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

2021-12-13文|卢

出版人 2021年12期
关键词:章草书法家民国

文|卢 俊

曹洋 著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4月定价:236.00元

传统意义上民国书法有所谓四大家:谭延闿、胡汉民、吴稚晖、于右任,但是实际上在真正的书法家心目中,民国以来真正的书法高手要数于右任、高二适、谢无量与白蕉,原因在于这四位的书法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当然民国书法家中李叔同、黄宾虹、齐白石、林散之等名家也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略显不足的是其他书家要么创新有余,范式不足,要么宥于传统,新意欠奉。书法艺术审美,虽因人而异,但是从艺术评论范畴来看,应该放之书法长河与社会审美共识的交错之中去评述书法家艺术价值,即使是民国书法已经过去近百年,也当需交付时间验证。但是在创新和传统继承之间找到高度平衡点的书法家,他们始终可以洞穿时间的屏障,为历代学书者推崇。

我的书法启蒙先生曹洋的艺术学术著作《高二适研究》今年出版,此作一出,必是关于高二适研究所有作品之中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没有之一。这个判断并不武断,我将一一为您解析为何此作如此重要。纵观高二适研究历史,《高二适研究》将重新定义高二适在书法界和大众领域的地位。上文我提到包括高二适、谢无量和白蕉在内的民国书法四大高手,实际上是被过去的历史严重低估了的书法大家。但是关于高二适的研究过去却非常鲜见,学界和书法界似乎只有在少数高手圈内不自觉地将高二适奉为民国书法圭臬。大家对高二适的印象也多为与郭沫若关于王羲之《兰亭序》真伪的辩论公案,对其书法的技艺发展脉络的梳理,对高二适为何成为高二适的生平的追溯,对高二适诗书国学学养的分析和整理实际上是高度缺乏的。

这本《高二适研究》的诞生,其实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累,先生曹洋从2004 年开始逐年发表数十篇关于高二适书法研究的学术文章,并且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类论坛,先后出版了《高二适书法的格调》和《天下一高——高二适的书法生活》专业著作,这些著作开启了书坛对高二适先生的深入研究风潮,并且逐步地打开了大众对高二适先生的认知视野,而且之后曹洋先生还曾任高二适研究院院长。随后,曹洋先生调入南京书画院任专职书法家,他一直笔耕不辍,在书法艺术和理论上不断创造新成果,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大展并且屡获殊荣,还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在书法艺术评论界也成为一颗崛起的新星。近期出版的《高二适研究》又一次重新梳理之前的研究成果,并且史无前例地将高二适的一生成长历程,以及诗学、国学、书学等艺术进阶历程进行多线并行的阐述,实为目前市面上对高二适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曹洋先生与高二适先生两位先生都是从教员起步,最终因书法和学养成为一代名家,他们真可谓冥冥之中因缘际会,也让曹洋先生成为高二适先生学养与书艺的一种高度自洽的传承者。在以往的高二适研究著作中,有评传类,有书法技术分析类,有诗学国学学术研究类,但是能将三者融合于一体,并且作者本身又有卓越的书法造诣的,除了曹洋先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让这部《高二适研究》有机会成为重新定义高二适在书法界和大众领域的地位具备了底层的动力。这句话听起来很大,但实非如此。下文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这部作品之所以可以重新定义高二适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高二适必须被重新定义。前文提到的高二适在书法界和大众领域的书法地位是高度被低估的,不仅仅是民国四大书法家没有他,而且很多民国书法家的梳理中前十都没有他,只有在民国20大书法家中才会出现。这是学界和大众领域的一种偏见,书法界对书法家的评判标准很多时候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因素中最大的因素是政治因素,也就是说被政治界和上层认可的书法家才会受到更多的追捧。而高二适仅因生前只是文史馆馆员,一生清贫,所以相比于其他民国名流来说可谓是地位卑微,但是高二适的书法造诣与学养以及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足可以让他穿越时间,成为书法史上彪炳千秋的名家。

近年来才开始受到学界关注的高二适先生和他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在章草书法和学术领域的地位也必须重新定义。高二适先生花费近20 年时间搜索各种《急就章》的注本、考异、考校本及汉简、碑帖等凡与章草有关的典籍,旁求博考,寻找致误之由,利用丰富的篆、隶、草之资料,旁征博引,对《急就章》深入考证。他以严谨治学之风历经十数载春秋撰写《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于1964 年初步定稿,之后五年又校补了七次,实该谓书法史之巨制宏文。内容精妙,考证严谨细致,逻辑清晰,无一不是高二适思想情致的生动记载,反映其在中国书法史和文字学研究领域的治学思想,此书是考订著者复兴章草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可靠性资料。高二适通过深入探究和考证,在积极探索文字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亦求创新。尤其是高二适深得宋克之衣钵,成为继宋克之后章草与今草融合第一高手。高二适强调书法的创新,通过学习古人,取法经典,与各种书体相互学习借鉴,然后融会贯通,取其所长,同时加入自己的个性特征,其艺术魅力才能传承万代。高二适不固步自封、不苟与人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从专攻王羲之走向深研章草,更走向以章草入今草的道路。他主张“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在深入研习前人的基础上独创一格,追求真正意义上的“适吾所适”。而在由章入今、章今融合方面,高二适深受宋克的启发。他以章草为基础,杂以其他诸体,学古而不泥于古,敢于打破古人规矩,成自家一体,这正是高二适创新精神所在。与此同时,章草的考证研究在很长时间内其实是停滞的,高二适的参与,让章草这一重要书体与隶书、草书关系,以及书法字体流变的溯源取得了重要的学术进展,与此同时也变相地传承了书法文化,让古老的书法元素得以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重要的观点,都是我阅读先生曹洋的《高二适研究》所得,可见曹先生深得高二适先生独立思考之精神,对很多书法界争论的问题,大量考证,真正做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因此,这本书能重新定义高二适在书法界和大众领域的地位实为不虚。

其次,高二适在诗歌、国学领域的地位与成就也被重新定义。高二适先生在诗歌、国学领域的成就也长期被忽视。他一生优游于传统国学,于古典诗文的研究与创作尤注心力。其诗高古沉雄,留存有诗五百余首,尤得力于江西诗派,从留存大量的文稿、信札可窥见其诗文造诣之深。在《高二适研究》中,高二适自称:“读龙门文、杜陵诗,临习王右军,胸中都有一种性灵,所云:‘神交造化’,此是也。”先生于古典诗文的研究与创作尤注心力。其师章士钊称其学问“寝馈功深”,于“史实研究”能“无漏洞可塞”。从留存的大量文稿、信札可窥见其诗文造诣之深。“读书多节慨,养气在吟哦”,其晚年自撰联或可作为其诗文气节一生写照。在《高二适研究》中,曹先生通过较大篇幅厘清了高二适先生在诗学和国学方面的成就,彰显出他以传承中国文化传统为天职,在诗歌、国学与书法诸方面均取得承前启后的巨大成就,所以高二适先生理应成为一代文化楷模。

最后,《高二适研究》作为一部研究学术性著作,却具备鲜有的文学叙事能力。我们看过很多书法研究类著作,通常都是如同学术论文之严谨与无趣,甚至连修辞都悭吝使用,所以可读性也比较低,也就意味着这样的著作走向大众和普通人的机会是非常小的。但是纵观《高二适研究》全书,虽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是文学性的写作手法也让这部著作熠熠生辉。先生曹洋在正式成为职业书法家之前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育,遍读诗书,笔墨深沉,文学修养甚高。当然文学的根基是人的学问。或许正因为曹洋与高二适先生是同村人,又都是教员出身,并且对书法的共同情愫,以及身处书斋却心怀天下的文人风骨和知识分子家国情怀,让曹先生对高先生的艺术与人生的体会与共情更深。在曹先生笔下,高二适的民国知识分子风范跃然纸上。这恰恰饱满地佐证了,高二适为何之所以是高二适,让很多人以为的兰亭真伪之辩的所谓的偶然性,在《高二适研究》这部著作中成为一种可感知的必然。我在出版业从业20 多年,本来年幼受曹洋先生启蒙,先生本寄托启蒙我,能让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数十年之后,我书艺荒废,无言以对,只能谨以此文聊表对恩师的致敬之心。■

猜你喜欢

章草书法家民国
近现代章草观念及其创作(上)
书法家周如璧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谈张耀山的简章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