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本融通,协同育人,培养现代渔业紧缺创新型人才探索与实践

2021-12-12王权王建国齐富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7期
关键词:海洋大学渔业水产

王权 王建国 齐富刚

[关    键   词]  创新型人才;水产养殖技术;案例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7-0048-02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江苏海洋大学从2016年开始合作开办首届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班级25人,全部转段到江苏海洋大学,已经完成了一个五年人才培养周期,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批能够适应现代渔业发展要求、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水产养殖技术专业2016(3+2)班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活力团支部、江苏省活力团支部、江苏省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在江苏海洋大学学习两年后有17人分别考上华中农业大学、苏州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为渔业类专业职教体系建设做出了探索性贡献。

一、实施背景

随着我国现代渔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江苏海洋大学响应职教政策要求,立足江苏渔业新发展阶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渔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渔业企业技术技能创新型、复合型等人才缺口极大的问题。构建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打通从生产、服务一线的渔业技术技能人才到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立交桥”,培养了适应现代渔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主要革新举措

(一)建立项目联合管理机制

江苏海洋大学和江蘇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管理、实施和协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监控。在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建立适合协同培养的管理方式,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按照“共同管理、分工实施”的原则加强过程管理,形成柔性衔接的管理机制。创新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开放合作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共享平台,有利于在线辅导和教学质量监控,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

(二)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现代渔业行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提升为主线,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理论提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会操作、会创新、会管理、会发展”的“四会”型水产技术人才,在这个目标下,对高职学段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和分层,3年高职学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2年本科阶段着眼于学生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的提升,要求学生比高职人才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高职与本科连续5年的教育过程中,将课程分为三个主要体系:与职业需求对应的高职课程、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深入培养的本科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将高职和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有效衔接,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了学习内容阶梯性的上升,针对市场需求,培养了技能和理论并进的研究创新型人才。

(三)建立校企混合共享师资团队

为保证“3+2”本科与高职联合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双方学校采取遴选高水平教师担任“3+2”班的授课教师队伍,依托江苏现代渔业资源优势,建立跨校的 “专兼结合、双师融合”高水平教学团队,创建共享的“好润”“大北农”等双师工作站,组建了共享的7个专兼结合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促进专兼教师的融合,提升专业教师的科技研发与服务能力。五年来,教学团队成员获省级教学大赛二等奖2项;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学会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指导学生技能大赛和双创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0多项。

(四)建立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

水产养殖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使专业与企业相对接、理论与实践相对接,我校与江苏海洋大学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立4个校内实训基地和4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学院和共享实践平台企业联合申报了省级《澳洲淡水小龙虾繁育与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等科研项目5个,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全班25人分别参与5个科研项目实施,实训基地与水产企业一起承接项目,成立项目工作室,实行校企合作,由学校教师、企业资深员工、学生组成研发实践小组,边实践边学习,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着力培养水产行业未来高端人才。

三、特色与成效

(一)形成了“前店后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根据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人才规格要求,以校内大学生创业示范店(启航水族馆)、合作企业直营店为“前店”,以学院江苏省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实训基地及校外企业生产基地等为“后场”,构建了“前店后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以项目为依托、专业社团为主体、文化为引导、孵化基地为平台、项目课程为核心、课题管理为抓手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运行机制,学生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以来亓鲁等5人在“好润杯”青鳉鱼苗孵化大赛中获二等奖,孙美超等4人在“桑普杯”金鱼孵化大赛中获一等奖,王明、祁雪2人分别获水产技能大赛河蟹保定和撒网第一名。孙美超等设计的“智能水景”创业创意获得全国“互联网+”创业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黄鑫、黄梁军等3人设计的“奥兰生态”项目获得三等奖;祁雪、陆阳等5人设计的“三金华泰”项目参加江苏省涉农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银奖,黄梁军、宋欣芮等7人参与泰州市创业富民大赛获得二等奖3次,班集体成员累计获得校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奖励8次,累计获奖35人次。黄梁军被确定为学校“凤凰学子”培养对象,并顺利完成培养。

(二)形成科研融入课程育人新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高职与本科3+2人才培养要求,学校高度重视科研育人的作用,专业教师结合科研课题、水产行业企业研究热点,深入浅出介绍重要的科研进展,引导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将现代水产行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教师将科研课题分解为毕业设计题目由学生完成,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情况及具体顶岗实习进行选题,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研究项目、企业技术项目与顶岗实习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2班25人100%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协助老师开展藻类保种、澳洲龙虾、宽体金线蛭养殖、鳑鲏选育及龟类养殖等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5项,参与院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参与设计专利19项,已授权15项,发表专业文章8篇。

(三)形成一套班级科学管理模式,提升三全育人成效

针对现代渔业行业发展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围绕新时期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水产人才需要,着力创新培养水产未来先锋,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积极探索3+2班级的管理新模式,一是同时选强配好两个学校的班主任,建立了两个学校的班主任分段负责、融合共管的机制。二是实施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就是班主任、校内外导师、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学生的一主两翼机制,建立班级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制度,校内外导师着力破解学生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竞争力问题,党员领导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培养一批爱渔业渔村渔民的新型渔业科技人才队伍。三是通过特色活动,培养新型渔业人才。(1)高职与本科3+2班全班积极参加水产学院与江苏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江苏省大学生万人计划冬令营“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项目,紧扣当前水产行业发展形勢,抓住水产养殖业痛点,带领学生接触水产饲料生产流程、水产前沿技术等,深度了解行业发展。(2)参加中国现代渔业职教集团主办的“我是新渔人”夏令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渔企、走进渔村、体验渔市、挑战技能等项目,深入体验水产行业实际情况。(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专业实践项目,真实的专业各类竞赛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践,体验水产、爱上水产,其中,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四级英语通过率为100%,江苏省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为100%。班集体中60%成员参与学校、学院学生会组织。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海洋大学渔业水产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农业农村部等两部门:全面开启渔业互助保险系统体制改革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on Purchase Decision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Multilingual Mix in Women Fashion Industry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a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医药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中国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基于1999—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