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在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12唐晓莉邱文波杨鹏蔡艳艳邓文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7期
关键词:关怀志愿人文

唐晓莉 邱文波 杨鹏 蔡艳艳 邓文雯

[摘           要]  目的:探讨志愿服务在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湖南省某职业技术学院82名高职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人)和干预组(42人),对照组常规参加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学习,干预组在常规参加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学习基础上实施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每两周开展1次活动,每次3小时,共10次。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护生在人文关怀能力总得分及健康教育、形成人道及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需要、促进情感交流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高职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关    键   词]  志愿者活动;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7-0234-03

现代护理提出,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属于特殊的职业能力,即护士将人文知识、观念、情感、态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能力[1]。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一直深入推进优质护理,力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体现人文关怀[2]。如何培养具备人文关怀能力的高职护生,成为护理教育者密切关心的问题。志愿服务是指社会公民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3]。青少年通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其组织和协调能力,是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护生的需求,积极探讨志愿服务在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中应用研究的效果,总结以下体会和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省某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一年级82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0人,干预组42人。两组护生在年龄、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政治面貌、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对照组

第一学期正常开展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授课。

2.干预组

第一学期正常开展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教学基础上增加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方案的设计由课题组和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制定,结合养老院老人的实际需求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了分阶段分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方案。

3.活动安排

志愿服务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每次3小时,共10次。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兴趣分为10个小组,由每组负责组织一次主题活动。提前1周由责任小组与专业老师一起组织推行活动,采取集中培训、分配任务、熟悉流程、操作演练的形式分步进行,专业操作和技能活动提前进行专项培训,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开展活动。活动的第一阶段,包括“天使送温暖”“倾听心声”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节目表演、互动游戏、陪伴聊天、生活照顾等。第二阶段包括“护理小课堂”“心理疏导”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测量血压、防跌倒讲座、健康宣教等传递专业知识。第三阶段包括“手工小课堂”“一起动起来”等活动组织学生与老人一起完成剪纸活动、手工作品制作、学习手指操等。

4.资料收集

每次活动结束后小组填写一份志愿服务报告感想,教师反复阅读,提炼出主要观点和意见,汇集后形成主题概念,对活动报告的感想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

(三)效果评价

1.评价工具

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是由黄弋冰[4]于2007年编制而成,量表属于自评量表,共45个条目,包含8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制,其中10个条目需反向计分。量表得分范围是 0~180 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 0.904,各维度为0.639~0.842,信度系数为 0.824,效度为 0.96,表明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

2.评价方法

由课题负责人负责问卷发放、填写及回收。在第一学期开课前和结束后,对照组和干预组学生各进行一次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的填写,发放82份,回收82份,回收有效率为100%。

(四)统计学方法

双人完成数据录入工作,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两组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干预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着更好的效果。见表1。

经配对样本t检验,干预后干预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测试总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效果。见表1。

三、讨论

(一)志愿服务唤醒护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价值观的塑造

青少年时代是锻造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价值观能引导人们如何定义具体价值、如何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5]。高职护理专业力求培养具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先天赋予的,需要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激发。护生在参加养老院志愿服务中,深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通过温情陪伴、交流互动、生活护理、康复训练、健康教育等活动,传递人间温暖与爱,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实际行动中,他们的真诚与善良正好与“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一致,唤醒了护生作为青年人的爱国之情与责任担当意识,又推动护生塑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志愿服务提升护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养老服务需求压力逐步增加。国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在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护生在参加养老院志愿服务中,能够主动参与健康相关的活动,运用专业知识真实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以志愿者的角度充分地关爱老年人,使老年人对其产生较为优质的信任感,因此能够使护生对护理专业形成认同感[6],让护生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动力,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有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志愿服务升华护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在关怀氛围浓厚的养老机构进行角色体验,能帮助学生将感知的关怀内化为关怀的潜能,提升关怀意识[7]。护生辛苦的付出后,老人的笑容、谢意、认可交织成和谐的场景,人性美和充满人情味的情节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护生产生了情感共鸣。筹划志愿服务活动时,分小组分主题推行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分工合作中提高了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实施志愿服务中,护生感同身受地理解老人、护理老人,激发了护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建立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信念;志愿服务结束后,护生通过书写志愿服务报告、梳理反思问题,反思升华人文关怀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护生懂得尊重、善于倾听、乐于表达、互助协作的人文关怀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护生参与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护生在实践中唤醒了家国情怀,塑造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专业认同感,强化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能力,培养了人文关怀能力。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拓展,让志愿服务成为更加有效的护生实践手段,成为课堂外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有效补充途径。

参考文献:

[1]范卢明,梁桂仙,官庆妮,等.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16):1929-1932.

[2]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1-5.

[3]陈迎红,许冬武.服务学习融入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J].教育评论,2019(3):15-18,104.

[4]黄弋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7.

[5]周晓虹.从青年入手重塑中国人的价值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精神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8(3):35-40.

[6]罗熙,胡小琴,罗玉霞,等.社区志愿服务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影响[J].才智,2021(14):155-157.

[7]赵娇娇,周蓉,华梦烯,等.基于志愿服务项目的养老服务體验对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63-6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关怀志愿人文
The Price of Beauty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