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明代书画装裱艺术款式的变化与影响

2021-12-17杨靓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0期

杨靓

摘 要:明代书画装裱艺术是中国传统装裱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明代特殊的经济、文化、装饰风格及其他特色,在此期间各种绘画和书法风格技巧都得到了融合和完善,特殊的装裱风格也逐渐发展起来。不仅如此,明代万历年间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一书,对书画装裱艺术也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文章认为研究明代书画装裱艺术的发展之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装饰风格;款式创新;苏裱;《装潢志》

书画装裱在中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能,随着书画空间的不断发展,书画装裱艺术也应运而生。最初书画装裱的目的是通过装裱这种艺术途径,达到让书画更加美观的目的。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书画作品的装裱艺术已成为书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装裱在整个书画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纵观我国书画作品,装裱关系着书画作品的总体造型。书画艺术起源于战国时期,除传统的纸书艺术以外,它还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明代书画在书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特殊的政治环境也极大地推进了装裱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书画装裱风格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创新,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书画装饰者的社会地位。

苏书,是中国重要的书画流派,始于明朝。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画装裱艺术,也鲜明地体现出我国民族艺术传统特色。本文的主题意义在于探讨明朝书画艺术发展的独特性,并探讨其对后代书画装裱技术的影响。从隋唐到宋朝再到明朝,书画脱颖而出,在艺术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于明朝达到鼎盛时期,要想寻找书画装裱艺术款式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明朝统治时期书画的发展中找到答案。

1 书画装裱的起源及明代以前的发展

我国书画装裱艺术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保护和装饰书画作品的重要性。中国书画装裱的款式可概括为轴、卷、册三大类。书画装裱的款式也决定着观者欣赏后所达到的效果,观者会根据画心的角度、顺序、距离和其内容整体效果来欣赏作品。首先,根据不同的画心形状,配合不同的装裱款式,使二者和谐,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让书画的整体效果更加美观。同时,这些装裱的款式形成模式化以后,对画心幅式相对也会有一些制约。同样的原理,一幅面积较小的画心既可装成册页,也可制成斗方,经过不同的装裱,它们的阅读是存在差异的。观者也会根据装裱形制的改变重新构建书画阅读的方式,并形成固定的赏析习惯。每类款式都具有特定的阅读方式,期间不同程度地存在装裱方式与装裱手段的介入。

清末装裱技术逐渐没落,但在装裱理论的讨论上却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和米芾《画史》,两本书中都共同阐述了横卷形制的不断演变,使横幅款制的书画作品也能与立轴作品一样完美地展示于墙面上,这在书画装裱形制上也是一个新的创举,由此也对书画装饰的历史产生积极的效应,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引领潮流的重要作用。

明朝以前,手卷并不占优势。以手卷这一名称命名的作品并不是在明代才出现的。过去它们大多是在旧纸上画的,今天它们被镶嵌在染色的古董纸上。手卷上下的两条平行线有向左右流动的感觉。因为幅面很长,常裹卷起来,不能一览无余,必须逐次领略,要经过不同的文字单元以及装裱部位,前后对比参照,逐渐加深印象。情绪的过渡酝酿,使其后到来的审美欣赏高潮更为强烈,尾纸上的诸多题跋可称为余音。能够这样充分体现出欣赏心理和情感节奏变化的除去手卷,再无其他幅式。

中国装裱艺术的特殊性,造就了其特有的审美取景方式。书画艺术不仅要通过图像、文字的形象展示出来,还可以用装裱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卷轴、屏风、壁画等是更为独特和更具魅力的展示形式。在此期间,装裱师还需要考虑它们和人、建筑的各种关系,以及装裱后的阅读效果。综上,装裱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 明代书画装裱中款式的创新与变化

2.1 明代立轴的创新

对于立轴这种竖长的书画形态,我们常会感觉两边受到了很大的挤压,而竭力向上下伸展,阅读的视线经常在上下间流动,以寻找符合欣赏心理的关注点。虽然按照逻辑规律来说,书画都有严格的阅读顺序,往往作者也是有意无意地这样引导的,但是我们经常不采用这种安排好的顺序,而是任由阅读的视线在画幅间驰骋。立式卷轴的长方形画心,形成了中国书画特殊的构图形式,又为中国卷轴书画的装裱形制和布局带来了相对固定的框架模式。这种“相对固定的框架模式”是画心与装裱相互依存的双向关系。明代继承了宋代书画装裱的经验,宋代重要的风俗纹饰和装饰品在明代也很盛行。例如明代画家苗复《鸾鸟画》的原形是仿宋代宣和装束的样式,装上了窄檐。然而,明朝朱端的《沿江夜景》却选择了另一种安装形状,选用了米色宽边锦缎圈及深蓝色花锦缎面料装饰画作,也突出了明代装裱形式的特点。

2.2 明代手卷的创新

明代手卷的裝裱形式不断发展,很多人都知道,明代大卷轴画较长,因此也称为“长收卷”,因其款式是横幅,因此又称其为“横卷”。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一种“横卷”。源于手卷的诸多特点,没有哪种装裱形制能超越手卷在文人艺术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从魏晋时期起,对手卷的创新历代延绵不衰,如果算上简册,则时间更长。

2.3 明代册页的创新

册页在唐代产生,其早先或与其同时的装裱方式可能是旋风装或梵夹装。当时人们阅读长篇幅的书作十分困难,因此,需要一种更简便的书作装裱方式,册页应运而生。册页在明代非常流行,这说明明代书画家已经习惯了册式的装裱风格。相较于其他时代,明代画册多为蝴蝶装,附页、扉页多用绢或绢饰。

3 明代书画装裱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3.1 苏裱的兴起

苏裱从宋代开始兴起,到了明代逐渐成为装裱重心,因此苏裱是书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裱又称“吴装”,是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杭州等地广泛使用的装配工艺。选用的花色图案比北方拼装流派更加优雅,成品大而柔软。由于南方气候环境比较潮湿,受此气候条件的影响,苏裱在作品的细节表现中更加严谨,十分重视防霉、防虫。

严格来说,苏裱在明代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苏裱得益于明代吴门书画的推动,书画家往往与装裱师结成良师益友的关系,礼遇裱工与保重书画是一致的。装裱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提高装裱技能和装裱品位,使书画的装裱形式更符合文人的鉴赏观。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袭,苏裱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常见的裱画类型。在苏州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苏裱技艺的详细过程和发展历史,目前南部地区大多数书画装饰都在使用苏裱基础的样式和功能。

3.2 《装潢志》等文献对后世的影响

自古以来,特别是在明朝以前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组织良好的绘画艺术和书法方面的研究文献,比如周嘉胄的《装潢志》。《装潢志》全书共分四十二节,对洗、揭、补、全到糊的制作与使用以及纸料与绫绢料的配比、轴品等问题都做了详细地阐述。书中还将书画装裱与修复过程中技术的难点和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细化的剖析和讲解。

另外,在详细叙述修复工作的具体过程之前,周嘉胄已经明确强调了修复工作的内容。在还没有着手修复的时候,对作品必须要先“看颜色”。也就是说在进行书画装裱操作之前,先是要观察作品的颜色,然后再进行评价,即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淋洗除去灰尘堆积。在清洗的过程中,会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损伤,如果不必要的话应优先保持原状。不仅如此,在《装潢志》中有一章的内容多次提到了颜色问题。如果颜色有差异的话,可以根据染色进行调整。

在修复的过程中,所用丝线和原画心材料的经纬线也必须一一对应,最终的目的是没有痕迹,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只有按照这样要求和标准开展修复工作,才能使装裱作品达到最终完美的效果,并且不会出现修复的痕迹,使其锦上添花,更加完美。除此以外,作者还在书中强调了全色步骤的最高效果是“天水复生,亦弗能自辨”。到了明代,书画鉴藏家普遍认可的修复标准是追求完美且不留痕迹。

明代对书画装裱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强调在装裱过程中每一步材料的使用和质量都要严谨。书中更加细致强调了最佳装裱字画的时间为秋天,因为秋天天气干燥,气温凉爽,最适宜裱画。《装潢志》的出现是装裱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书中的装裱技术、理念和中心思想对后代装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例如《赏延素心录》中一首有关季节的诗中提到装裱应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以黄梅雨和风大寒冷的秋天最为适宜,这也说明这些作品装裱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装潢志》的影响。

3.3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书画装裱艺术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更替、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随之而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需不断提升。目前文学艺术逐渐繁荣,随着书法和绘画艺术不断兴盛,也给书画装裱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封建社会时期,信息比较闭塞,装裱技术在传承方面一直墨守成规,多是由先祖或师傅传给徒弟的,基本不会传给外人,若传给外人,必须拜师。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头脑得到了解放,装裱技术打破了“教与学”的保守刻板印象,书画装饰者不再被称为工匠,他们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审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装裱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中,播放了一位老师抓起一支棕色的毛笔轻轻地涂抹着书画,这条视频足以表明国家对书画事业的重视。党的十七届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无疑将振兴书画市场,打造长效品牌,大力推动书画事业的发展。

谚语有“画三分,裱七分”的说法,书画完成后,书画的载体纸、绢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褶皱、凹凸不平等,对欣赏作品的艺术美感会有所影响。书画装裱时经平整熨烫程序,使画面色彩更加润泽、亮丽、协调且富有美感,使字画整体效果更加突出与完美。众所周知,纸的保质期是二三百年,丝绸的保质期更短。装裱前字画完全暴露在外部环境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水分的作用下会对纸张、丝绸等书画载体产生腐蚀。温度的变化和紫外线照射也会不断地损伤纸张和丝绸,并且加速了作品的老化。空气中的细菌、书画中的蠕虫等也会破坏字画。装裱时应在膏体中加入驱虫剂,这样能更好地减少和阻隔作品与有害气体的直接接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书画在优良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保护。被毁坏的书画进行揭开、保护、修复等操作后,就可以恢复原貌继续传承下去。经过2000多年的实践,书画装裱在书画保护、档案文献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上述文章的整理和总结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古代文献记载中,有关书画装裱及修复的相关内容非常有限,早期仅流传于文人的论述、创作与鉴赏之间。之后随着书画创作领域的不断更新与繁荣,加上统治阶级的高度关注,更多的文人志士开始涉足此行业,一直到明早期的时候,书画装裱艺术在技术方面推陈出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并且也有了翔实的文字描述。明清之后,书画装裱和修复技术的发展空间虽然不多,但总体上装裱行业和修复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近现代装裱技术的复苏、繁荣发展及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书画的装裱修复是中国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多处于日渐边缘化的困境中,部分装裱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同时受限于当今的一些教育制度,目前修复人才缺失,傳统的裱画技艺无人接班,传统裱画材料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了本来的色彩。所谓不破不立,期待着书画装裱修复专业能够打破传统的桎梏,使这种独具特色的装裱艺术形式能够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国有文博机构对装裱技术不断重视的时代背景下,装裱行业应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让中国的书画装裱技艺绵延不断、薪火相传,向世界发出新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怀瓘.书断[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3]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

[4]梁申威.明代对联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5]田淑国.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6]谢祥皓.文化中国:文艺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文震亨.长物志[M].胡天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8]周嘉胄,周二学.装潢志:赏延素心录[M].扬州:广陵书社,2016.

[9]冯增木.中国书画装裱[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