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游必有方”的回家传统到“恋地情结”的地理视野

2021-12-15李小波高净

旅游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旅行回家景观

李小波 高净

旅行中的离家与回家,是旅游发展史的永恒命题。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方”是方向、方法和地方,无论怎样离家,都要记得回家的路。人们在赞誉徐霞客时,从不吝啬溢美之词,比如千古奇人、东方游圣、地理学科学先驱、伟大的旅行家等。但是,《徐霞客游记》最后一篇《江源考》的结论,描述的是回家的情感,“龙于江同发于昆仑,同尽于余邑,屹为江海锁钥,以奠金陵,拥护留都千载不拔之基以此”1。在徐霞客看来,中国的三大山脉中,南方龙脉最为气势磅礴,仰仗他老家江阴的“屹”于“奠”,南京方能成就古都王气,洋洋数千言的离家巨著,最后归到回家的情感。

历史进入20世纪,伯克利学派的地理思想对旅游学有着深刻影响,一是索尔(Carl Sauer)为代表的景观学派,二是段义孚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前者演绎了景观的时空变迁,后者注入了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华人学者段义孚,构建出以地方为核心的学术体系,这与中国文化传统和他本人的经历密切相关。段义孚回顾自己的治学历程,特意提到早时中国生活带给他的长存的感受记忆。段义孚注重人性、人情,称自己研究的是系统的人本主义地理学(systematic humanistic geography),以人为本,还地理学一份人情,就是他的“地学”特征2。这种特征的本质,根植于中国古代旅行中三大层次的“回家”传统。

一、 回到“心灵家园”

以老庄为代表的旅游哲学观,游的空间是“心游天下”,游的景观是“大美无言”,游的态度是“自然逍遥”,对魏晋时期的玄学隐士和山水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3。以西周穆天子“西游”和秦始皇“东巡”为代表的旅游神话观,奠定了中国“昆仑”和“蓬莱”两大仙境空间。以佛道宗教游历为代表的旅游空间观,构建出中国的名山格局。道教起源时带有半军事化组织,為朝廷所不容,只能以“屈服”的姿态,追求清静无为,一心“回家”修炼,这个家就是“洞天福地”1。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序说“离家”原委:“是知方志所传声教所不暨者,岂可胜道哉!”2。王朝教化没有达到和地方志没有记载的地方,精彩而没有说尽,需要西行求法。“回家”后谢绝唐太宗授官的重任,潜心翻译佛经,在一寺一塔之间,安放出“大千世界”。四大佛教名山以及各宗派的祖庭,从印度起源逐步禅定成中国化的“佛家”格局。

二、 回到“故土家乡”

费孝通说: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3。中国古代文学的“咏记”、地方志的“志记”以及旅行的“游记”,都折射出回家的故土情结4。从家庭社会层面看,“桃花源”是回家的“故土”叙事表达。从国家层面看,“景观志”有回家的“国土”情感寄托。比如唐宋之际的地方志“转型”,大唐盛世之时,方志偏于记载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兴盛内容,南宋偏居一隅之际,写作风格着重寄情风景名胜,形成以《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为代表的方志典籍,在景观的描述中,是国土丧失后对家乡的深切依恋。从外交层面看,“出使录”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故乡的生命捍卫。在宋辽金对峙的背景下,使臣需要将行进路线、沿途见闻、出使地理概况以及与对方君主的应对酬答等,编撰成文上奏5。出使大臣冒着拘留、砍头、流放、侮辱的危险,不辱使命地抒写出对故土家乡的思念,成就中国旅行史上最悲壮的游记。

三、 回到“家国秩序”

帝王通过巡游这种方式,构建出“家国”的空间秩序、源头秩序和政区秩序。从先秦的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到秦始皇重序天下名山和汉武帝祭祀五岳的规制,构建了“九州”“五服”“五岳”的地理空间,唐晓峰教授称之为“王朝地理”(dynasty geography)。九州之内是文明教化的区域,之外则是蛮夷之地,清代康熙将北岳位置从河北迁移至山西,就是为了回归“五岳”之内6,体现了“大一统”和“王权之中”的政治空间秩序。历代王朝对山脉水脉的探源,是“源头崇拜”的表达,众山之祖昆仑山、三大龙脉、通天的江河源头(黄河源星宿海、长江源通天河等)等,都是“山川之灵,纪纲天下”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以地理标志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来龙去脉”。省级政区秩序的演变,汉代的“州”受农业区划的影响;唐代的“道”是“山川形便”自然地理空间的划分;宋代的“路”是通过转运使,突出经济交往功能;元代的“省”具有“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管理功能。所以,古代帝王的巡游,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历史轮回,构建江湖与庙堂的家国秩序。

四、 “恋地情结”的地理视野与旅行回家的当代意义

传统的旅行“回家”为我们提供了纷繁的旅游图景,也提供了浩如烟海的学术研究资料,但是,古代旅行中的“回家”是感性的、描述性的、时代性的、地域性的,缺乏科学研究的范式,段义孚则在西方地理学的语境和方法下,提出了“恋地”的概念和理论,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也具有旅行回家的当代意义。

一是从区域化到全球化的旅行回家。段义孚的恋地理论根植于他的人生经历。中学阶段就读于澳大利亚,面对种族歧视时,他联想到中华文明遭受野蛮人入侵的情景,“澳大利亚男孩们又跳又叫,无意间扮演了这个角色。这不仅没使我们消沉,反而证实了我们文明的优越性。”7在伯克利读研期间,针对索尔的景观学派,提出应该将人的情感价值与地理学结合。长期旅居国外,认为自己仅仅是一个“被归化的美国人”。75岁重返中国时,他认为“是一次深入自我和文化的旅程”8。在海外撰写的中国地理著作,深情地向故土致意,并命名为《神州》。20世纪的空间思想经历了建筑空间论、都市空间论和全球化空间论9,不同国家之间移民的回家情结,在“地球村”里实现着跨文化的交流、民族性的坚守以及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二是从“乡土时代”到“无土化时代”的旅行回家,是文化本能到文化自觉的转变。乡土时代有着深厚的耕读传统,古代士农工商社会阶层划分,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土地根基。所以,乡村景观是回家情感的固化,牌坊是乡村风气的文明标志,祠堂是家族的血缘认同,戏台是乡村教化的文化演绎。“无土化时代”的旅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进入城市化的个人或群体,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名文化的迁移,移民扎根以后的方言岛以及新地名对原生地名的回溯和继承,如美国的纽约(New York)、圣地亚哥(San Diago)、福建的河洛文化地名等;二是景观和建筑的移植,旅居外地的同乡人建造的会馆建筑(禹王宫、南华宫等)、族群街区(唐人街);三是风俗的传承,“鼓舞于上者谓之风,习染于下者谓之俗”,风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如唐人街海外华人对春节、迁居各地的客家文化对语言和节庆等的传承。

从中国古代传统旅行中的“回家”到段义孚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学派,给当代旅游研究极大的启示。一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旅游研究的创新,在全球化和去乡土化的“无土化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恋地情结”连接旅游者宾至如归的回家情感。二是对旅行中回家的情感和景观的载体构建,如何形成回家的“旅游意象”。三是如何将中国珍贵丰富的旅游史料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宝库,提炼出旅游科学的研究范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研究学派。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1-09-25)

猜你喜欢

旅行回家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小黑的旅行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夏日旅行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