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体育核心课程群独立与融合构建研究

2021-12-15王媛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科运动

王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1 研究目的

高等医学院校以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培养出诸如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张德忠等医学领域内的顶尖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

在医学院校教育中,大学体育一直是参与者的角色,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只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才能推动医学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

该研究旨在解决医学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懂医不懂运动、懂运动又不懂医的主要矛盾,在有限条件下,既保持学科的独立性特点,又整合资源现有效教学,依托资源优势和平台,厘清改革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为目标,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及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具备指导国民进行“预防、治疗、康养”的基本素质能力。因此,该研究以期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为实现“体医养”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医学院校大学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以某中医药大学医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

该文分别以“核心课程”“医学院校体育课“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查阅891 篇和251 篇相关文献,整理核心内容,为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2.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7.0对学校医学专业体质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3 逻辑分析法

对测试的数据、调研的结果进行系统统计分析与梳理,挖掘资料本质含义,探寻其内在逻辑关系。

2.2.4 个案分析法

通过个案分析,对研究的内容做深层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卓越医学人才标准,以抗击新冠肺炎中顶尖医务工作者为例

2020 年1 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截至2020年3 月11 日,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这场抗疫战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攻坚力量。如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他们在古稀之年,仍奋战在一线,究其原因,热爱运动,拥有健康的体魄是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中医药也发挥重要作用。张伯礼院士提出,中医药全程参与此次疫情的防治工作,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从实际治疗情况看,病程早期可改善轻症患者临床症状,除中药治疗之外,可以进行中医养生运动、饮食、情志等方面针对性康复调养[1]。且将太极、八段锦传统保健功法明确写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这些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在职前教育中习得的,并非一蹴而就掌握的技能和素质。

事实证明,在医学领域内,卓越医学人才标准是要培养拥有专业的医疗技术,对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也要特殊要求,如动作协调配合灵敏素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速度,具备各种通过运动进行慢性病康复辅助治疗及公共卫生事件积极应对能力等专业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使个案成为普遍是医学教育今后长期努力的方向。

3.2 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高等医学院校学制为4~5年,四、五年级要进行见习、实习,课业负担较重。对2018—2019学年一至五年级在校医学专业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总分均值的P=0.00,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成绩优于男生,但均为及格等级(见表1)。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体测数据进行方差单变量分析,主体间效应检验总分均值的P=0.48,不存在差异(见表2)。将性别作为协变量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大四时有一个陡然下降的趋势,一、五年级低于二、三年级。

表1 不同性别学生体质测试总分均数统计表

表2 不同年级学生体质测试总分均数统计表

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与卓越人才标准相比相差甚远。大学体育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提高教学质量,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3 核心课程群的定义

课程群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内在逻辑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多门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整合而成的课程系统[2]。

核心课程群的主要课程之间存在学习内容、逻辑、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修学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和结构关系[3]。

3.4 大学体育核心课程群建设路径

课程群建设弱化了课程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间的联系,突出课程为共同专业培养目标的服务特征[4]。据培养目标分析,大学体育核心课程群应该是以运动健身技能、医学专业技能和特色项目课程为核心建立的课程群。建设路径如下。

3.4.1 学科内渗式整合

彰显体育学科的独特属性和学科价值,深度梳理体育学理论知识与体育运动技能内在的逻辑关系,凝练出优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突出运动技能的独立价值,又在其内部渗透合适的具有实效性的保健养生类课程内容。其次,筛选出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符合医学专业大学生在未来实践工作的需要,且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身体素质发展的运动项目。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的局限。创新融合发展、整合内容,优化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与功能,从而实现强身健体和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运动技能为主的运动技能课程群,其中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传统保健、游泳、艺术体操等运动类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主选择。此类课程群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健身习惯,使其掌握较规范的运动技术,以达到促进体质健康的目的。

3.4.2 学科间融合式整合

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等方面经过专业课系统的学习,理论基础扎实。教学时,应以运动相关的案例式教学为主要内容,如引入翻转课堂、医学常用的PBL 教学。引导学生既“如何运动”,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运动”[5],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原因,依托资源优势学科,提供教学实验平台,利用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增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积累运动康复治疗临床经验。形成专业技能课程群,包括运动医学、传统体育养生、体育欣赏、中医食疗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

3.4.3 打破学科边界消弭式整合

打破学科边界,使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况打通,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探索性地打破体育运动、医学专业知识、医疗保健服务等学科边界,消弭式整合以真实问题为核心,以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特色课程是学科建设的补充和完善。这类课程群包括传统保健功法、游泳生存技能,在工作岗位中,对病患的调理、恢复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将游泳课程和传统保健功法(八段锦)作为全校必修课程,并且学生在第四学期完成达标考试。在内容设置中,加入心肺复苏(CPR)的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一项生存技能。

将大学体育课程分为三个大类:运动健身技能、医学专业技能、特色课程(见表3)。三类课程分块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根据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突现传统保健体育、运动康复,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了解各项目运动的机制,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医学知识、技能融合运动中。学生可分别从大类型中选择一项和特色课程必修两项作为体育课程,共144学时,4学分,并完成相应考核。

表3 大学体育课程群分类表

3.5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的核心部分之一,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要素之一。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建设起一支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课程群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把团队内各成员组织起来的最为强有力的纽带是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6]。可采用跨学院、跨教研室组建教师团队,首先遴选出学科带头人。具有道德情操高尚、学术专业素养高、协调组织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教学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人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另外,团队也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和创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新意识,树立共同目标,明确共同努力方向。

图1 教学组织模式

合理配置团队成员,建立一个8~10人的有效工作团队,细化分工,统筹科学管理,打造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领衔,成员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优化配置的结构化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带头人1人,研究骨干3~5人,其中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其中包括中医保健、运动康复、中医养生等学科的教师,形成多学科交叉与跨部门学科结构、学科特色的体育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效果。

3.6 教学组织

核心课程群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结合,依托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可视化教学,构建“网络教学资源+讲授+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组织体系联动。

通过统一规划顶层设计,从单一课程的知识入手,打破局限性,形成系统的课程链。将筛选出的核心课程,遴选出的教学团队教师,在内容、时间和功能上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构建资源共享的大学体育课程群。实现教学组织的融合,体育教学模式中重视体验式教学,医学教学中重视临床带教,运用教学案例分析各教学模式的优势。学校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与平台,如社区健康指导、社区门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康复中心,学生从事社区体育健身教练、社区运动康复指导、保健养生指导等工作,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积累宝贵的实践、临床经验。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医学院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与课业负担有直接关系。卓越医学人才标准与实际教学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为解决矛盾,将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大学体育核心课群作为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

融合是建立在两个维度上,一是课程的融合,二是教学组织模式的融合。大学体育核心课程整合有效途径:学科内渗式整合、学科间融合式整合、打破学科边界消弭式整合;教学组织融合,将体育教学与医学教学优势相结合,既注重体验式教学又突出临床思维的训练。

4.2 建议

建立核心课程群,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体育类金课。在相对独立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群的建设,使各门课程均衡协同发展。教学模式融合,打破校内课堂的局限,将课堂实践教学有计划地建立在社区,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门诊保健医生等,使学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门诊保健医生等,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倒逼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使用的体验和感受,及时调整、更新内容和形式。

加强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提供实习平台,严格监控过程。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学科运动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不正经运动范
“超学科”来啦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