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急诊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分析

2021-12-15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24期
关键词:阻塞性护理人员研究组

李 方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慢阻肺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完全性可逆性气流受阻,会引发全身的炎性反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会引发肺部感染,严重的甚至造成猝死,呼吸衰竭等,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急诊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组2019年2月-2021年2月,接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112 例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信息

研究组2019年2月-2021年2月,接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112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56 例;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3],且处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均知情且同意;肺功能等级3 级级以上。排除标准:对本次应用药物有过敏等情况;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器质性病变疾病。对照组年龄43 岁-72 岁,平均(57.11±3.28)岁;男/女(30/26);病程2年-11年,平均(6.82±1.29)年。研究组年龄44 岁-75 岁,平均(58.29±3.11)岁;男/女(31/25);病程2年-12年,平均(6.95±1.97)年。收集两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做好治疗护理、生活护理等,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积极解答。

研究组开展舒适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环节,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等相关工作,利用这种方式,消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提振治疗信心。例如在治疗活动开始前,应当积极与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宣讲相关知识,考虑到多数患者的年龄较大,在日常治疗、护理过程中,承受到着较为明显的疼痛感,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情况,为确保舒适护理的成效,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沟通,通过必要的交互,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心理状态,适时引导患者保持清醒、冷静的认知,以更好地配合医生开展相关的工作。尤其做好相关案例的介绍、讲解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患者更好地配合相关治疗工作。为了消除患者对于治疗环境的陌生感,除了做好病房等环境的介绍之外,还应当做好病房环境的营造工作,使得患者可以快速融入到治疗活动之中。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培训工作,引导其掌握护理的重点要求,为患者的康复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治疗后期有患者还会比较担忧预后,这一阶段应着重为患者纠正错误的观念,鼓励患者多接触外界, 动员亲友多探望患者,充分发挥家庭的温暖,让患者更积极的参与后续治疗。患者由于病情严重需要进行吸氧治疗,而吸氧时的管道、气体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刺激和不适感,会人员帮助患者做好固定;未必避免发生院内感染,需每日更换2 次湿化液,定期消毒吸氧装置。良好的环境对患者情绪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护理人员做好病房的清洁、通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有较多的管道,做好固定,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舒适的位置,避免管道出现牵拉等情况,极有可能影响临床实际的治疗效果。护理环节,需要定期进行开窗通风,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同时增加绿色植物的摆放数量。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等,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定时翻身,调整其舒适性,也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口腔、会阴的清洁与护理,避免造成感染。在治疗期间,患者情况严重需要开展机械通气治疗,护理人员应当实时记录患者呼吸情况、呼吸机的运转情况,如果发现患者与呼吸机互相抵抗的情况,应当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加强患者的有效呼吸。由于机械通气过程中,由于面罩的影响,患者的语言沟通受到限制,此时护理人员可以进行手势沟通,或者进行手写板进行沟通。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简明生活量表(SF-36)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变化,治疗前后采用HI-101肺功能检测仪测定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 )、FEV1/FVC水平。

两组护理前后临床情况改善情况评价,包括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次研究过程中获取到的各类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必要的处理,对于处理的数据,分别利用科学方式的进行表现,±s表示计量梳理、利用t进行检验,对于研究中涉及到的计数数据,则利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比较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各项均高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比较

2.2 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

经护理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均不同程度提高,研究组FEV1/FVC,FEV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例数56 56时间护理前护理前tP--对照组研究组--5 6 56护理前护理前tP----FEV1(L)1.47±0.31 1.50±0.03 0.793 P>0.05 1.60±0.26 1.92±0.17 10.902 P<0.05 FEV1/FVC(%)50.28±4.82 51.02±4.26 1.116 P>0.05 55.92±5.27 66.23±5.26 21.374 P<0.05

2.3 两组护理前后临床情况改善情况评价

两组患者护理前临床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aO2、PaO2指标高于对照组,RR、HR 指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临床情况改善情况评价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多发于中老年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阻肺的发病率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COPD 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主要通过减少发病次数,缓解临床症状为主[4]。

舒适护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的全面情况的掌握,提高更符合患者需求的舒适护理,并以患者为中心,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及规范进行操作。舒适护理的开展通过对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疏导,使患者可以平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做好患者的住院环境的监督,定期进行消毒、清洁等工作,及时更换更污染的备品等,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指导并协助患者舒适的体位,缓解呼吸衰竭症状。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强康复训练,促进机体的康复,免疫力的提高等,促使患者尽早康复。舒适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有整体性、个体化及创造性的特点,以患者为护理中心,消除患者的紧张感,使其身心调整尽量舒适,提高质量的依从性。在实施舒适护理时,除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外,还注重并发症及患者操作舒适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罩,并对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控;对患者的需求等尽量满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做好化妆呢的沟通,及时询问,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各项均高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aO2、PaO2 指标高于对照组,RR、HR 指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均不同程度提高,研究组FEV1/FVC,FEV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急诊护理中舒适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肺功能显著改善,促进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阻塞性护理人员研究组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