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提升内涵发展水平的思考

2021-12-15刘知鱼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社会服务复合型人才

【摘 要】本文闡述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以及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针对行业与区域发展状况,提出搭建优质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引企入教,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推进“现代学徒制”,实现“精准供给”;课证融通,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人才立交桥,强化联合培养与社会培训;合作攻关,以技术研发与应用引领人才培养;职教扶贫,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等办学举措。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课证融通 复合型人才  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13-04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学习需要和职业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反映为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上的矛盾,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办学内核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如何适应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这一大背景与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命运共同体,培养适应产业需求、企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行业企业贡献促进工艺革新、技术进步的科研成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经历了奠基式发展、规模化发展与内涵发展三个阶段。职业教育1.0时代为1949年至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百废俱兴中不断探索,1958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行业、企业开始兴办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后,职业技术教育学科正式被列为教育学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教通讯》等理论刊物创刊。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次明确出现在国家政策之中,标志着职业教育正式独立出现在中国教育体系之中。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将“产教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1992年至2013年,职业教育迎来了2.0时代,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使企业轻装上阵,原由企业开办的职业学校变为公办院校。1996年职业教育迎来重要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这一年通过并颁布,从法律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步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学校从442所增长至1321所。在2006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一次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新类型。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3.0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落实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性文件,为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建设教育强国、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创业提供保障。特别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将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说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程度已超越普通本科教育,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独有的教育特征是普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二、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促进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和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行产教融合的目标与目的。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伴随着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侧,是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使职业教育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办学的类型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的必由之路。深化产教融合既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引领。高职院校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顺应当前教育局势的变化,合理定位、发展内涵,真正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重点,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上来。

三、立足行业与区域发展,显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服务整体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既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引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办学格局从原本的一元主体逐步转变为双元协同育人,从只有学校从事教育事业转变为学校和企业甚至其他社会机构的多元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教育系统与行业系统的联合。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一轮技术革命使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使行业、企业对跨界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速提升,如何产出切实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创新实力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科研成果,需要职业院校充分把握区域与行业发展动向和需求,企业充分信赖与支持教育事业,将学校与企业如链条一样牢固相连。通过产业与教育有机融合,以需求为导向,共同发挥各自优势,使投入和产出充分对应和满足自身需求,通过需求侧的拉动有效推动供给侧的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反之形成利益共同体,双主体育人办学模式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和产业需求侧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意义巨大,影响深远。

四、充分發挥资源优势,“双螺旋结构”协同共进

在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应如同“双螺旋结构”一样,彼此缠绕,相互作用,共同进退,两个主体各自履行自身的权力与义务,同时又相互促进,互相推动,通过“双螺旋结构”自身旋转产生实际动力推动区域和产业发展。原本作为知识和人才供给方的学校和作为知识和人才需求方的企业之间逐渐模糊。企业对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迫切,学校同样需要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实现所传授知识与岗位需求相对应,同时学校对具有丰富生产一线经验的企业技术能手同样需求迫切。企业人员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升了理论知识水平。校企双方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磨合,共同编制相应的岗位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对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意义重大。企业需要学校对员工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员工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学校同样需要向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与新设备,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方向,以适应行业发展。另外,通过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校企双方有效地将知识与技术相结合,将研究价值生产化,生产价值研究化,有效提高学校教师科研能力并通过科研攻关产生实际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实际利益,有效促进产业发展。

五、“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内涵发展水平的举措

(一)搭建优质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于2011年在广西率先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并以此为基础,于2015年牵头成立广西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广西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合作双赢为基本目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更高质量的建筑类技术技能人才。先后举办“建筑职教联百企”“2017年建筑职教论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暨建筑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广西建筑装饰协会六届三次会议代表大会暨产教融合学术交流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为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牵线搭桥,提供优质的交流合作平台,就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建筑职教改革等问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拉近了行业专家与师生间的距离,促进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实际行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建筑类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办“广西大学生BIM末班工程设计大赛”“广西房地产技能大赛”等行业技能比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新技术应用中的优势资源,学生以及企业职工,通过此类竞赛进一步强化技术技能应用水平,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以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于2019年11月获得第二批自治区示范职业教育集团称号,2020年9月获批为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二)引企入教,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引企入校等符合职教特点、彰显职教特色的多样化产教融合模式,努力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七个共同”。将广西华业投资集团、广西盛元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引入校园,成立多个设计院、研究中心和“校中厂”,以真实的岗位与企业生产流程与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了产教融合、教研融合、校企文化融合,形成“一体三合”的双元育人合作办学特色。特别是学校先后与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近3000万元合作成立基于云架构下的BIM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BIM中心),将其打造成线上线下学习培训、认证、工程服务和科研“四位一体”的服务平台。同时,学校以BIM中心为契机,努力发挥协同科研优势,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力争使学院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紧跟产业发展。

学校与集团成员单位合作共建20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教学系部向对应的实习基地派驻教师进行轮岗锻炼,校外实训基地既是学生专业实训场所,也是教师融入产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的窗口。同时,学校始终贯彻“引进来、走出去”模式,吸引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兼课,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兼职、挂职,将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难点与经验作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和毕业设计任务,实现以任务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学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广西建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与区域建筑业龙头企业建设聚焦产业高端、服务智慧建造且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产业学院,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构建高效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提升学校服务建筑业转型升级及创新发展能力。

(三)推进“现代学徒制”,实现“精准供给”

积极开展“引企入校”,与优质企业共建“校中厂”是目前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能够更大范围、更好地对接行业发展与就业岗位的优势,2015年,学校获批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与广西华蓝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近2000万元共建现代学徒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成长土壤,有效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等级证书相对接。

按照市场真实需求和教学规律建设“校中厂”,与企业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共同管理。企业承接实际家具设计与生产工程项目开展业务,以实际生产过程作为教学环节,学生亲手参与设计,现场观摩生产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最终设计和生产成果作为校企之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依据,切实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最终培养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实现“精准供给”。

(四)课证融通,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1+X”证书制度,以学生学历证书为基础,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其掌握技能与职业评价的补充、强化和拓展。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跨界发展,培养“宽口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获批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特征,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自2018年起实现了土建类所有专业全部开设BIM课程。学校按照“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多元”等理念,形成“纵向层次化、横向复合化”课程体系,以“1+X”证书制度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校企共建“双师型”创新团队;实施以企业实际项目为真实情景下的复杂任务式教学模式,以便于掌握实际操作为目标校企共编活页式、工作手册式、项目式教材。

(五)构建人才立交桥,强化联合培养与社会培训

依托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其他5所高职院校持续对口帮扶10余所中职学校。实现中职对口升学、五年一贯制联合培养等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同时,开展专升本工作,与南宁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贺州学院共同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试点项目,以“七个衔接”为基本原则,贯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确保培养层次和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两翼齐飞”的办学模式。依托职教集团优质平台,坚持面向政行校企、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开展建设领域培训工作。每年为建设行业进行建设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五大类10余项职业岗位培训,年培训人数规模达约2.6万人次,大大提高社会效益与行业影响力的同时增强了学校自主创收的经济效益。

(六)合作攻关,以技术研发与应用引领人才培养

广西建筑施工水平相对落后,成功申报并推行的建筑工程工法较少。而建筑工法的申报和应用与强化规范建筑施工工艺,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和企业资质提升密切相关。为此,学校定期走访集团成员单位,与多家单位成立技术研发中心,以与企业合作申报工法、编制QC(质量控制)成果、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为切入点,成绩斐然。近年来,与企业合作完成的项目共获得全国QC成果一等奖3项,自治区级QC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项;国家级工法2项,自治区级工法11项;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5项。充分发挥行业特色,着眼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来选择研究项目,鼓励教师承担行业、企业横向课题与行业标准研究,聚焦企业生产环节中的技术疑难问题,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实际生产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解决难题,为行业制订标准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应用科研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研促教、以教辅研。

(七)职教扶贫,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针对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实际需求,有效利用职教集团内行业背景与专业技术资源,实施乡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围绕水质提升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有效解决1400多名村民饮水安全问题。此外,学校利用专业知识,针对贫困群众缺乏一技之长的问题,积极开展“打工课堂”,免费为村民开展建筑类技能培训,并将培训合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村民推荐到合作企业,有效使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根本性转变。

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建昌建设有限公司联合开办广西高职院校首个由企业全额资助学费、生活费的订单班—— 建昌班。企业不忘社会使命,积极响应国家稳岗就业、精准扶贫的政策号召,以捐资助学、就业帮扶为抓手,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有效解决贫困学子上学难、就业难的问题,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学校继续与广西众泰建设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借鉴建昌班合作办学成功模式,深化合作内涵,开办现代学徒制精准扶贫试点班级。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专业技能、职业特色的技术扶贫之路。

【参考文献】

[1]赵伟.新时代职业教育主要矛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

[2]张定华,乐虞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3]宋乃庆,郑智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聚焦,2019(36).

[4]王继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科技投资,2019(22).

[5]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6]何志春,冯学智.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的扶贫工作机制构建[J].社科纵横,2017(7).

[7]李明炅.基于“協同创新,产学结合”工匠人才培养体系的家具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8]黄兆康.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提升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3(2).

[9]黄兆康,刘知鱼,付希尧,等.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交流,2019(30).

注:2020年度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与策略研究”(2020ZW0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知鱼(1989— ),男,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责编 黄桂婵)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社会服务复合型人才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职“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