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引导的三维审视

2021-12-11李军刚林秀艳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民舆论

李军刚,林秀艳,郑 博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1]舆论引导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发展、事关网络安全、事关亿万群众的民生福祉,这深刻证明了舆论引领在意识形态建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进行发力,打造系统完备的舆论引领新体系。

一、目标之维: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因势而新:增强时效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40亿,相当于全球网民数量的五分之一。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网民数量的与日俱增,以秒为单位的传播成为常态,给社会舆论把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舆论始终以公众性、社会性的事件为中介,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件的发展产生变化。突发舆论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发酵,波及到全国,又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逝,把握舆论引导的合适时间点尤为重要。同时,整个世界又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舆论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给我国的舆论引导带来了莫大的挑战。我们要完善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机制,不断研发新的科学技术来顺应当今时代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在关键时候“不失声”,同时也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度,即力度和分寸,不可什么都不管,也不能全都管。在舆论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准确预测舆论走向,让舆论宣传主力军快速加入互联网主战场。及时准确地引导能抢占舆论制高点,要稳定民心、团结民力、集中民智,消除恐慌。

2.因时而进:激发正能量

网络空间是亿万人民共同生存的家园。网络空间建设的好,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高;网络生活乌烟瘴气,不符合公众的现实利益。现在的信息大多数单向的、灌输式的传播,真正被群众感受到的少之又少,演变成空气中的“飞沫”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社交媒体上自由发声导致信息量的日益过载,许多导致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得不到有效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关掉朋友圈、卸载微博,希望以此将网络噪音拒之门外。这种情况下,网民迫切需要公信力的回归、权威媒体的发声,维护网络制度合理合法。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碎片化要求舆论引导要因时而进,探索符合群众要求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随着网络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舆论引导更应该占据主动,壮大网上正能量。网民来自于老百姓,民意也来自于老百姓,互联网应该成为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网络舆论引导者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各类宣传战线上挺身而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及时地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态度,坚持正面积极宣传。同时,面对网络生活中偏激、错误、非理性的观点和言论,要积极发声,勇于与错误言论做坚决的斗争。壮大网络主流舆论,激发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3.因事而化:奏响主旋律

在舆论引领的过程中,受众群体因其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需求,要充分考虑个体需要,对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加以设计和运用,做到因事而化,以适应差异化的个体需求。目前,舆论引导要靠宣传部门“说出来”,在“说出来”之前,得保证业务部门“做出来”,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成效高低、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成为舆论引导成败的重要一环,所谓真正的舆论引领应该落到党和政府扎实的日常工作中去,提高自身权威和百姓认可度。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固化在传统思维模式中,未能从互联网思维出发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导致一些诋毁党和国家形象、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毁谤革命先烈等不当网络言论偶有出现,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为解决好“向什么方向引”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引导人、塑造人;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展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明确站位, 对造谣生事等错误言论敢于回击, 对众说纷纭的热点事件敢于亮剑。”[2]

二、内容之维:找准突破的重点

1.胸怀大局:抓实政治建设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3]习近平也曾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舆论场中各言各声,各方利益主体针锋相对,相互博弈,相互厮杀,互不让步。所以在进行舆论引领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保持政治站位,坚持与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首先,舆论引导者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贯穿“党媒姓党”的原则和立场,将牢牢把好政治观作为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形成全党抓宣传的大格局,在重大事件中坚持进行大力度宣传、大文化立体宣传的格局,牢牢掌握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其次,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原则和党性修养,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的网络舆论引导团队,在面对突发网络信息安全事件时,能在最快的时间瞄准定位,做出强有力的回应,放大主流声音,将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紧握在手。网络舆论引导者还应该掌握分级对应、分类指导的原则,创新舆论引导新方式,做好官方发声,解开民众心结。

2.围绕中心:强化思想建设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拥有更大的自由发表自己的声音,可能这些声音掺杂着极端化、偏激化、非理性的情绪,对净化网络空间带来了难度。有的媒体打着客观报道的旗号博得大众眼球,“标题党”文章层出不穷,甚至为了个人利益,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抛党性与人民于脑后。在网络舆论环境仍然面临问题的今天,只有将爱国爱党上升为行为自觉,才能从根本上制约不法行为。对此,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应该更加舆论传播主体的思想建设,使其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遵循网络信息合法化发布原则,用行政手段与专业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整治造谣媒体,提升专业人士的专业报道水平。其次,网民作为网络生活中的主体,是舆论引导的重要一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民群众有更加便捷的渠道接触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意识形态渗透,这种渗透具有隐蔽性的特征,所以要提高网民辨别各类信息的能力,强化政治站位,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保持中华民族的鲜明本色。最后,还要号召网民在网络生活中遵循公序良俗,不侵犯国家、集体及他人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学习型政党,理应与时俱进,强化思想建设,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实理论知识,增强应对各种应急信息的处置能力。

3.顺势而为:夯实阵地建设

习近平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4]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就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亿万网民的力量汇集起来,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互联网是当今社会上最为日常化的信息集散地,既可能成为正能量的“扩音器”,也可能成为负舆论的“发酵池”。舆论引导者应该夯实阵地建设,以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务院新闻办等为网络舆论引导的主管部门,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引导机制。舆论主管部门除了要依靠传统的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引导方式,还要依靠占领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在形式上处于有利地位,扩展官方声音的传播渠道。同时建立免费的理论学习网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宣传红色文化、宣传优秀人物的代表事迹,让社会主义主旋律更加深入人心。

三、方法之维:构建务实高效的运作体系

1.网上网下一体:组织领导到位

在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习近平指出,在国内建设好网络空间,加强意识形态引领要构建好网上网下同心圆,在国际上要构建好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5]网上网下一体,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全体中华儿女自觉参与到网络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去。舆论引导过程中主体是人民群众,受益群体也是人民群众,要集中民智,汇集民意,民众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共通性能凝结成一种强大的力量。老百姓上了网,百姓的心声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舆论引导的落脚点就应该在哪。坚持正确的舆论引领方法,要求党和国家组织领导到位,利用好网络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品,将公众想要的与公众需要的更好地结合起来,扭转网络舆论娱乐化的倾向,使之趋于理性化。同时相关组织领导部门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提升报道的专业化水平,从以消息报道为主向深度剖析现象本质方向转变,进而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

2.主体客体结合:责任压实到位

网络舆论引导要尊重事实,从客观条件出发,认清局势,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质态,坚持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和客体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传递党的声音,弘扬社会正气。将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客体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增进网络空间建设最大公约数,明确主体和客体应该承担的责任,是营造明朗网络空间的必由之路。舆论引导的主体是主流媒体,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介,理论上拥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随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处于中心地位的主流媒体作用日益边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全媒融合变革成为主流媒体转变的一个新方向。主流媒体应该充分挖掘优势,提升权威,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打不赢“速度战”可以转向“质量战”,力求真实可信,不随波逐流。网络舆论引导的客体是广大网民,涓涓细流,也必将汇成汪洋大海,网民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发挥的自我引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广大网民要自觉相应国家号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能止谣”,自觉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网络舆论引导者要有设立“人物典型”或者“事件典型”的工作思路,将个别化的先进做法上升到整体层面,赋予其现实意义。

3.上情下达兼顾:督察考评到位

要更好地确保舆论引导工作取得成效,需要掌握一整套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让民众看得到党的行动,传播好党的声音,使党和群众之间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彼此沟通、互相包容、加深理解。这就要求党做到重大事件及时公开发布,进一步完善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公开发布机制与协调联动机制,在重大突发事件、涉及公众利益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及时、主动、准确、完整地公开发布权威信息,成为老百姓地强心针和定心丸。同时要考察民意民情,在涉及到民生的重大事件中,要帮民众出主意、为民众发声,替民众做主,能把民众所想传达给相关领导部门,替民众分忧,获民众支持。在上情下达地过程中,需要依靠监督考察等保障手段,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新闻发布流程系统化,保障官民互动常态化,重大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化,不断提升党和政府地权威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网民舆论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