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金融服务乡村旅游的思考

2021-12-15刘龙龙

山西农经 2021年13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

□刘龙龙

(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商洛 726000)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落实过程中,党和政府愈发注意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状态良好,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收益,推动了乡村现代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旅游,能加快解决“三农”问题,逐步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

1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与金融服务现状

1.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持续带来经济效益,推动乡村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是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证乡村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乡风文明是提升农民素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治理有效是发展乡村的同时不能忽视乡村现代化治理,要真正实现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生活富裕是通过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创收,进而达到保障农民日常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1]。

乡村旅游是基于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活动,以满足游客观光体验为基本目标,实现乡村经济增加的双赢活动。其突出特点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包括旅行目的地、游客和接待者3 个主体。二是与乡村旅游衍生出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政策扶持等各方面息息相关,需要制定完整的发展方案。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项研究,不仅有利于乡村地区形成科学完整的产业链,使农民持续获得经济收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借助乡村大背景而发展壮大,在不同的乡村特色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现阶段来看,乡村旅游集中在两个地区,一类是特色鲜明的偏远乡村,其中特有的美景或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另一类则是城市周边的村庄,以农家乐为主要发展形式。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原因如下。一是具有乡村的自然特色与乡土风光,这是区别于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明显标志。二是乡村产业,包括农业种植、采摘及销售,还包括牧业、渔业等。三是乡村特有的民俗特色,主要体现在传统节日中[2]。

1.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金融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业获得了较大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晚,但近几年发展速度快且质量高。随着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政府财政扶持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基本支撑,以银行为首的金融信贷支持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金来源。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乡村经济发展速度慢,地区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由此衍生的乡村旅游或多或少面临资金问题。

许多银行针对乡村旅游采取了相应的金融贷款优惠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减少利息,进而减轻农民创业者的负担。银行的优惠相较于政府而言更具长久性与多样性,并且能够满足乡村旅游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2 金融服务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个体户及农业企业范围较小,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目前乡村土地、宅基地、林地、房屋、海域使用权等有形资产均不属于法律认可的抵押物范围,且乡村经济环境建设不完善,乡村产权交易、退出机制等缺乏,抵押担保物评估、交易、处置的难度较大。

近年来,虽然部分金融机构尝试在乡村住房抵押贷款、乡村股权质押担保贷款等业务上进行创新,但在实施操作中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农业企业担保能力严重受限。同时,经营规模小、小作坊经营、内部治理体系不健全,各项制度存在漏洞,导致金融机构很难准确评估农业企业风险等级,导致融资风险较大,融资额度受限[3]。

融资经营主体与建设资金不足。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点多面广、季节性差异较大,规模化产业集群较少。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发展乡村旅游对融资性贷款的需求更加旺盛、期限较长。但多数乡村旅游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资产状况难以达到准入要求,不具备信贷主体资格。一些地方政府虽然成立了旅游投资公司,但受财力制约,乡村旅游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不到位,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农业属于弱势产业,总体效益相对低下,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当前农业保险体系、农业风险补偿体系以及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的弱质性尤其显著,特别是农民中的贫困户经济实力不足,风险承担能力极差。

2.2 金融机构的支持动力不足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乡村特色旅游各有其特点,相比之下,能为之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为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的大多为乡镇金融机构,受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制约,乡镇金融机构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满足乡村旅游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乡村信贷机构以信用合作社为主,其信贷资金额度较小、时间较短,扶持力度也相对较弱。而乡村地区经济实力强的国有银行数量极少,这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4]。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愈加呈现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增加不同类型的服务供给。对于部分农民群体而言,由于其固定资产有限,银行贷款额度也受到限制。而多数金融机构对于投资周期长且收益不稳定的产业服务供给少,由此产生了农民产业发展与金融扶持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大型商业银行更加青睐投资回报率高、稳定性好的企业,例如建筑业、制造业等,乡村旅游的优势不足。相较于商业银行,国有银行更容易为乡村产业提供扶持,但是服务种类更新慢等内在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阻碍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相关人员缺乏相应金融知识,农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对传统信贷方式的依赖性强,导致金融行业服务更新停滞不前。随着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类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针对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其推出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产品推广效能差及农民接受能力弱,即使有对口的金融扶持,也很难提升服务效率。

2.3 融资缺乏担保和流转机制

针对乡村旅游的金融服务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担保机制不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覆盖不全面,商业性担保机构成本高且手续烦琐,农民对担保机制的认识不全面、不彻底等,这些直接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受阻,创业者金融贷款难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流转机制运行困难。农民群体的固定资产集中在住宅、土地及设备方面,没有其他可抵押的资产,且此类固定资产的实际评估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增加了农民融资的难度。

2.4 拓宽融资路径缺乏多元主体参与

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较高,而现阶段大多数乡村地区公共建设水平不达标,直接导致乡村旅游难以发挥优势,其经济效益也大打折扣,仅依靠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远远不够。由于资金链断裂,会直接导致乡村旅游企业破产,因此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金融主体参与其中,为乡村旅游开辟道路。

3 金融服务乡村旅游的对策

3.1 政府构建信用环境,落实资金运作

政府财政扶持不是简单的政策罗列,而是要对从贷款借出到使用全过程的具体施行进行全方位考虑。政府要时刻关注资金走向,使信贷资金的利用效果最大化,最终实现乡村与城市共同富裕。因此,扶持资金的利用效率应该被视作首要关注的问题,在保障乡村旅游资金投入数量的同时,确保使用质量。

实现财政扶持效用最大化,主要是通过硬性规定完善信用机制。一是政府要针对信用问题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借助法律的强制性特征规范创业者行为,还要在乡村地区广泛传播守法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民创业者进行奖惩,以确保政策顺利实施,最终提升农民信用标准。二是针对逾期不偿还金融信贷的个人或团体给予一定的经济或社会处罚,目的是在固定的期限内追回本金及利息,必要时可采取法律追偿措施,在政府及金融机构扣除涉事人或团体的信用分。这一举措既有利于保障信用政策的落实,同时能够给当地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震慑,进而减少乡村旅游户主投机取巧的心理,保证产业健康运作。三是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工作。以政府为主、金融服务机构为辅,根据上级银行的指示,推动信用评价体系平稳运行。在乡村设立专门的信用服务平台,以查询完整的征信信息,实现信息透明化与共享化,以此作为约束乡村旅游户主行为的重要手段,进而优化乡村信用体系,推动产业长期发展。四是政府要定期对乡村旅游的信用分进行排序,以此为依据设定不同档次的金融扶持力度,保障行业内部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其极具地方特色,地方政府应根据其特有优势制订相应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政府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其前期平稳运行,加强税收优惠等,引导银行、债券等金融机构针对乡村产业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乡村旅游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减少产业长期发展面临的风险。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金融扶持的全程监控,给予金融机构优惠,鼓励相关机构进入乡村后创新产品与服务体系。除了银行信贷之外,政府需要降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或长期资金支持,最大程度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支持。

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下派或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统筹乡村旅游发展事业,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乡村旅游朝着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持续前进。

政府部门针对乡村旅游提供的财政支持力度更大,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数量的扩大,还体现在扶持范围的扩大。政府需根据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保证政府扶持效用最大化,使乡村旅游发展速度与质量并存。虽然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但势头较猛,发展前景广阔,拥有大量潜在消费者,因此各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市场发展优势,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向,以乡村产业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3.2 金融机构需要数量供给服务多轮驱动

(1)多途径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大的旅游项目,推行银团贷款;对收益稳定、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企业债等直接融资。围绕主景区建设,设立以经营权、门票等现金流作保证的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积极参与乡村旅游项目规划,保障乡村规划方案中的投融资计划具备可行性。

(2)发挥政府、担保等机构的作用。整合工商、税务、水电汽、社保等信息数据库,搭建综合信息平台,解决金融支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政银企合作,建立担保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确保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3)树立大旅游业理念,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围绕核心旅游企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支持乡村民俗、乡村美食、乡村特产、农事体验、农家生活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支持“+电商”“+文创”“+养生”“+养老”“+体育”“+健康”“+研学”等服务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

(4)突出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的作用。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推选一批乡村旅游经营客户,确定授信额度,一次核定、周转使用,形成乡村旅游集群,创新乡村旅游信贷产品,盘活乡村的金融资产。

(5)服务乡村旅游常态化的辅导培训。建立常态化、针对性强的辅导和培训,提供驻点式的智力支持,遇到困难后请专业人员进行研究,提供融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不足、经营管理能力弱等问题。

3.3 完善担保和流转机制

担保机制不完善是乡村旅游金融贷款方面的重要障碍,应建立完善的乡村征信体制,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在降低金融融资风险的同时,提升乡村旅游的盈利能力。完善征信担保机制时,政府要发挥统筹兼顾的作用,监督担保机构的建设,将振兴乡村产业的风险分担到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以及创业者身上,逐步形成完整的风险共担模式。担保公司正式投入市场之前,要针对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采取完整的担保措施,划分好相应的担保比例,避免担保公司出现浑水摸鱼的侥幸心理,实现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共赢,促进二者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针对农民抵押物、贷款时间、贷款利率等多个指标,政府、金融机构及担保公司要达成一致,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处理,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3.4 提高多元融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旅游行业涉及多个产业链,因此资金链的情况较复杂,需要加大经济扶持力度。乡村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金缺口很大,需要从多个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多样化的扶持政策。乡村旅游的部分业务可直接交予融资机构完成,利用融资公司本身的影响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这样既能解决行业发展初期的经济问题,也能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号召有闲余资产的村民共同参与其中,壮大乡村旅游队伍,实现地区利益共享。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短,但是随着各方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与质量都得到了稳步提升,受到了许多大型风险投资企业的关注,并获得了相应的资金支持。因此乡村旅游仍要继续发挥特色优势,提高盈利能力,通过自身实力获得融资,降低运行风险。

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扶持,成熟旅游企业的引导必不可少。大中型旅游企业有丰富的管理运行经验,能使乡村旅游企业学习正确的经营方式,规划更加合理的旅游路线,提供能够满足旅客需要的特色服务,进而提升经济收益。

4 结束语

当前,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愿意将资本直接投入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旅游的资金压力,推动产业不断前进。乡村旅游的融资选择是多样且高效的,这需要政府与各类企业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
我们一起“云旅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小A去旅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