性地维持对考古的关注热度,这是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代际传播效率递减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

3.3 无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融媒体时代的考古新闻内容

融媒体时代,新闻的本质是短平快,最好是傻瓜式新闻,与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快节奏浏览新闻的生活习惯、阅读习惯相互匹配、相互嵌套,可以更加广泛地引起公众对于考古新闻的热点和关注。但是,由于考古是一个专门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口水账式的新闻宣传,而是具有深刻科学道理和严谨科学内容的一个专业。在其进行融媒体宣传中,牵涉到许多专业名词,许多专业术语,还有古文献、古文字等,这些考古发掘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与融媒体时代大众接受新闻的肤浅性、直白性形成了突出的矛盾,产生了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也成为融媒体时代,公众对于考古新闻接受度和理解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考古部门而言,如何采取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平实的文字,易理解的内容解释,从整体上把握考古热点新闻的传送,从而以更大范围的大众认知和接收考古新闻为着眼点来进行考古新闻的传播,成为考古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和融媒体时代相关宣传人员和记者等从业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4 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新模式探索

面对以上问题,如何构建新时代融媒体发展下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新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融媒体的发展使公众考古被更多的大众所了解、欢迎和关注,也让大众在公众考古知识传播过程中变相成了相关新闻知识传播的载体,有助于公众考古的深化和考古工作的顺利全面推进,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4.1 主动构建公众考古热点话题

主动构建热点考古话题,以融媒体的形式来探究公众考古过程中大众传播的传播规律和新闻接受能力,是现代社会融媒体时代下公众考古必须要做的一大功课。主动设置话题,形成热点话题牵引,是媒介传播特有的方式之一,考古发掘本身的进展和考古工作仍然具有效率和进度。为了避免这种媒体传播过程中新闻事件的平淡无奇,必须主动设置话题。为此,一是考古工作者需要主动锚定社会热点与公众考古热点之间的话题衔接性。特别是在公众考古核心关注点上,要及时与社会公众的关切、社会公众自身现实体验和社会公众热点讨论话题主动建立联系,形成热点关系迁徙。例如,由夏季吃香瓜这一话题延伸出西汉刘贺墓和其他墓葬考古发掘中古人体内的香瓜子遗迹等,从而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引起观众的兴趣。又如张献忠沉船金银财宝考古现场可以通过微博发起挖宝图、搜索等热点话题,吸引社会大众的持续长期通关。二是以更加平实化、大众容易理解的语言和日常生活内容设置热点话题,从而使考古发掘从严肃性、无趣性走向平常性、有趣性。例如,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当中,故宫文物修复人员原来刻板严肃的印象,经过融媒体的传播,被大众熟知其清新的形象、平实的生活节奏、与大众并没有二致的生活状态,极大地拉近了融媒体传播下考古人员、考古工作与普通人之间的感情联络,从而使话题的热点可持续。三是更多地选择大众不熟悉、但较为感兴趣的考古内容进行公众考古传播,通过融媒体进行多方位的宣发,特别是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上面,以热点话题的形式掀起模仿大赛等来吸引大众的关注程度和热情。

4.2 提高大众的考古新闻接受体验感

注重公众体验感,注重新闻传播的事实规律与公众接纳程度之间的融合度,是新闻传播进行再循环、再传播的重要方法。一是在传播形式上要以更加多样化、方便化和体验感较强的传播方式将考古信息传播给大众。例如,以目前较为流行的抖音直播、微博直播等来对考古工作进行直播。二是在进行考古消息传播过程中,要增加一定比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特别是实施直播和图文传递过程中,以公众投票和盲盒、挖宝等新形式进行公众考古的多样化、多途径信息传播,让公众的参与感逐渐提高。三是适当增加考古发掘背后发掘工作人员、考古工作者、发掘地周围环境和新闻猎奇性等方面的宣传报道,以此来增加关注度。

4.3 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拓展文创产品

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可以实施融媒体综合性考古新闻推广,还可以实施社会性展览、考古知識进课堂、进社区等活动,此外可以进行考古通识教育进大学校园活动,实施博物馆考古遗址、考古教育活动,举办中小学生考古夏令营等活动。以遗址公园、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固定场所为新闻传播、公众参与的有机结合点,通过融媒体新闻展示、公众现场参与模仿考古等形式来增加公众参与考古的体验感,从而使公众考古成为关注的对象。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也可以使用VR、AR等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内容来开发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考古现场、考古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电子博物馆,从而使大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使用高科技产品亲身体验文物古迹和考古传播,有利于大众的考古知识传播。此外,近些年来,考古文创产品方兴未艾,迅速发展,考古部门应该借此机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与融媒体广泛合作,开发考古衍生产品和衍生文创产品,从而更大限度地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力和参与度,有助于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考古大众公众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考古学家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