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1-12-12赵晓青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7期
关键词:成型专业课程思政

赵晓青

[摘           要]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有机统一,同向同行。以高职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分析此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深度挖掘教学实施各个环节中的课程思政素材,从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和具体措施,为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材料成型与控制;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7-002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提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1]。这就指导我们,高校要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哪门课都不能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讲到,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2]。因此,实施课程思政是高职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其关键点在教师、在课程、在课堂。

一、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课程特点

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属机械制造大类,所学内容涉及机械工程材料、热处理技术、材料成型原理、轧钢、铸造、冲压、锻造、挤压、焊接等多种成型方式,工作领域涉及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冶金轧钢等行业。多数课程理论性较强,新概念较多,同时又与生产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能将典型、有趣、引人入胜的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专业自信,而且能够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和树立三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结合材料成型与控制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其实现路径如下。

(一)转变观念,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的实现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人人都是思政教育的建设者和践行者,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本领,让“课程思政”像盐溶于水一样,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教师要主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强国”“三晋先锋”等App,人民日报、新华网、共产党员网等网站,权威微信公众号,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等途径提高自身思政素养。

2.通过观看《超级工程》《大国崛起》《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辉煌中国》《为了和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纪实片,增强理想信念,增加思政素材的积累。

3.请思政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协同挖掘专业课程包含的思政要素,尽量突出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特色。

4.教研室集体备课[3],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分享课程思政的融入案例。

5.通过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推动和促进“课程思政”的落地。

(二) 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法治精神等的育人元素,坚持有机融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重点加强“四个自信”教育。

例如,讲《机械工程材料》中钢的热处理时,通过讲述我国古代精湛的热处理技术,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讲《材料成型工艺》铸造、锻造时,通过讲述中国铸造、锻造技术发展史,列举我国具有典型代表的铸锻件,如司母戊鼎、编钟、用于锻造国产大飞机C919的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激发学生的家國情怀,爱上中国造。讲冲压成型时,从冲压成型助力中国打造靓丽的高铁名片到“中国速度”跨越五大洲连通世界,建功“一带一路”,培养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视野和大国担当。

2.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例如,对金属力学性能而言,“强度硬度越好,塑性韧性越差”,但是晶粒细化可同时提高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这里可以引入“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法规律。又如在“材料成型设备”中讲材料成型设备、工艺发展、机械加工案例时,将“发展观”“整体观”融入课堂,穿插《大国重器》中相关案例,分析制造加工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站在哲学的高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伟大中国梦中,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主人翁意识。

3.行业典型人物、大国工匠的励志成长史

挖掘材料成型技术相关人物的励志故事,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曾为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等焊接过“心脏”的大国工匠高凤林。全国劳动模范、技能大师、鞍钢股份炼钢总厂林学斌,他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不舍昼夜攻坚克难,及时为珠港澳大桥提供优质桥梁钢。我校优秀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太钢十大杰出青年、太钢特级劳模牛国栋,身边人、身边事,更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踏实勤奋、持之以恒,干一行、爱一行、行一行的人生态度。这些典型人物的励志故事可以贯穿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各专业课,树立榜样,激励同学。

4.实验实训课中渗透职业素养、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实训课堂是实施劳动教育最直接的路径,是在校期间最贴合工作岗位、体现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课程,在实训室里建立8S精细化管理模式,教学中增加劳动教育考核内容,按照8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准则给予分值,培育良好的劳动素养。另外,在实训中还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在金相试样制备实训中,要反复练习,认真专注,把每一个细节处理到极致,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六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视察山西期间,对我省推动转型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创新生态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六新”要求[4]。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其他新材料(稀土磁性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超塑性材料、超导材料)、新技術(控制轧制技术、3D打印技术)、新产品(手撕钢、笔尖钢、汽车用高强钢)及新工艺(打造“超级钢”)等,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干事创业热情。

(三) 多种教学方式助力“课程思政”实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基于“职教云”“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整合视频、图片、媒体报道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课程思政”。此外,还可以通过除正常上课外的第二课堂进行思政教育,如主题党日活动、团课,或者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传播正能量。

(四)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教师将期末成绩结合平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显然这种方式不够科学全面。在新形势教学改革中,应从课前、课中、课后多环节,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多维度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内容除了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达成情况,还应将德育素质目标加入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5],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结语

专业课与思政内容相结合,增加了专业课趣味,拓宽了学生视野,关键是起到了育人作用。教师也在课程思政中提高了教学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挖掘、完善、更新的过程,此次针对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可为同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3]杨佩东,段小勇,王杰昌.高职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南方农机,2020,51(7):162-163.

[4]李晋平.聚焦“六新”培育壮大新动能 努力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J].前进,2020(7):7-10.

[5]李鹏.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5):109-110.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成型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大型缠绕成型玻璃钢容器的优化设计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