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氏擒拿术技术发展及其特点探究

2021-12-14张秋阳

当代体育 2021年42期
关键词:张氏格斗武术

张秋阳

张氏擒拿术是天津市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百年的实践、凝练、总结,并秉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不仅有着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特点,还有着“渊源有序”的传承谱系,以及“自成体系”的技术风格。因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张氏擒拿术的技术发展及技术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张氏擒拿术经过张占魁、赵道新、马金镛、张鸿骠几代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擒拿技术体系。结论:擒拿术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部门的必备技能,张氏擒拿术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层面来看,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影响力、传播力和形象力的元素与符号,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华人民在对待自然环境的生命智慧、生存技巧、生活修养。正如阮纪正先生在其书中提道:“武术说到底是个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文化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定式,是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典型身体文化符号。”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华武术中踢、打、摔、拿四大技法的肢体表现形式不但积淀了前人世代相承的经验和智慧,而且还展现了操作者个体独特的意志、愿望和个性。其中,“拿法”技术更是精彩别致、独树一帜、内容丰富、法理精深。论其特点,即有着精巧之妙用,又有健身防身之效果,是历代武术家悉心钻研、反复实践论证而积累的宝贵成果。但是,擒拿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因其独特的技法,一直被设为不传之秘,长而久之,不仅渐渐会被人们所忽略,也必将在时间长河当中消失。因此,笔者以张氏擒拿术为切入点,分析其技术发展及特点,重现我国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中“拿法”的生命力,以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略上提供帮助,并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道路上贡献力量。

1 “擒拿”释义

“擒拿”一词,在古籍当中并无可考。就单字而论,“擒”字在古籍中出现的时间较早。如《国策·燕策》:“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韩非子·十过》:“大败知伯之军而擒之伯”。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中的:“擒贼先擒王”。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可见,“擒”字的含义是较为明确的,即“擒者,捉也”。而“拿”字在明末清初的一部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出现:“差人拿不将他来;差人都合他是一个人,谁肯拿他?”此处有捉拿的含义。《红楼梦》:“因怕金桂拿他,所以不敢透露”。此处有刁难的意思。可见,“拿”有着多重的含义,在这里可将“拿”解释为利用动作行为手段进行捉拿、刁难、攻克、拿把等等。根据上述对“擒”与“拿”的引证,结合擒拿技法的特点,我们可将擒拿一词定义为:利用微妙的巧劲,擒住对方肢体某一部位,利用五指掐拿穴位,使其关节受控,经脉受制,以此达到控制全身整体的效果,使其失却反抗能力而就擒,如若反抗,剧痛难忍,筋断骨折。

2 现时代擒拿术发展现状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度的认知,在讨论中国文化内在动力时说:“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活力在世代之间……继承性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世界上还没有像中国文化的继承性这么强的。”由此可见,继承性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武术家们的普遍共性,均将本门派的关键性技术作为一种传承法宝。由此便衍生出了“传技,不传法”“宁失技,不失人”之规,也就是说,作为继承一方,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还要有精深的技艺,才能够学习本门派的核心技艺,如若缺少其一,宁可此技艺失传,也绝不将其传授给非人来为祸社会。尤其是擒拿技术作为各门各派的不传之密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当下人们对于擒拿技术的认识即模糊又充满神秘的原因。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新媒体行业的兴起,人们开始普遍追求各种娱乐心理,特别是近来闫芳“隔空打人”“徐雷约架”和马保国“耗子尾汁”等江湖大师们的亮相,不仅仅是对武术价值的扭曲体现,更使得擒拿术的应用价值和传承机制出现了严重损害。特别是一下擒拿教学视频更将擒拿术导向了表演化、艺术化的道路,从而使原本具有简洁性、实用性特点及技击本质的擒拿术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脑海当中,于是,擒拿术也就被大众冠以“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不能打、笑话、花架子”等别称。因此,为继承和发扬擒拿技术,必须对其技术和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使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才能更好的深刻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和渊博。

3 張氏擒拿术的传承谱系及技术发展

张氏擒拿术是在历经百年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浓缩而衍生出的,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更具备较强的实战性。同时,通过采访张氏擒拿术当代传承人张鸿骠了解到“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是其技术能够不断延续并发展至今的重要法门。

3.1 创始人张占魁的“化打结合”

天津濒临渤海是首都北京的门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九河下梢天津卫,并自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以来,天津俨然成为了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受此影响,天津成为了武术大家的云集之地,在这里习武之风盛行,而这也为张氏擒拿术在天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氏擒拿术的创始人张占魁(1865—1938),河北省河间县后鸿雁村人,少年时期便显露出聪明好学的性格,且十分勤奋,刻苦。1877年,河北出现旱情,张占魁为求生存前往天津,面对武风如此盛行的地方让他十分欢喜,后经李存义推荐,拜师于著名形意拳大师刘奇兰门下学习,再习得其精髓后,又拜董海川、程延华为师学习八卦掌,并将形意拳和八卦掌有机融合汇在一起,化打结合,自成体系,后人将其所传技艺称之为形意八卦掌。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张占魁协助李存义组织、筹建并成立“(天津)中华武术会”,并通过该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武术表演以及技艺交流与切磋,为促进和推动中华武术发展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张占魁有机会认识和了解各大武术拳种,并将其优势技艺融入自身技术体系当中进行创新,并为之后张氏擒拿术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3.2 第二代传承人赵道新的“中西融汇”

赵道新(1908—1990),天津人,是张占魁著名弟子,十分精通形意八卦掌。赵道新的父亲十分喜爱传统武术,受其影响的赵道新便早早的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早期习练了摔跤、迷踪拳等,具有扎实的功底。1919年,赵道新拜在张占魁门下学习,因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聪颖的学习能力,深受张占魁的喜爱,并将其收为入室弟子,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1926年,王芗斋应天津青年会的邀请来到天津,赵道新为使自身武艺能有更快的提高,便拜师王芗斋系统地学习了他的形意拳和意拳/大成拳技艺,而且在学习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尤其是那不被传统束缚,大胆创新,将中国传统武艺与西方技击法相结合的思想对赵道新的武艺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9年,受南京中央国術馆张之江邀请,张占魁率弟子赵道新参加全国传统武术精英大赛,并勇夺冠军,一战成名。综上所述,赵道新通过张占魁习得形意八卦掌的“化打合一”精髓后,又吸收了王芗斋形意拳和意拳/大成拳那举一反三,随心而动的特点,使得“化”变得更加精彩别致,变幻莫测。后又通过全国传统武术精英大赛检验了自身技艺的实战性,极大丰富了“化打合一”技术体系当中“打”的内容。更尤为重要的是,赵道新受其王芗斋中西融合思想的影响,将西方技击技术当中的运动解剖学、人体运动学、生物力学等现代学科充分的融入自身技术理论当中,使其技术体系的发展更加深入与细微。

3.3 第三代传承人马金镛的“承上启下”

马金镛(1915—1996),天津人,年少时就读于直隶省立第一中学(现天津铃铛阁中学),是该校的篮球主力队员,其篮球训练与张占魁教学共用一块场地。正是在此机缘下,张占魁时常看到一位身体健壮,精神抖擞的少年在运动场上奔跑起了爱才之心,便托人打听得知是自己高徒高骥昌的侄子,便劝说马金镛学习国术。并让其拜师赵道新学习中国传统与西方技击相结合的新格斗体系,有趣的是赵道新与马金镛仅仅年长七岁,两个虽是师徒,更像是相见恨晚的亲兄弟,之后马金镛便跟随赵道新前往上海,在上海浦东中学任教。在此期间,马金镛一边跟随赵道新进行格斗训练,一边辅助其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构建新格斗体系。1973年,赵道新因身体不适在家休养,闲下来的时光使其不断地对自身武艺进行反思,迫切的想要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于是,便与马金镛一同不断地进行剖析、研讨、测试、总结,最终创编出一套新的拳种“心会掌”。虽然本段仅仅是对马金镛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但也不难看出,马金镛不仅受到了师爷张占魁的亲自指导,还跟随赵道新学习了新格斗体系,并辅助其完成了“心会掌”的创编。张鸿骠对其师父马金镛的印象说道:“师父十分擅长擒拿与格斗技术,不仅将形意八卦掌那种‘化打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还将西方技击技术融入进来,举一反三,变幻莫测。他的拿法也很厉害,只要被他抓住就像被锁住一样无法挣脱,或者稍稍一使劲,整个人都无法动弹了。”

3.4 第四代传承人张鸿骠的“拿打合一”

张鸿骠(1956—),天津人,自幼好武,拜师马金镛学习擒拿与格斗技术,又得赵道新的亲自指点,为使技艺有进一步的提高,又跟随裘稚和、张恩桐学习螺旋拳和大成拳,博采众家之所长。1983年,张鸿骠自天津体育学院毕业后决定投身警营,作为施展自己武艺的平台。长期一线的工作,让张鸿骠有机会不断地检验自己的武艺,也为现今军警部门擒拿与格斗技艺的表演化、娱乐化感到担忧。自此,张鸿骠全身心投入到擒拿与格斗的研究当中,希望能将法律和擒拿与格斗相结合起来,不仅仅要提高维护社会公共安全部门的技能,也要促进当下擒拿与格斗的合法性和实践性。先后出版了《实用格斗术》《格斗控制绝技》著作,并编纂了“警棍操”获得全国警界大比武一等奖。张鸿骠对自己的擒拿技艺说道:“擒拿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技术,必须要与打结合,‘拿打合一’才是一个擒拿技术的完整体系,就像武术一样包含着‘踢、打、摔、拿’四大技法。我们要知道武术的目的不是要将对方致死,致残,而是在与敌方交手的过程中运用踢打摔技法后再用拿法将敌方制服,使其丧失反抗能力,这也是武者止戈为武的意思,即运用合理合法的手段,禁暴治乱求得安定和平。”

4 张氏擒拿术技术特点

足够的力量与娴熟的技巧是维持擒拿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而力量万万不可将其理解为僵化之力,用愚力、笨力擒拿对方必定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而张氏擒拿术经过几代传承人的不断发展、完善、反复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4.1 擒拿力之基础

(1)裹缠劲。这是裹抱劲和缠绕劲相结合的内向收缩劲,其外形动作是以手和腕的内外旋转带动肩肘关节,呈螺旋形缠绕对方的上肢或下肢,再配以裹缠招法,克制对方肩、肘、腕三大关节,以此达到控制全身的效果。(2)发劲。这是从腰轴的捻动和重心的升降或位移开始,循着各有关发力部位的顺序,把立依次运送至最后发力部位,从而爆发出强大的力量。(3)暗劲。也称之为冷劲,动作幅度小,速度似轻缓,但其实质是绵柔在外,刚劲蓄于内,劲力隐而不现,只在快接近于目标时爆发出短、快的劲。(4)明劲,也称之为刚劲,动作幅度大,速度快,劲力明显在形体之外,在刹那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4.2 擒拿对敌之要诀“冷疾、快、准、巧、度”

“冷疾”即在与对方交手过程中,运用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转移对方注意力使其放松后迅速进行相应擒拿动作,如若直接使用很容易被对方识破意图和目的,从而迅速逃脱,并使自身陷入被动状态而受制于人。“快”即一瞬间完成相应的擒拿动作,达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状态。“准”即准备拿住对方要害部位,尤其是当与对方交手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弱点或破绽能准确拿住对方经脉。“巧”即应当随机就势、待机而动、伺机而取、顺势应招,不拼力硬斗,轻取关节,巧施劲力,以此达到“力小胜力大”的效果。“度”是擒拿要与现代法律法规相结合,遇到危险时,选择合理、必要、有效的制服对策和击打部位。值得一提的是,“度”的提出是张氏擒拿术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主要特点之一。

4.3 擒拿对敌之根本“拿打一体”

擒拿术贵在巧妙,但也亦非技艺之万能。在“踢、打、摔、拿”四大技法中,拿法只是其中的一类,而且,任何一种技击法,都有它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因此,张氏擒拿术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拿打一体”的原理。也就是说,要综合各技之长,灵活运用,宜拿则拿,宜打则打,拿中含打,打中带拿,巧施其法,必能轻巧敏捷地制敌于一瞬。从其学艺的程序来说,擒拿动作损伤性很大,轻则可以控制对方,重则可使其要害部位和关节损伤、脱臼、骨折、甚至休克或死亡。因此,张氏擒拿术十分重视分寸的掌握,要求先学“打”之后,明其理,才能接触拿法。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打”的习练,使其在擒拿敌手的过程中,每招都含有可打、可拿的招法。总的来说,“拿打一体”不仅仅是张氏擒拿术的特色之一,也是充分发挥擒拿术克敌制胜的根本。

5 总结

张氏擒拿术历经几代传承人的辛苦钻研,不仅具备了一套完备的技术体系,更使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社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创新”思想是当下全面继承和发展武术事业所要学习的,只有不断地与时代共同发展,才能更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张氏格斗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