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以蚌埠医学院为例

2021-12-17杨枢王凯刘玉文李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3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杨枢 王凯 刘玉文 李超

摘要:该文分析了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以蚌埠医学院为例,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方式,并从硬件类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医工结合等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医工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3-024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为适应社会对医学信息化人才的迫切需求,2003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4月,全国共有56所高校获批设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设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校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以电子信息等工科专业见长,主要是工科院校或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另一类在医学相关专业有明显优势,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隶属于电子信息专业类的特设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不同高校充分体现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并受到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而差异明显。

2018年,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质量标准》)。《质量标准》以专业类为单位研制,是各专业类所有专业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是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1]。《质量标准》既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也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质量标准》的施行为各高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对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1 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3]。现阶段,课程体系受到《质量标准》、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制约,其中《质量标准》是首要遵循原则。

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多起源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部分医学院校在制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前期没有认真贯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本要求,而是根据自身现有师资条件、实验室和学生就业情况等,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很相近,区别主要是删除了管理学课程群、增加了部分电子信息类课程,从而造成该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区分度不够,课程设置偏计算机软件[4];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办学要求和专业定位不符合,具体体现在:

(1)培养目标是培养医学信息(学)人才而不是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科思维不足;

(2)主干学科是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或电子信息技术等,没有突出电子信息学科的核心地位;

(3)核心课程中电子信息类课程不足,不能形成完整体系;计算机类课程比例过高;

(4)毕业生就业主要在医学软件公司、IT企业从事设计、开发、维护与管理工作,报考研究生时大部分选择计算机专业。

部分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认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学领域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IT行业就业形势好,课程设置应以计算机课程为主。这种观念是有偏失的,与教育部批准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初衷不符,社会强调分工合作,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不是任何专业都培养IT人才。《质量标准》颁布之后,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重构已迫在眉睫。

2 《质量标准》对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质量标准》规定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提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其中在专业知识体系方面,对特设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的数量及内容有明确要求,对专业类核心课程提出了指导意见,提供了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和示例,但核心课程体系示例仅针对基本专业,未涉及特设专业。

《质量标准》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规定,直接影响到课程体系的构建。对通识类知识的要求,包括人文社科模块和自然科学模块。人文社科模块课程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自然科学模块包含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課程,考虑到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高等数学应有较高要求,工程数学至少应包括线性代数、积分变换与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物理应包含一定学时的电磁学教学内容。

《质量标准》要求特设专业包括相近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中至少3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通常需另增加体现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特色的医学、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核心知识领域总数一般不少于4个。

《质量标准》对特色专业的专业知识方面没有详细的规定,可按照相近基本专业或根据专业特色自行规定。

3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我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前期也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结构不清晰等问题。鉴于《质量标准》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明确的要求,我校组织专家、专业教师认真研讨,以《质量标准》为准绳,制定了《蚌埠医学院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9版)》,明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医学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及网络等学科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具有医学电子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能力、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和医学知识背景,能在医疗设备(仪器)、卫生信息处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教育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应用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3.1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我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心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创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嵌入式系统等。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包括人文社科模块、自然科学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体现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多维交叉融合课程内涵。专业(基础)模块以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为辅,包括医学基础、电子信息、医学工程、计算机等课程群。

(1)医学基础课程群: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

(2)電子信息课程群: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

(3)医学工程课程群: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临床医学工程、医学仪器设计与创新、医院信息系统等;

(4)计算机课程群: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Web程序设计等;

(5)专业应用课程群: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等。

由于课时限制,将课程设计、专业新技术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提高培养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计算机课程群占有较高比例,这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医学信息化发展现状有密切关系。

3.2硬件类课程体系

由于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起源、就业定位的局限性,课程体系存在着“重软件、轻硬件、重计算机、轻电子信息”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从传统以硬件为主,逐步转变为软硬件并重。目前本专业领域计算机技术、无线电软件已广泛应用,但硬件技术仍起到基础性作用。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硬件类、软硬件一体化课程比例超过50%,包括电子信息课程群、医学工程课程群、专业应用课程群等;并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设计,强调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要求,电子信息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除电磁场理论相关课程未开设外,现设置的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完整,包含了电路理论、电子系统系列、信号处理系列、电子设计系列以及相关实验、课程设计等,并辅以扎实的数理基础,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3.3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保证实验教学课时数量,注重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和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设了数字逻辑设计实践、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综合已学多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见习是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实践方式,安排学生三年级末在三甲医院信息中心、医学工程部或智能医疗器械厂家进行2周的专业综合实践,以了解实习环境和实习内容,为之后6个月左右的实习做系统性准备。实习安排在四年级第一学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参考学生的意愿和就业需求,安排在三甲医院或医学信息化领域的专业公司,从事医学信息、医学工程相关的应用开发、维护实施工作。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在校进行,选题以医学信息、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主。

3.4医工结合的课程体系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工学、医学、理学多门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新工科”“新医科”改革背景下,医工结合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医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不仅包含医学工程类课程,还涵盖工科课程在医学相关领域应用、体现医学特色,如医学电子、生物和生理信号处理等,促进了学生医学与工程技术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医工结合的有效形式,我校与东软、东华、卫宁健康等医学信息行业知名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包括学生实习、工程师走进课堂教学、共建医学信息实验室等,拓展了医工结合的深度和广度。

3.5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受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师资、实验室建设水平的制约,其中师资水平不够,博士、教授等高层次师资引进困难是专业发展的瓶颈。相对于工科院校,电子信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引进更为困难,需要学校从政策层面进行倾斜,二级学院在教科研环境搭建、与潜在引进对象深入沟通交流方面应多做工作,从易到难、逐步推进。

4 结语

随着医学信息化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医学院校医学背景深厚,开设该专业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师资队伍薄弱、专业定位模糊、与《质量标准》符合度不够等问题,应强化按《质量标准》办学的意识,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与相近专业的区分度,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罗勇,刘晓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以郑州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9,8(8):24-27.

[4] 贾伟,温川飙,严小英,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硬件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6):204-207.

[5]周爱军,於留芳.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5):100-101.

【通联编辑:唐一东】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