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闽绣文物谈金苍绣

2021-12-17林闽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0期

林闽敏

摘 要: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民国时期的民间闽绣文物,其绣法为闽绣中典型的金苍绣技艺。金苍绣是古代泉州刺桐绣法中延伸出的一派特长技艺,源于明清,被认为与失传的唐代“蹙金绣”工艺相同,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苍绣大多用于戏曲和宗教用品,比较传统,在推广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传播与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境地,只有结合现代思维,创作出贴合时代的多元化、大众化作品,才能赋予其市场生命力,才能够使其衍生出生态传播与传承的能力,进而被更多的人和当今时代所接受,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金苍绣;民间艺术活化石;传播与传承

1 闽绣文物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题展“闽台缘”第五部分闽台民间工艺展陈中,有两件从海峡两岸征集而来的民国时期的民间闽绣文物。

1.1 民国金线满绣“富贵吉祥”盘龙纹桌帷

民国金线满绣“富贵吉祥”盘龙纹桌帷(图1),文物分为上下襟两个部分,长0.94米,宽0.60米,材质为丝、棉。上襟以加衬高浮垫绣技法绣篆书“富贵吉祥”字样,代表祈福纳吉。边襟绣牡丹纹案,其间穿插两组暗八仙纹,左为汉钟离所持的芭蕉扇,右为何仙姑所持的荷花,中间卷轴绣有“彩童绣庒”字样,“庒(zhuāng)”,古代字,同“庄”,即此桌帷出自“彩童绣庄”。下襟主体为四爪金龙,龙头结合加衬高浮垫绣与盘金绣两种绣法,平凸有致,宛如3D造像般跃然于绸缎之上,栩栩如生。龙头左右两侧的龙爪分别高举“红日”与“王”牌,红日象征着生生不息,王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龙身使用龙鳞迭甲的绣法,将龙身的灵动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下半部分边襟与上半部分相呼应,同样绣牡丹纹案,其间穿插4组暗八仙纹,左边为“吕洞宾所持的纯阳法剑”,左下为“铁拐李所持的葫芦”,右边为“韩湘子所持的横笛”,右下为“汉钟离所持的团扇”。此绣品与其他同类绣品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其下襟的边襟正中绣有民国双旗,即铁血十九星旗与五色旗。

铁血十九星旗是铁血十八星旗的变体,铁血十八星旗,又称铁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是武昌“首义之旗”,是1921年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旗帜长宽比例为8∶5,正红色旗底,图案由黑色九轮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色九轮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黑色九轮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轮九角内外各分布9颗黄圆星,一共18颗,代表当时内地十八省人民,寓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清朝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1912年1月10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决议以铁血十八星旗为陆军旗。是年5月,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北京召开会议,“国旗案”被再次提出,东三省议员认为铁血十八星旗不包括东三省,未能代表全中国,反对将铁血十八星旗继续作为陆军旗,进而在旗帜中央加上一颗同样大小的黄星,称为铁血十九星旗,取代铁血十八星旗成为陆军旗。

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1912年1月10日中华民国启用的第一面法定国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时期使用的国旗,旗面比例为8∶5,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象征着这五族共和之意。

民国时期的双旗图案是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装饰图案,是新社会民主共和新观念深入人心的标志,是作别封建专制社会的印迹,它说明中华民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理念已被民众普遍接受,并迅速沉淀为一种新的强大的社会心理。民国时期的双旗图案在北方挂饰中尤其是锁片上出现较多,在南方则多出现在一些江南老银饰中,成为民国时期独有的一种时代文化现象。

绣品上出现民国双旗纹饰实属少见,根据此绣品上的民国双旗纹饰,推测此民国金线满绣“富贵吉祥”盘龙纹桌帷的出品時间大致为1912年至1928年间,为鉴别此文物的时间背景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2 民国黄地金线绣“浮桥水醮”盘龙纹桌帷

民国黄地金线绣“浮桥水醮”盘龙纹桌帷(图2)分为上下襟两个部分,长1.14米,宽1.09米,材质为丝、棉。上襟以金线平绣楷书“浮桥水醮(jiào)”字样,醮指僧道设坛祭神,清钮琇《觚剩·溺妾入梦》中有:“君亟入京,延僧于长寿亭设水醮一昼夜,幸籍祈禳,庶免殇殃。”水醮意为超度水上亡魂的法会,据此推论,“浮桥水醮”应是作为浮桥一带水陆道场的庙宇,同理此桌帷应来源于这一范围的庙宇。

“浮桥水醮”右、下、左三面绣有回字纹,祥云纹、莲花穿插其中,回字纹、祥云纹、莲花皆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回字纹民间寓意为富贵不断头、吉利永长、生生不息;祥云纹,寓意祥瑞之云气,象征如意和高升;“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被誉为花中君子,洁白无瑕,极尽善美,莲花是道教的象征之一,亦象征着修行者于污浊恶世而不染浊。道教发冠上清冠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又称莲花冠,道教中八仙之一何仙姑手中的法器亦是莲花。

边襟绣卷云纹,穿插藻、葫芦、葫芦藤蔓、葫芦花。藻为丛生水草,十二章纹之一,意为洁净。葫芦与福禄谐音,寓意富贵长寿,从五行来说,葫芦属于至阳之物,能压制邪气,是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葫芦可渡水入药,也为暗八仙之一,寓意健康、长寿、平安。葫芦的藤蔓叫蔓带,蔓带谐音万代,寓意家族人丁兴旺、绵延万代。葫芦花在傍晚开放、清晨凋谢,与朝颜(牵牛花)开花的时间正好相反,因此又被称为夕颜,其白色的花朵不带一丝瑕疵,象征着纯洁。

下襟中间以加衬高浮垫绣、龙鳞迭甲的针法绣四爪云龙海水纹,龙纹下方右侧金线平绣浮桥,下方左侧金线平绣水醮,龙纹正下方金线平绣禹门、海水纹、龙头鱼身的鲤鱼。禹门,即今山西河津市西北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据《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怀念禹的功德,称之为禹门。鲤鱼象征繁荣富足,寓意年年有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在神话传说中黄河鲤鱼跃过龙门可幻化成龙。鲤鱼跃龙门象征着逆流勇进、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寓意科举中举、升官晋爵等飞黄腾达之事。

云龙海水纹左侧从上至下均为金线绣,牡丹、如意云纹、凤凰、太平有象、麒麟踏麟笔、蝙蝠穿插其中。牡丹系百花之王,象征着吉祥富贵、繁荣昌盛。如意云纹形似如意,象征高升和如意。云能造雨滋润万物,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云意绵延不断,与“运”谐音,亦含有运气、命运之意。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象征祥瑞、天下太平。象寿命极长,可以活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大象谐寓气象,太平有象寓意好景象。象驮宝瓶中的瓶谐音平,寓意太平。象驮宝瓶的瓶中还插有牡丹花,象征国富境清、民康物阜的太平景象。

麒麟与龙、凤、龟合称“四灵”,是中国传统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之意。如意寓意如人之意,麟笔系史官之笔,麒麟脚踏如意、麟笔,意为麒麟献瑞、德才兼备,寓意人杰地灵、开运吉祥之意。蝙蝠的蝠与福同音,蝙蝠有倒立枝头的习性,能够飞翔,寓意福到、进福、福从天降,蝙与遍谐音,寓意绵延后代。蝙蝠与云纹为伍,名曰洪福齐天、流云百福,蝙蝠和云都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有着美好的寓意。而同一作品中出现牡丹配莲花,寓意接连富贵,牡丹配蝙蝠,寓意富贵福长,下襟边襟与上襟边襟完全相同。上述两件闽绣文物均运用了闽绣中典型的金苍绣技艺。

2 金苍绣的工艺及演变过程

刺绣起源可追溯到虞舜时期,丝织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刺绣的诞生。进入秦汉时期,刺绣工艺相当发达。至唐朝时期,丝绸工艺高超卓绝,丝绸产品风靡世界。金苍绣与唐时的蹙金绣工艺相同,蹙金是一种刺绣方法,是用金绣线绣出各种美妙的花纹图案固定在罗缎的绣底上,以显示“高花”。①有学者称唐代的蹙金绣只在古代文献和唐代的诗词中提起过,它的工艺早已失传。而在泉州金苍绣依然还在传承,金苍绣是与蹙金绣工艺相同的刺绣技艺,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据泉州府志、县志记载以及《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一书中的介绍:刺绣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泉州别称刺桐城,泉州绣品古称刺桐绣。金苍绣是古时泉州刺桐绣法中延伸出的一派特长技艺,源于明清时期,在罗缎底子上用金绣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金苍绣所用的绣线为棉质细线外包裹金箔,剥开后其状如葱,民间最初称为金葱绣,因闽南语“葱”与“苍”相同,后雅称为金苍绣。金苍绣色彩鲜艳、华美立体、庄严大气,多用于戏曲和宗教用品,主要有庙宇绣品、道场绣品和阵头绣品,具体如朝服、人偶戏服、佛服、门楹上的彩幅、龙蟒桌裙、道场绣品、凉伞、大纛、喜庆绣幛、幢幡、阵头绣旗等。由于金苍绣材质的特殊性,若保存得当绣品可以几百年不褪色。

现有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尚书》上说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即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这说明刺绣是因装饰的需要而出现。在氏族社会后期,人们把自然界见到的物体形象变成纹样画在衣服上,然后用针线表现出来,于是刺绣便产生了。②

刺绣为传统妇女必备的技艺之一,是妇德的表征,也是闽台传统妇女的一项拿手绝活。刺绣图案是反映刺绣艺术风貌和文化内涵的主要因素,闽台的刺绣纹饰大抵以吉祥圖案为主,可分为花草纹、字形纹、线形纹。花草纹如牡丹、桃、花、梅、竹、菊、莲花、水仙、灵芝等,字形纹如寿、福、喜、宁等,线形纹如螺旋纹、如意云头纹、波浪纹、盘长纹、金钱纹等,每一种具体的图案都有寓意,皆为驱邪祈福,将美好愿景寄于纹饰,表达百姓对生活的祈愿。刺绣不仅形式多样、色彩缤纷,而且富有较强的装饰色彩。虽然现在一般已很少穿着或使用这些织绣品,但它们永远具有西式服饰无法比拟的风味,能传达西式服饰无法营造的民族特色。③

金苍绣的学习与创作不仅要有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还需要耐得住寂寞,有静得下心的工匠精神,更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漫长的练习才能进行创作。

金苍绣品的制作过程有8道工序,依次如下:

①画稿。在稿纸上手绘绣品所要呈现的图案。

②打孔。在稿纸上压一层油纸,沿画稿上的线条刺出细密的小孔。

③绷布。对缎布进行裁剪,并绷于木框上。

④印图。将刺孔的稿纸蒙在缎布上面,用颜色粉浆搽过图纸,将图案印在缎布上。

⑤金苍平绣。在描好图的缎布上,用金葱线钩绣出平面效果的部分。

⑥金苍凸绣。凸绣工艺是金苍绣独有的刺绣工艺,在其他刺绣中是没有的。用棉花做填充物,固定出想要的造型来,在表面缠绕金葱线,亦称为加衬高浮垫绣。凸绣能呈现出浮雕的效果,凸绣里的凸起之处有的高达20厘米,极富立体感。凸绣又可分为盘金绣、荔枝跳、菠萝凸、三叠线、龙鳞迭甲等技艺。

⑦上浆。在绣布背面均匀涂上米浆。

⑧组装。将绣片裁剪成形,缝制成品。

金苍绣的制作原料为白纸、颜料、金葱线、缎、金葱布。制作工具有针、直尺、剪刀、刀、螺丝刀、缝纫机、熨斗、刺图器等。对现代金苍绣艺术进行追根溯源,可以总结出金苍绣的演变过程(表1)。

3 金苍绣的传承与创新

金苍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色彩华丽、极富立体感,传承了古老的刺绣技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古泉州乃至福建的社会形态、民俗风情及地方戏曲的繁荣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它有力地佐证了闽南织绣文化的历史源流。金苍绣主要运用于闽台宗教绣品,在中国台湾地区有重大影响,见证了两岸交流的悠久历史,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文化正随着现代文明的快节奏逐渐消逝,金苍绣的技艺传播与传承也面临断层的境地,生存亦受到极大的挑战。因金苍绣工艺繁杂、耗时长,投入产出比低,大多用于戏曲与宗教用品,比较传统,在推广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产品的最大功效在于其使用性,因金苍绣此类手工艺品的局限性,往往将其束之高阁,只有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思维相结合,才能创作出贴合时代的作品,比如婚庆及文创产品等,使金苍绣作品多元化、大众化,赋予其市场生命力,才能够提升其衍生生态传播与传承的能力,被更多的人和当今时代所接受,从而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宁波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传统手工技艺—金银彩绣重新焕发生机,并逐渐走向产业化之路,金苍绣可借鉴其各方发展经验,采取以下措施:

①大力宣传金苍绣的非遗品牌,通过各种手段将金苍绣包装起来,挖掘其文化内涵。

②建立培训基地,广泛培养技艺传人,由劳动部门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③推出金苍绣文化产业项目,建立金苍绣文化产业园区,探索金苍绣产业与富民工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路子。

④结合闽南地区其他非遗项目与各种艺术创意,形成一体的文化产业链。①

鉴于金苍绣传统工艺的局限性,金苍绣不仅需要抢救、传承,更需要创新和发扬,我们应对金苍绣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就在于要创新,“一手坚守传统,一手握住现代”,让金苍绣不再曲高和寡,使其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才能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而更好地传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