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康复护理在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1-12-15黄芳梅李广硕彭玉芬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23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心肌梗死心功能

黄芳梅,李广硕,彭玉芬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广东深圳518058)

心肌梗死为心内科常见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心肌梗死主要治疗方案之一,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血流可实现再灌注,直接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症状,但仍存在心肌细胞受损、心功能下降的情况。近年来研究显示,术后康复训练可为心肌梗死术后康复提供帮助,能促进血流的加快、侧支循环的建立,但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的耐受度较低,常规护理以辅助完成手术治疗为主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易忽视患者心脏功能的运动康复,为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心脏康复护理为心血管疾病新兴干预措施,依据患者身体情况、康复阶段,设定运动治疗强度,以逐步提高心肺适应程度,从而加快患者康复,但目前其在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中的应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4]。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心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1日~2020年12月1日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诊断标准者;②无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禁忌证,并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④年龄>18岁者;⑤从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者。排除标准:①入组前1个月内使用抗凝药治疗者;②合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③既往存在心脏治疗者;④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⑤主动脉夹层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51~77(67.67±8.3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12(8.34±0.85)h;合并疾病:高血压23例,高血脂20例,糖尿病29例;Killip分级[6]:Ⅰ级33例,Ⅱ级17例。实验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49~76(67.82±8.5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2(8.28±0.87)h;合并疾病:高血压25例,高血脂19例,糖尿病32例;Killip分级:Ⅰ级34例,Ⅱ级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关注、药物指导、环境护理、饮食教育等。实验组采用心脏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根据患者年龄、病史、康复评估、心理、营养及医疗知识,制订术后心脏康复方案,包括营养能量摄入、运动训练处方等。②术后1~2 d,应以低强度康复训练为主。鼓励意识清的患者自主活动,提倡采用被动运动加主动运动模式进行训练[7]。床边心电监护下鼓励患者积极翻身,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根据患者情况可鼓励其取坐立位,维持靶心率<30%症状限制性心率,同时护理人员还可鼓励患者积极开展呼吸训练,严格把控训练时间、训练强度。③术后3~4 d,以床边活动为主,鼓励患者床边坐起将下肢悬空,自我照顾或进行椅子操,靶心率则维持在30%~50%症状限制性心率范围,在耐受情况下协助患者于床边站立、踏步或有氧操,每次10 min、3次/d;协助和引导患者于墙边或床边缓慢行走30~50 m,每次10 min、3次/d。④术后5~7 d,鼓励患者独立房内慢走或步行到厕所,100~200 m,每次10 min、3次/d;过渡到床边踏板代替上下楼梯,训练需循序渐进,靶心率维持在40%~55%症状限制性心率范围内,在此阶段如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可考虑出院。⑤术后8~10 d,在此阶段患者通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效果较好,患者出院后可开展室外缓慢行走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缓慢上下2~3个台阶),每次15 min、3次/d,靶心率则维持在45%~60%症状限制性心率范围内。并根据护理人员详细指导,开展康复训练,包括阻力训练、耐力性有氧训练,护理人员需详细计划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强度及训练频率,向患者、家属说明,并嘱家属陪同患者完成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观察患者情况,如患者出现眩晕、心前区不适等体征、主诉疲劳,需停止训练,同时每次运动前后均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另外,训练过程中采用动机性访谈的模式,帮助患者分析心理焦虑、抑郁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出院时,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的方法,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均通过电话或微信等形式了解并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两组均护理3个月,并行复诊。

1.3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指标: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采用GE(美国通用)VIVID-E90和E95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②心理状态:采用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8]于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评价两组心理状况,PHQ-9总分0~27分,GAD-7总分0~2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越严重。③满意度:护理3个月后,通过自行制作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满意情况进行调查,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能、护理效果,各项总分为0~100分,分为非常满意(81~100分)、基本满意(60~80分)及不满意(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9]。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PHQ-9、GAD-7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PHQ-9、GAD-7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随之升高,介入治疗为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方案,但并未改善患者诱发血管狭窄和闭塞的病因,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仍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10-11]。术后进行规范、科学的心脏康复对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常规护理干预缺乏对心脏康复的关注,无法满足患者临床需求,本研究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应用心脏康复护理,取得良好的成果。

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存在手术创伤,常规护理要求患者长期制动卧床,不利于患者康复[12]。心脏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年龄、病理状况,结合康复、心理、营养及医疗知识,制订术后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能量摄入、训练强度进行规划,引导患者调整体位、开展各种康复训练,训练期间严密监测心肺,控制症状限制性心率范围,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包括呼吸训练、椅子操、有氧操、独立房内慢走或踏板、慢步行走、上下楼梯、阻力训练、耐力性有氧训练等,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促进心肺功能恢复[13-15]。有研究显示,科学合理的轻度运动训练可有效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控制冠状动脉平滑肌收缩,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提高心脏舒张功能[16]。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3个月后,实验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心脏康复护理可改善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脏局部收缩功能,进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齐建华等[17]研究亦显示,心脏康复护理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舒张功能、运动耐量,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护理3个月后,实验组PHQ-9、GAD-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心脏康复护理可改善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获得患者认可。分析原因:①心脏康复护理通过量化标准、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进而增加肺活量和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使患者护理3个月后能恢复正常的生活甚至工作,缓解患者因疾病对生活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减轻焦虑、抑郁[18];②心脏康复护理训练还可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自我效能,进而改善其心理负担;③全面考察患者个体情况,并由护理人员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不仅增加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减轻患者对医院环境的心理应激,提高其护理满意度[19-20]。陈佳等[21]研究指出,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依从性,提高其护理满意度。汪蕾等[22]研究指出,心肺康复运动可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生活质量,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护理可改善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心功能、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心肌梗死心功能
CMR single shot true-fisp-PSIR序列在心律失常伴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