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患者血清CK-MB活性大于总肌酸激酶活性的生物学特征及原因分析

2021-12-14白香妮王银坤刘文康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年龄段活性血清

张 鹏,迟 洁,白香妮,王银坤,郑 霄,刘文康

(1.西安工会医院检验科,西安710100;2.陕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西安 710068;3.西电集团医院,西安 710077)

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成为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确定心肌是否坏死的重要实验室依据[1]。从理论上讲,CK-MB是CK 的一个同工酶,其活性不会大于CK 活性。在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CK-MB 活性升高通常不会超过CK 活性的30%[2],然而在日常的生化检验工作中会出现血清CK-MB活性高于CK活性的现象,导致临床医生在诊断疾病过程中产生疑问和误解。目前仅有血清CK-MB 活性大于CK 活性原因分析的报道[1,3-5],尚未见受检者的生物学特征的报道,因此本文回顾性探讨血清CK-MB>CK 患者的生物学特征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血清CK-MB>CK 现象。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2018年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部29 993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 406 例,女性患者13 587 例。血清CK-MB>CK 患者各项相关检查如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CT 及TNI 等已排除心肌梗死。研究对象纳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 仪器和试剂 采用贝克曼AU5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K 和CK-MB。 CK-MB 和CK 活性检测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均购自贝克曼公司。

1.3 方法 所有受检者必须空腹,用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0~4.0ml,3 000r/min 离心5min 共两次以分离血清,4h 内检测血清CK 和CK-MB 活性。CK-MB 活性测定采用免疫抑制法,CK 活性测定采用速率法,所有操作严格按照仪器试剂说明书和科室SOP 进行。项目检测结果排除溶血、脂血、黄疸、试剂、操作等误差因素。CK-MB 活性参考范围为<25U/L;CK 活性参考范围:女性26~146 U/L,男性41~174 U/L。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结果数据由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CK-MB>CK 检出总体结果 见表1。血清CK-MB>CK 患者为242 例,占0.81%(242/29 993),其中,男性占45.87%(111/242),女性占54.13%(131/242)。血清CK-MB>CK 患者血清CK-MB 活性为112.98±94.37U/L,CK 活 性测定为89.93±73.86 U/L,其中CK-MB 值在参考区间内的占15.3%(37/242),大于参考值的占84.7%(205/242),而CK 值在参考区间内的占66.9%(162/242),大于参考值的占16.9%(41/242),小于参考值的占16.1%(39/242)。患者血清CKMB/CK 比值为1.25±0.19,各年龄段患者血清CKMB/CK 比值差异无统计(F=0.986,P=0.427)。男性患者CK-MB/CK 比值为1.26±0.19,女性患者CK-MB/CK 比值为1.25±0.19,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1,P=0.839)。

表1 血清CK-MB>CK 患者各年龄段血清 CK-MB/CK 值(±s)

年龄(岁) n CK-MB/CK 值images/BZ_122_1373_752_1538_811.png91 1.24±0.18 15~30 16 1.27±0.28 31~46 17 1.33±0.20 47~62 28 1.22±0.20 63~78 47 1.24±0.19 79~110 43 1.23±0.17

2.2 血清CK-MB>CK 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见表2,图1。血清CK-MB>CK 患者数量在各年龄段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26,P=0.000)。男性和女性患者血清CK-MB>CK 数量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787,46.206,均P=0.000)。CK-MB>CK 的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99,P=0.022),其中15~30 岁男性患者血清CK-MB>CK 的人数明显小于女性患者人数(χ2=6.962,P=0.008)。其余年龄段男女患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9~3.931,均P>0.05)。在5~20 岁的患者中几乎未出现血清CK-MB>CK 的现象,而0~5 岁患者中血清CK-MB>CK 的数量更为集中,其他年龄的患者中血清CK-MB>CK的数量分布相对分散。

图1 血清CK-MB>CK 比值与年龄分布散点图

表2 血清CK-MB>CK 的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n)

2.3 CK-MB>CK 住院患者科室分布 见表3。血清CK-MB>CK的住院患者共分布在21个住院科室,以儿童病院患者最多,其次为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患者所在住院科室呈现明显不均一现象。

表3 血清CK-MB>CK 的患者的科室分布(n=242)

2.4 血清CK-MB>CK 患者所患疾病特点 血清CK-MB>CK 患者中, 感染性疾病占44.2%(107/242),其中支气管肺炎占57.0%(61/107)、轮状病毒感染占15.0%(16/107)、传染性单核增多(EB 病毒感染)占14.0%(15/107),其他感染性疾病占14.0%(15/107);恶性肿瘤占20.7%(50/242),其中包括胃癌、肝癌、肺癌、急性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肝硬化疾病占6.6%(16/242);自身免疫性疾病占5.8%(14/242),其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 例,吉兰巴雷综合症(格林巴利综合征)1 例,II 型糖尿病2 例,肾小球肾炎2 例,自身免疫性肝炎3 例;脑血管疾病占7.0%(17/242),产妇占5.0%(12/242),早产儿占4.1%(10/242),其他疾病占6.6%(16/242),包括骨质疏松症、外伤、贫血等。

3 讨论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CK-MB 活性,该检测方法设计前提是血清中的CK-BB 含量极微量而忽略不计,用抗CK-M 单体的抗体将M 亚基完全抑制,然后通过一系列反应来检测CK-B 的活性,再将CK-B 的活性结果乘2即得CK-MB 的活性即CK-MB=2CK-B[6-7]。然而在病理状态下,患者血清中CK-BB 含量较高,其CK-BB 中B 亚基活性同CK-MB 中B 亚基一起被检测后乘2,检测活性明显高于真实值,甚至出现CK-MB>CK。另外当血清中存在巨CK1 或巨CK2时,巨CK 中的M 活性不受抗CK-M 抗体抑制,其巨CK-MB 中M 亚基和B 亚基活性的检测结果一起乘2,检测活性结果就可能明显高于CK-MB真实值甚至高于总CK 活性[6]。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血清CK-MB>CK 的患者CK-MB 的活性多高于正常参考值,而CK 活性多位于正常参考值区间;CK-MB/CK 值多介于1.06~1.44,即CK-MB 活性高于CK 活性6%~44%。通过对CK-MB>CK 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分析发现,在5-20 岁的患者中几乎未出现血清CK-MB>CK,血清CK-MB>CK 患者多集中在0~5 岁患者,此类患者最多集中在儿童病院,所患疾病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包括支气管肺炎、轮状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EB 病毒感染)。婴幼儿及新生儿在母体内依靠胎盘提供营养,其获得CK-BB 的水平要多于CK-MB,因此婴幼儿及新生儿容易出现CK-MB/CK 的比例异常;由于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形成未健全,病毒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侵犯到儿童的脑组织,使患儿血中出现CK-BB,进而影响CK-MB 的检测结果,从而出现CK-MB>CK,如轮状病毒感染除引起小儿腹泻外,还累及心肌、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等[7]。

本研究中血清CK-MB>CK 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尤其是在15~30 岁的年龄段中尤为明显;在15~30 岁年龄段的男性患者中不易出现CKMB>CK,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而此年龄段15 例女性患者(见表2)中6 例为产妇,产妇在妊娠期间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出现代偿性轻度肥大,可能出现心肌炎、心律失常、围生期心脏病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而出现心肌细胞损害[7];另外9 例患者中多发性脑梗死3 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溃疡性结肠炎、胃癌、病毒性心肌炎、横纹肌溶解症和鼠药中毒各1 例。

本文分析血清CK-MB>CK 患者所患疾病同以往文献基本一致,疾病包括恶性肿瘤、急性脑血管病、小儿肺炎、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5]。血清CK-MB>CK 患者中仅次于感染性疾病的为肿瘤,肿瘤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巨CK,部分恶性肿瘤病人免疫系统紊乱,由于癌细胞刺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可作为底物或辅酶与试剂发生反应,其反应的方向速度及曲线与CK-MB 的反应大至相同,导致 CK-MB 的测定值大于CK 的测定值。一些研究表明,CK-BB 和线粒体CK 可能是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在血清中升高通常提示肿瘤扩散转移或对治疗的应答[8],另外组织破坏导致线粒体CK 释放,使得血清中CK-MB 结果增高。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坏死可使血清中的CK-BB 升高,体质较差的人群、妇女及老人等体内存在巨CK1,恶性肿瘤、肝硬变、心脏病等患者血清中可能存在巨CK2。巨CK1 和巨CK2 其活性均不受抗CK-M 单体抗体的抑制,因此容易导致检测结果偏高。肝硬化患者多数肝功能异常,导致体内酶的合成代谢异常增生,使得血清中CK-MB 活性检测结果增高[4]。

由于目前检测血清CK-MB 方法的局限性,出现检测结果CK-MB>CK 的时候先排除样本问题如溶血,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腺苷酸激酶(AK)从而催化ADP 反应生成ATP 而引起NADPH 的吸光度的改变,使CK 和CK-MB 测定结果假性偏高。

由于生物化学检验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CK-MB 活性,假性偏高较CK 更明显,可能出现CK-MB 明显偏高,而CK 正常的情况,如果复查血清样本后仍然是CK-MB>CK,则要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和所患疾病初步判断是否存在CK-MB 结果异常,可以建议临床医生选择CK-MB 质量法或CK同工酶电泳法检测CK-MB 来综合诊断疾病。

猜你喜欢

年龄段活性血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血清GAD、ICA及C-P联合检测对Ⅰ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航天器表面抑菌活性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1,3,4-噻二唑取代的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体外抗真菌活性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