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花时的叛逆

2021-12-15田田

莫愁·智慧女性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艾略特伊万

田田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女性小说版图里赫赫有名的“艾略特山脉”。她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極富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犹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提议的需要“专心阅读”,亦如艾略特自己笔下的“山茱萸和栗树”,充满了开花时的反叛。

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她的父亲原本是个木匠,后来成为富有的庄园主,这让伊万斯有机会就读于当地的女子寄宿学校,学习多国语言,也让她在母亲去世后帮忙打理家业时,可以自由出入于庄园的图书馆。尽管被迫终止了学业,伊万斯仍旧坚持阅读。透过大量宗教和文学作品,她的思想愈发广泛,见解愈发深刻,察觉“只要读卢梭的《忏悔录》就能学好法语”。

1840年,伊万斯随父亲迁居考文垂市,对城市生活日益熟稔的同时结识到诸多进步青年。在他们影响下,伊万斯与父亲让她早早嫁人的安排对抗。她先后翻译了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等著作,同时积极投身于议会改革之类的社会运动,直言“绞死救世主的那个十字架,其实是整个人世间的罪恶和悲哀”。

19世纪50年代,伊万斯成为伦敦《威斯敏斯特评论》的编辑。为确保自己的文字与该时代男性作家的作品具有同等地位,她在《布莱克伍德杂志》启用笔名“艾略特”发表小说。此后,她和这个名字一起声名远播。

艾略特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中以其姑母为原型,暗示机器文明对自然和人类的伤害。艾略特施予主人公恬适而伟大的共情力,试图让普通女性汀娜在上帝的庇护下安得其所。她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塑造了围困在父权社会里求知若渴的玛吉,她拒绝婚姻、选择私奔却结局惨痛。她身上投射了艾略特不屈的影子,成为当时女性崇拜的偶像。在《米德尔马契》中,艾略特则通过少女多萝西娅挑战传统参与社会工作,又幻想将理想付诸婚姻的艰难历程提出主张:女人应该在有限的范围里努力挖掘生活的新鲜意义……

艾略特创作这些女性形象的本来模样而非刻意美化,由此引导读者了解以“野心”对抗传统的重要性,也从某种程度上昭显着带领女性摆脱桎梏的行动力。

以史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后,艾略特的作品地位一落千丈。20世纪40年代,当权威评论家指出她的作品具有托尔斯泰式的思想深度时,后人才陆续将对其作品的深度研究提上日程。艾略特依然是广大女性的一盏灯,《纽约客》记者丽贝卡·米德在《通往米德尔马契之路》中写道:有些书似乎和我们理解它们一样理解我们,甚至更多。

从艾略特光华无限的时代起,有人说她是“现代小说的先驱者”,有人称她“智慧的天使”,有人叫她“叛逆的作家”……或许,长眠于地下的艾略特正用她不朽的文字对答如流:一个女人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乔治·艾略特(1819-1880年):英国小说家,女性意识觉醒的先驱。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艾略特伊万
书评:《独一无二的伊万》
章鱼心
跳雪堆
如何不写
如何不写
伊万卡斥责主持人提问粗鲁
从“埃文斯”到艾略特
伊万的爷爷真麻烦
艾略特的蜜月
语法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