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及其路径研究

2021-12-12张同舟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育人传统文化

张同舟

摘  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深层次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新形势下,高校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人才培养和思政工作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格外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在党史学习教育、校本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最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培养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高校;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8-0113-03

一、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

(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竞争与对抗,更有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软实力,无疑是综合国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在经济建设、政治生活、军事斗争、科技发明中,文化总能够无形之中对其产生影响,是精神力量之源。奋进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在于拥有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阶段,应当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新局面。这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期都要迫切。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风险与挑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无法满足高校的育人需求,改进思政工作方法迫在眉睫。文化育人,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因此,高校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兴盛,引导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要在文化育人中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文化育人元素,实现育人合力。

(三)傳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持续发展繁茂的一支。提及传统文化,哲学方面有思想深邃的先秦诸子的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文学方面有浩如烟海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建筑、音乐、美术、戏曲、饮食、服饰、书法与国画等各个方面,中华民族都谱写了不朽的篇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兴盛、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因此,要继承传统文化这个“根”与“魂”,对于“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要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思考,要毫不动摇地守正创新、发扬光大。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高等学校应当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3]。大学,是“研究高深之学问”的神圣场所,是储存知识、传播知识,并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文化的学术殿堂。无论是“觉醒年代”发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北京大学,抗日烽火中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还是积极培育新时代人才、开展科技文化创新的当代中国大学。一百多年以来,我国的大学一直是中华文化的忠实传承者、积极弘扬者,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走得再远,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绝对不能抛弃传统,忘掉根本。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予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继承传统文化,高等学校责无旁贷。事实上,百年以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便先后创立国学门、国学研究院。新时代,高等学校更应当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定不移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孕育的哲学理念、道德精神、价值观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保持生生不息重要的精神源泉,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倡导着爱国情怀;“民无信不立”“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主张着诚信意识;“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蕴含着生态文明理念;“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志者,事竟成”表现着奋斗精神。儒家恪守的“仁义礼智信”,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佛家教人“行善向上”,至今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所形成的精神谱系,其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源头,许多核心观点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当前阶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针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要求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6]。不可否认,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当代大学生大多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炼,存在着奋斗精神不足,抗挫能力不强,甚至家国情怀淡薄等问题,近年出现的“佛系青年”“躺平”等网络词汇,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现象。为此,高等教育要坚持“六个下功夫”,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伟大的民族精神,汲取精神力量。

西方文明和价值观长期以来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无处不在,“欧风”“美雨”“日潮”“韩流”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成为不少青少年热衷的对象。相比之下,“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深刻,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神、国学经典、民俗艺术的掌握并不理想[7]。因此,高等学校一定要严防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决不能培养“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8-9]。

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10]。高等学校要增设传统文化类课程,推出一系列传统文化领域的精品教材。尤其是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要多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艺术教育类通识教育课学分比重,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理工农医类专业课程也应当挖掘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开展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渗透。譬如,在食品类专业课程中,加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华酒文化、传统酿造工艺的教学;在水产类专业课程中,加强中国古代渔业发展史、中国古代“渔文化”的教学;在医药类专业课程中,加强中医药发展历史以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古代名医及其著作的教学。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开展的各类课外活动,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第二课堂”,是重要的育人渠道[11]。针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

高等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正能量的文化名人来校讲座,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整合资源,组建传统文化相关的国学社、民族器乐协会、汉服社、书法协会、戏曲社等学生社团,形成兴趣小组;可以举办诗词大会、戏曲广播操、书画大赛、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行,让广大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积极传播者;积极与博物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非遗文化传承者对接,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党全国都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当前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点工作,并将常态化、制度化推行。高校可以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譬如,在讲述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时,教师可以引申展开,回顾中国古代史中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内容,以及古代典籍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蕴含的改革求变的创新精神。讲述红军长征史中四渡赤水战役时,教师可以介绍红军和茅台酒的不解之缘,进而延伸至中国的酱酒文化。

(四)在校本教育中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应当从校本教育入手。不少著名学府的校园本身就是重要历史遗址,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如清华大学的校园是清代皇室的“近春院”、湖南大学赓续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校祚和校址。此外,以校训为代表的学校精神,也往往源自传统文化经典,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源自《易经》,江南大学“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源自《论语》和《礼记·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则源自《论语》。

高等学校涵养校园文化,要善于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从校园、校训等角度入手,开展校本教育,并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高等学校的二级学院也应当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在学科文化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陈锡喜,桑建泉. 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3(03):22-30.

[3] 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2011(09):4-6.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

[5] 陈庆庆,李祖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4):123-128.

[6] 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9.

[7] 张严,邵云. “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 北京教育(高教),2021(05):61-64.

[8]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43-352.

[9] 黄冰凤.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进路[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57-61.

[10] 邓磊,黄戈林. 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6):129-131.

[11] 曾德生.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中国高等教育,2020(08):38-40.

(荐稿人:胡博,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专职组织员,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育人传统文化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