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
——基于CNK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

2021-12-15

关键词:民族团结学者中华民族

韩 隽 谢 东

[提要]民族团结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的统称,其成效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是民族团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大有裨益。本文借助CiteSpace 5.7.R4软件对知网中源自“CSSCI”“核心期刊”的3578篇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可分为“1992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11年”“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总体聚焦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民族平等维护、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主线等五个方面。当前,我国学者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正处于历史热度的最高峰,对如何推动民族团结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正在成为新热点。

引言

2019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我国的一项基础性事业抓好①。同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②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显然,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新时期党的民族团结工作做出了新规划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新探索,这些成果亟待进行总结归纳并上升到学理层面加以拓展研究,从而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民族团结工作研究是民族团结研究的重要组成,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从民族学研究领域拓展至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梳理与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对于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两个维度上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研究是大有裨益的。近年来,相关学术史研究已经进入学者们视野。③但截至目前,学界鲜有研究者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对民族团结工作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其现状,力求为我国的民族团结研究推进有所贡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借助CiteSpace 5.7.R4软件对研究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相关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在研判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学者及所在机构的影响力、合作网络、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和聚类结果,分析和总结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发展脉络与核心议题。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教授研发并常年保持更新版本,它能够分析文献中潜在的知识元,该软件基于Java语言是在数据信息可视化的基础上兴起的一款动态的引文分析软件,其分析结果能够以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展现,知识图谱可呈现一定的规律。[2](P.2)

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与权威性,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来源于“核心期刊”和的民族团结工作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文献的检索条件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词,不限定文献时间,将文献的来源类别设置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得到民族团结工作相关文献3885篇,下载样本文献时人工逐条检查并剔除会议通知、活动总结等307篇无效文献,最终以3578篇有效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族团结工作研究

(一)民族团结工作研究发文趋势分析

图1 民族团结工作研究发文量变化趋势图

研究民族团结工作相关学术论文发文量的年度变化,对探究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热度及其发展趋势具有一定价值。分析显示:2021年,在中国知网获13篇相关论文,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全年发文量。为避免误判,本文剔除2021年发表的13篇论文,按照年度对其余样本文献的时间分布进行展示,发现民族团结工作研究自1992年至2020年已有29年历程,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始终保持较高数值。虽然相较而言,1992年—2008年民族团结工作研究处于平缓发展阶段,研究热度并未显著降低。2009年9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将民族团结工作研究推向高潮,相关研究热度增长迅猛,之后十余年间,有关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年度发文量一直居于百篇以上。2019年9月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顺利召开,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②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方向、根本途径和总目标。这使得学界再次掀起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热潮,同年发文量达到1992年以来最高峰。显然,在本研究领域,政治导向和政策牵引的效应较为突出,这与社会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这一主旨是一致的。

(二)学者影响力及合作网络分析

借助CiteSpace软件筛选作者数据,研究民族团结工作的学者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的金炳镐教授(57篇),其长期致力于民族理论、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等问题研究。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徐杰舜以30篇论文的发文量排名第二,其主要从人类学和民族学视野研究中华民族和民族关系等问题。此外在高质量成果发表方面居于前列的还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青觉(27篇)、严庆(16篇)、金浩(12篇),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李贽(12篇),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柏才(11篇)和中共中央党校民族理论研究室龚学增(11篇)。这些高产学者所在的机构绝大多数为民族类高校或国家及地区的民族事务委员会。这表明,虽然民族团结工作相关研究已经拓展至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但是从研究基础和聚焦程度上,仍然主要集中在民族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有待加强。

表1 研究民族团结工作的高产学者列表(Papers≥8)

图2 研究民族团结工作的学者合作网络图谱

学者合作网络图谱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位学者,节点越大说明影响力越大,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学者间存在合作关系。以5年为一个时间片段,分析1992年至今密切关注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学者合作情况,图谱显示958位学者间共存在270次合作关系,密度为0.0006,说明学者间的联系密度较低。这一特质与相关研究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的特点是具有一定关联的。中央民族大学金炳镐位于图谱中心,其与青觉、李贽、肖锐等学者有过合作,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曾经与罗树杰和杨军等学者有过合作。此外,通过观察图谱颜色发现学者间的红色连线较少,说明近些年学者间的合作关系有所减弱。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程度对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显然从事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学者们,尤其是青年学者还需开启新的合作关系,扩大多学科综合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单打独斗”是学界的损失而非优势。

(三)机构影响力及合作网络分析

借助软件发现,近30年间学者们共以1308个机构④作为发文单位发表民族团结工作相关研究成果,由于机构较多,本文选取影响力排名前二十研究机构⑤的发文量展示,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等16所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及中共中央党校。从研究机构类型来看,学术影响力居首位的是中央民族大学,此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还有中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在民族研究领域实力强劲的国内高校。同时也有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边疆地区的高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国内综合实力前列的名校。就其机构所在地而言,有影响力的机构主要位于北京,如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等。这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总体状况相一致。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高校也是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重点机构,这与区位优势和高校定位及重点学科布局直接相关。

图3 研究民族团结工作的机构产出成果分布图

观察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民族团结工作的机构合作网络中存在1308个节点和263条连线,整个图谱的孤点较多,合作连线相对较少,说明在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中,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力度不足,跨机构的合作成果较少,这与学者们联系较少相对应。从图谱的重要节点来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的影响力最大,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等机构存在合作成果。总体分析,研究民族团结工作的不同机构间的合作连线较少,结合前文的学者合作网络及其所在机构分析,不难发现:同一个研究机构的内部合作产出成果较多,而跨越机构合作产出的学术成果却较少。由此可见,在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中,学者和所属机构之间开展跨机构合作还有很大空间。学者和机构如果能够在不同地域、部门和团队的合作上发力,实现资源互补,民族团结工作相关研究乃至民族团结研究的总体规模和水平均会有较快增长。

图4 研究民族团结工作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四)期刊影响力分析

学术期刊作为学者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往往集中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为学者们架起沟通桥梁。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多发表在较权威的学术刊物上,后者对民族团结工作研究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根据分析,相关研究刊载量较大的有《中国民族》⑥《黑龙江民族丛刊》《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近30年间,载文量排名前五的期刊共计刊载相关论文超过1千篇,占总发文量的50.68%。其中,载文量前三甲分别是《中国民族》载文量最高达355篇,占总数的15.03%;《黑龙江民族丛刊》载文量298篇,占总数的12.62%;《贵州民族研究》载文量达182篇,占总数的7.71%。这说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研究成果发表集中程度较高,相关研究较为小众。具体而言,《黑龙江民族丛刊》在2014年至2016年间刊载了20篇研究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系列论文。从期刊类型分析,载文量排名前二十的期刊多为民族类学术期刊并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其中《中国民族》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和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而《黑龙江民族丛刊》《贵州民族研究》等刊物则为省级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和省级民族研究所主办。此外,高校学报类占40%,主办单位几乎全为民族类高校,除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大部分多位于五大自治区或多民族边疆地区,这一方面说明高校学报定位较清晰集中体现地方特色,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民族学学科和相关研究仍然具有“地域性”和“小众性”特质,民族学学科及相关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2 刊发民族团结工作研究成果的重要期刊列表

三、民族团结工作的热点探究

(一)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在一定意义上,识别民族团结工作领域中的关键词可以总结出研究热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代表研究议题的研究热度,首次出现的关键词为新兴热点,关键词的中心性及其爆发突现值的大小则意味着该议题是否处于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同时能够发现在某个时期学界关注的焦点所在。

观察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谱中共存在367个节点和57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86。探究图谱的重要节点及标签大小,除民族团结外,影响力足够大的关键词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依据关键词的中心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除民族团结关键词外,代表性关键词的频次及中心性分别为民族团结进步(166、0.5),民族区域自治(80、0.46),中国共产党(41、0.42),民族平等(159、0.38),中央民族工作会议(47、0.26),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大汉族主义3个关键词的频次分别为91次、78次和25次,其中心性均为0.22。高频次和高中心性的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构成了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领域近30年的知识体系。

图5 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二)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热点演进脉络分析

借助软件的突变检测算法功能可获取关键词的突现值,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突现值图中,红色线条的起始位置及其长度代表学界普遍在该时间段高度关注该议题。最终获取了83个关键词的突现值,图6展示了突现值排名前二十的关键词的突现值,这些关键词的突现值均较大,研究时间多数在5至10年间,这说明在民族团结工作研究领域中,民族平等、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国家认同等议题持续受到高度关注,内容丰富。

图6 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词突现值图

图7 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热点演进脉络图谱

根据民族团结工作研究发文量变化趋势图、关键词热点演进脉络图谱以及关键词突现值图,可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研究大致划分为1992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11年和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92—2001年。从发文量变化趋势来看,这一阶段民族团结工作研究成果数量增长不大,研究热度较为稳定。从热点演进脉络来看,该阶段首次出现了较多议题,新兴热点较多,代表性的议题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区域自治、中华民族、民族地区等。从关键词的突现值来看,民族平等、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干部、大汉民族主义等议题在这一阶段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此阶段注重研究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重点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民族平等。1992年,党的十四大通过修改党章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包括将民族区域自治从原来的“政策”修改成“制度”等,新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的明确,为学者们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研究新探索提供现实基础。

第二个阶段为2002—2011年。从发文量变化趋势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热度稳步增长,2009年的研究热度突增,究其原因是同年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围绕这一盛事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政策引导在学界掀起了一波研究民族团结工作的热潮。2010年民族团结工作的发文量首次突破200篇,达到该阶段的最高峰。从热点演进脉络来看,该阶段新兴议题较少,代表性的有中国共产党、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和谐社会、国家认同等。从关键词的突现值来看,邓小平的民族团结理论、和谐社会、发展等议题在这一阶段受到高度关注,而学者们对民族关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度关注分别自2006年和2009年延续至2016年,自2010年及2011年起学者们持续热衷于研究大学生、民族教育、国家认同、民族院校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该阶段的研究继承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打击“三股势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个阶段为2012年至今。从发文量变化趋势来看,2012年至今,年均发文量均在百篇以上,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热度虽有起伏,但仍保持在一定水平。2014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学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发挥重要促进作用。2019年发文量陡增至291篇达到历史最高峰,同年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及《意见》②的出台,为学者们对新时代下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从热点演进脉络来看,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新兴研究热点。而从关键词的突现值来看,当前阶段的前半期,学者们曾将研究精力集中于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院校和国家认同等议题;当前,学界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高度集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议题。新时代下我国民族团结工作面临新形势,未来一段时期内,学者们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及相关实践的研究将是一个热点。

(三)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各个热点关键词间的内在逻辑,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整合,时间为1992年至2021年,切片设置为1年,按照年度提取该时间段内排名前二十的数据,网络剪切方式为“Pathfinder”,将聚类算法设置为LLR,聚类标签选择为“K”,即以提取关键词形式命名各聚类标签,最终得到17组聚类结果。民族团结关键词聚类图谱中,Q值为0.3083>0.3,说明聚类结果较好,S值为0.964>0.7,说明聚类结果的信度较高。

图8 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出现了#0党的民族政策、#1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中华民族、#3民族团结进步、#4民族团结、#5民族理论、#6民族关系、#7信教群众、#8思想政治教育、#9民族工作、#10民族问题、#11少数民族、#12新时代、#13民族区域自治、#1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民族教育、#16民族团结教育等17组聚类,在研判各组聚类详情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内容进行提炼归纳。通过参考由探测历年民族团结工作研究得到的爆发关键词,本文最终选取五个议题作为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核心议题,并加以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成就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推进这一事业的发展是民族团结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概念在学界首现于1992年⑦,通过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及其相关聚类进行总结,我们发现:该主题下学者们主要从制度体系和实践视角探讨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关注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国民族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的民族理论等内容。

改革开放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党中央先后通过5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⑧确立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增强了党和政府对我国民族工作的指引。这些重要的顶层设计和原则性、方向性的调整与发展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政治保障。实践上,在民族团结工作的长期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代表性成果。以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国家民委推动的民族团结工作为例,全国各个地区和单位在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项目中表现活跃⑨,充分展示了当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正迎来蓬勃发展。

这些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并因此产出系列成果。例如,郝亚明等人对民族团结工作的常态化机制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立新型互嵌式社会结构模式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常态化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3][4]王延中、管彦波通过对民族团结工作典型案例的分析,认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较为典型的实践成就有“云南现象”,云南地区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示范效应。[5]肖宪指出“云南经验”主要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协调和处理民族关系,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同时缩小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向民族工作难点地区派驻民族工作队,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宗教人士的作用,在学校开展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等。[6]应当指出的是,民族团结工作应该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原则,以教育、“五观”、发展和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以共同理想、共同体意识、惠民政策和法治保障聚合人心。[7]学者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的学理性分析对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智力支持,并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团结研究的内涵。

2.民族平等关系的确立和巩固是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民族团结首先要以民族平等为基础和前提,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原则和立场。[8]学界在探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时,曾在1992年至2000年聚焦于“民族平等”问题,“民族平等”关键词的爆发突现值达到了31.59。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享有无差别的社会平等权利。[9]有关聚类显示,民族团结、中国民族问题、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地方民族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等关键词与“民族平等”有着内在联系。

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大汉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影响民族平等,妨碍了民族团结的实现,导致各民族间形成了一定的隔阂和偏见,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工作的主要障碍。[10]包桂芹、秉浩认为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因此,新形势下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朝着正确方向迈进的基石。[11]何叔涛对我国民族团结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他认为:以“缩小各民族发展差距”取代“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具有合理性,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与反对“三股势力”在本质上不同,实施少数民族“照顾性政策”对维护民族平等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必要的。[12]

围绕民族平等的相关问题深刻地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学者们对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关系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学者们认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受到法律保障,法律既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依据和权力配置,同时也是打击破坏民族团结行为、维护民族平等的有力武器。[13]宪法中的民族关系原则为现实社会处理和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提供了根本依据,宪法对民族平等原则提供的依据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公民身份的平等,二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14]为了更好地维护各民族间的平等和团结,加强民族信任有助于增进各民族群众的互相理解和现实依赖。民族信任能够增进民族团结、消除民族误解、疏通民族关系,相互信任的各民族能够在发展中“相互嵌入”压实共同发展的基础。[15]因而,增强民族信任是治理民族事务的重要任务之一。[16]新时代下民族团结工作仍然不能忽视维护和巩固民族平等关系,要警惕大汉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余烬复燃。

3.中国特色民族团结政策是民族团结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和依据

党的民族政策是我国民族团结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团结视作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党对民族团结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学界曾在1992年至1999年高度关注“党的民族政策”,该关键词的爆发突现值为17.73。从相关聚类情况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工作会议、党的领导人、发展、法治、构建、规划等关键词构成一类。

我国不同时期的民族团结政策具有相应的时代特征,不断发展的民族团结政策汲取了党的领导人的智慧,学者们热衷于对此进行研究。学者们认为:毛泽东强调民族团结工作要坚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尊重民族差异等。[17]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18]江泽民则以“三个离不开”概括了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明确提出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任务和行动纲领。[19]新世纪,胡锦涛在阐释“两个共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是当时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20]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新的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学者们洞察了这一新变化,并对此加以研究。崔晓琰在理论渊源和理论内涵层面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研究,指出其时代价值:满足了各民族的发展诉求、主观诉求和现实诉求,满足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诉求,满足了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实践诉求。[21]张丽红主要阐释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重要论述的根本依据、方向、任务、原则、目标和路径,并对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制度、法律、组织和人才保障进行了探讨。[22]

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民族团结政策为我国顺利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巩固民族团结关系提供了保障和依据。可见,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对党的民族政策的系统研究。李贽在梳理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发展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今后要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角度,把握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和历史地位,重视阐释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体系内容与其内在逻辑。[23]

4.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内容。2010年至2017年,民族团结工作深入教育领域成为学界广泛共识,“民族团结教育”关键词的爆发突现值达25.62。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外延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党认同和制度认同教育等方面。[24]相关聚类显示,文化认知、青少年法制教育、国家通用语言、学校特色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国家认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与其密切相关。

学界现有大量研究成果是围绕着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课程体系、困境和发展路径等内容展开的。有学者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民族团结教育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发现民族团结教育能够显著增进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水平,提升各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25]民族团结教育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完成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任务,还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增强其法律修养,做好校园内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培养其“五个认同”意识,促进各族学生间的交融。[26]然而,我国民族院校开展的思政课程正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建设目标尚未完全集中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设计中没有成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授课对象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以及授课环境易受到网络民族主义的冲击。[27]这些难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团结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开展,对此学界已经有所关注。[28]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教育,持续推动民族教育工作。[29]为提升民族教育水平,促进民族地区长足发展,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关乎少数民族公民权利的保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构建。[30]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2017年4月,国家民委印发《国家民委“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法治化、加强双语人才队伍建设等7个方面。2020年12月,国家民委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才工作座谈会,强调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激发少数民族人才创新活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政策上的调整、思路的进一步明确以及操作性的增强是有学者们的贡献的。例如,张学敏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工作既要培育高水平双语教师,又要加强双语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从民族教育立法、民族人才培育两个方面提升民族教育自治水平,在民族教育中必须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1]

5.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围绕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研究与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工作相关研究结合日趋紧密。学界在2019年之后高度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该关键词突现值为40.41,成为了民族团结工作研究中最受关注的议题。学者们认为:中华民族即“中华nation”,它涵盖了56个“民族”在内的全中国“国民”,中华民族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32]中华民族共同体以中华民族为基础、以民族交融为指引,是我国各族人民朝着民族复兴这一目标奋斗的聚合式实体。[33]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这一“聚合式实体”的内聚力。高承海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指出其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意识。[3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次提出于2014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后时期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2018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还在宪法中第一次加入了“中华民族”的提法,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宪法保证。2019年10月出台的《意见》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称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和精神力量之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发展。

新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主线与方向,这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并掀起研究热潮。高承海认为,应当从三个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是共享经济体与互嵌式社会结构,三是增强文化认同。[34]还有学者通过考察现有的地方民族团结立法情况,指出相关立法目的及其原则规范功能尚不清晰,要尽快提高民族政策法制化水平,将地方民族团结立法工作的中心发展成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5]乐见的是,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实现了由经济融合推进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保障了民族团结。[36]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第一,当前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研究正处于历史热度的最高峰,党和政府的政策牵引作用明显。在民族团结工作研究中,学界有着金炳镐、徐杰舜、青觉和严庆等高产学者,虽然相关研究已扩展至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民族学领域。影响力较大的研究机构多为民族问题研究较强和边疆地区的高校,包括中央民族大学等,跨机构合作研究成果较少。从刊发相关研究成果的重要期刊来看,相关期刊多与政府部门联系密切,多为关注民族问题的期刊,相关研究具有“地域性”和“小众性”特质。

第二,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演进脉络和热点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1992年至2001年,在此期间,民族平等、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干部等议题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该阶段注重研究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重点围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确保民族平等议题。第二个阶段自2002年至2011年,此阶段的新兴议题较少,这一时期重点研究了邓小平的民族团结理论、和谐社会,继承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调打击“三股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第三个阶段自2012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前半期学者们曾将研究精力集中于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院校和国家认同等议题,之后的研究则高度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下学者们聚焦于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核心议题集中在五个方面。研究内容围绕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民族平等、党的民族工作政策、民族团结教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等内容展开。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已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以加以总结推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团结工作以民族平等为前提,国家宪法为其提供依据,加强民族信任的同时,仍要警惕错误的民族观念。总体而言,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相关研究始终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增强国民国家认同感的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受到学界关注。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主线,这一新发展推进了学界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进程。

(二)研究展望

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全面展现了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发展脉络与核心议题。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学者们对民族团结工作开展的研究可以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深耕。

第一,青年学者更应加强合作,增加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不同研究机构间也应破除“隔阂”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产出能力和咨政效率。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相关研究项目立项数量有较快增长。[37]这凸显出相关研究的重要价值。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至关重要,因此,相关研究不应局限于民族学领域,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都可以从各自学科视角或交叉学科视角增强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研究,更好地回应国家需求。国内学者也可将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工作经验向外传播,扩大国内学界影响力。

第二,民族团结工作相关微观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尽管学者们围绕着党的民族团结工作理论和政策展开了研究,当“顶层设计”深入到各民族地区时,对政策的执行效果、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该怎样突破困境等微观问题进行研究的实际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学界对这类问题的探讨不足。目前的民族团结工作研究多以宏观视角切入,少数研究以微观视角展开,虽然有学者对相关问题开展质性研究,但这类成果仍然较少,有必要增加对各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实践结果的评估和反馈,帮助民族地区及时调整操作细节,更好地处理民族团结工作中的特殊性问题,把握各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形势,更好地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团结工作政策。

第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新变化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开辟了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新境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工作理论体系,在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遇到的现实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对中华文明的国家认同。今后在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同时,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地位,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局面。[38]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研究应“主动”调整结构与方向,注重总结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发展历程,积极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未来一段时期的研究应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阐释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党的民族团结工作实践经验等问题展开。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官网: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9/t20190927_134584.shtml,访问时间2021年1月15日。

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简称《意见》),参见国家民委官网: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1910/1138132.shtml,访问时间2021年1月17日。

③参见刘玲、张少春、陈建樾、周竞红《“十三五”时期民族团结研究回顾与展望》,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④此处1308个机构精确至二级研究单位。

⑤排名前二十的研究机构由人工精简至一级研究单位。

⑥《中国民族》主要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报道各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的优秀经验,为各民族地区提供了一个解决民族团结工作中遇到现实问题的交流平台。

⑦参见赵富林《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载《中国民族》1992年第3期。

⑧党中央先后5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时间分别为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和2019年。

⑨数据源自国家民委官网: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2007/1141979.shtml,访问时间2021年1月21日。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学者中华民族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学者介绍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