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医学生就业现状及职业生涯教育探究

2021-12-12卢珊郭潇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0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医学生职业

卢珊 郭潇木

[摘           要]  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现代化趋势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医学生就业问题日趋明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准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的职业目标,帮助学生合理化就业。阐述了医学专业学生群体就业特点,分析了高校医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并提出完善的策略,进而为高校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出路径建议。

[关    键   词]  高校;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0-0038-02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与分析自我,从而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及社会就业环境[1],对个人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有效地制定方向性方案。由于医学生的专业性质,他们中大部分人在未来作为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特殊职业。高校医学生就业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还关系到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医学生群体就业现状、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职业生涯教育可实施的模式进行初步探析。

一、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群体就业特点分析

(一)就业成本高,医疗单位用人门槛高

医学专业高等学校教育学制长、课程多、功课多。且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成长周期长,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特殊,医疗相关知识需要终生学习。基于专业投入的就业成本大,且受传统高等学校精英教育时代择业观影响,医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大中城市的三甲医院,不愿意去县级、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单位任职,这与社会现状存在一定的偏差[2]。

此外,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发展,大部分医疗单位都提高了用人门槛,尤其是大型医院,更倾向于招聘专业技能更全面、学历层次更高的医学类硕士、博士,这给普通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人文性,医护工作本身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高

医学不仅是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医学的研究以人的健康、生命作为服务对象,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往往非常高。在现代医学模式上,医学生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心理学、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都是医疗实际工作的必备素质[3]。然而,由于目前高校医学生课业负担大,学生接受到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局限,知识结构不合理。

其次,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医学生参与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比较少,而临床实践能力是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最看重的医学生技能。高校医学生毕业后的理论知识结构与临床实践技能往往无法满足市场要求,学生需要在就职后进一步更新学习。

二、高校医学生的職业生涯规划教育亟须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与分析自我,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及社会就业环境,对个人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有效制定方向性方案。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医学生未来合理化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发现高校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个人因素

一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学习内驱力不足。二是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对行业岗位要求、社会职业信息的全面了解,择业观单一、期望值高。三是专业技能薄弱,综合素质一般,不足以匹配市场需求[4]。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他们缺少对自身客观条件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行业岗位要求、社会职业信息的全面了解。此外,医学专业高等学校教育学制长、课程多、功课多。且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成长周期长、工作强度大,医疗相关知识需要终生学习。基于医学专业投入的就业成本大,且受传统高等精英教育时代择业观影响,医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大中城市的三甲医院,不愿意去县级、乡镇医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单位任职,这与社会现状存在一定的偏差[5]。

(二)高校因素

一是高校对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意识薄弱,力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二是对医学生的特点认识不足,缺乏特殊性和针对性,没有形成符合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的良好的实施运作体系[6]。三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教师专业化水平待提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百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比,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偏重就业前的指导,且主要停留在单纯的理论课程和就业技巧指导,内容单一,课程理论知识陈旧、滞后,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实践性。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在一些高校逐渐展开,但对于医学生的生涯教育不能反映其专业性特点。

三、完善高校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探究

(一)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参与职业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综合品质,不仅包括专业性的职业行为和技能,还包含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建构主体性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辅导前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能力,树立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二)构建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凸显医学生特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在引导学生自我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和探索自我,规划职业目标,确定发展方向,进而提升个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课程。课程体系应覆盖学生整个大学发展阶段,并基于发展阶段和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具有特殊性,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类专业特点和医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建立适合其专业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

(三)丰富生涯教育形式,加强实践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仅凭理论课程学习难以实现学生准确的自我评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例如:案例教学法目前已成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主持开设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咨询和辅导方向的精品工作室,如创业指导、团体辅导等。此外,可以设计一些喜闻乐见的实践环节,优化生涯教育模式。如开设名家讲坛、依托各类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新创业大赛,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相应比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完善学校相关部门建设及合作

高校应加强专门教师开展系统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日常指导水平。打造一支具有成熟医疗工作经验、了解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且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完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门部门建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二級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好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制定全面工作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学和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

(五)开放医学科研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提高专业素养

医学院校应开放现有的各类实验室平台资源,鼓励本科生走进实验室,了解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实验环境和概况,参与到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项目中,尤其是通过专业导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学习设计基本实验,练习临床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医学生的早期科学研究思维,进而培养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工程,开展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实训,使学生较早建立职业认同感,初步了解医疗单位、企业的架构和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加大资助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创新创业实践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孵化[7]。

综上所述,高校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妥善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帮助医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合格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变,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申丽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5.

[2]李功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3]刘向萍.CMBE模式下的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5):143-144.

[4]李宇星,董朝辉.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压力的质性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6):55-59.

[5]阳佑天,刘文俊.互联网视野下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40-41.

[6]张劲龙.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7]王平,韩菡,尹昌美,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 32(1):56-60.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医学生职业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我爱的职业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