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崇明区农业产业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浅析

2021-12-09谢学军王书可石惠娴张亚雷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谢学军 王书可 石惠娴 张亚雷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江浙沪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密集,工农业发达,但产业废弃物未能有效利用,造成土壤、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基于上海市崇明区农业园区调研实际,聚焦村镇产业园区典型废弃物利用率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产业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影响因素;上海市崇明区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088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速度、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急迫性更加凸显。伴随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逐渐增加,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风险。在可持续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发展环境、更好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生态循环、农业循环、社会循环的“三循环理论”是有效破解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环境的有效思路:1)按照生态循环的总体发展思路,从种植养殖产业入手,重复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2)按照循环经济的原理,逐步构建生产高效—生活优美—生态良好—生命健康的“四维一体”农业生产模式;3)在上述2个循环协调推进的基础上,完成“脱贫攻坚”后无缝对接“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小康社会稳固发展[1]。在农业循环生产过程中,农业产业科技园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载体和示范样板。崇明区农业产业园区作为上海市最大的农业园区,其发展成果对大型城市中城乡协调发展、有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园区概况

上海市崇明区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崇明岛东北部,东西长15 km,南北宽2.2 km,总面积为33 km2,定位为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目标是高效生态农业。目前,园区内3大主导产业分别为以低碳农业示范区为标杆的种植业、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的生态观光旅游业和以优质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深加工产业。其中,稻谷和蔬菜作为大宗农作物,其种植面积在园区内分列第一和第二,稻谷作为高效丰产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在园区达到

2 940 hm2。鱼类养殖产业是崇明区的特色产业,各类鱼产品年产量5万吨。2020年,崇明区绿色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不断取得新成效:构建了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监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高标准农业生产农田

800 hm2,占崇明区耕地面积的2%;农田基本设施不断完善,优质高产高效的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面积达22.89万公顷[2]。崇明区作为上海市最大的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为更好构建友好型农业生产模式,建立了上海市第1个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体系;还建设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站点30个,包括3座镇级废弃物循环利用站点和27座行政村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示范点,依托各镇推广技术体系,在周边农业循环利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该体系通过5G物联网建设智能绿色无污染堆肥技术体系、蔬菜废弃物生物绿色发酵技术,使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并低价销售,促使农户使用绿色有机肥,进一步减少了崇明区面源污染来源,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循环发展[3]。到目前为止,在崇明区农业产业园区已经建立了气电热肥循环使用系统、鸭稻/蛙稻共生系统、林草/林药套种间作模式、湿地生态农业一体化循环发展等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示范效果显著。

2 存在的问题

上海市崇明区农业园区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农业废弃物总量控制、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農业废弃物年产量大

随着农业生产及加工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2个鲜明转变,即大量化肥替代农家肥与人工饲料替代原始农业废弃物饲料,这种转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废弃物的大量堆积[1]。

以种植业为例,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秸秆和地膜待处理。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调查数据,我国2017年秸秆产生量为8.05亿吨,秸秆利用量

5.85亿吨,利用率为72%;地膜使用量141.93万吨,多年累积残留量118.48万吨[4]。2007年,我国秸秆的年产生量约为7亿吨,位列世界首位,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不到40%,60%以上的副产物被随意堆放、丢弃或用作肥料还田、生活燃料[5]。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07年我国地膜年使用量61.42万吨,地膜残留量12.10万吨[4]。两次调查相距10年,尽管10年间我国秸秆利用率、地膜回收率都有显著提高,但从总量上看,仍有数量巨大的秸秆和地膜待回收利用。2018—2021年,上海市崇明区秸秆还田9.3万公顷次,在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基础上,运用高效能、低毒性的绿色农药和虫害天敌防控技术,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幅降低,由每公顷410 kg下降至350 kg农药施用强度由每公顷11 kg下降至9 kg,土壤环境质量达到1—2级标准的耕地面积超过99%,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提高了7%[6]。

2.2 农业废弃物处理粗放且利用率低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总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不高、农户经营理念滞后等因素影响,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较低。以畜牧养殖业为例,目前我国每年畜禽粪污产生量约

38亿吨,但综合利用率不足60%[5]。在畜禽养殖水污染物排放量中,氨氮11.09万吨,总氮59.63万吨,总磷11.97万吨,化学需氧量1 000.53万吨[4]。而全国水污染排放中化学需氧量为2 143.98万吨,其中工业水污染排放90.96万吨、农业水污染排放1 067.13万吨、生活污水排放983.44万吨。畜牧养殖业的水污染排放已经接近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总和,接近全国总排放的50%。如果这些污染物得不到有效处理,不仅仅是对农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人类身体健康的间接侵害。

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上海市崇明区农业园区对废弃物利用由单一利用向协调共生方向发展,但其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与《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方案》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度框架体系,高效特色农业占比达到85%以上;地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70%;打造3~5个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设施菜田绿叶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率达到60%。

2.3 农户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意愿低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对整个社会而言具有较高综合效益,但对农户而言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将更高,且投入产出周期长、收益慢,绝大部分农民基于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对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行为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农户往往是在政策因素制约下被动完成农业废弃物利用,一旦出现监管漏洞,部分农户仍然愿意选择低成本、非资源化、传统的利用方式处理秸秆资源[7]。因此,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自主创新、改进农业废弃物利用方式的意愿较低,绝大部分循环利用技术创意都来源于实验室,在创新环节农户智慧贡献不明显。

3 影响因素

3.1 自然区位因素

3.1.1 自然资源因素

崇明区由崇明岛、横沙岛、长兴岛组成,辖区总面积1 413 km2,主体位于崇明岛。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由河口泥沙常年冲击而成,是继台湾岛和海南岛之后国内第3大岛屿。崇明区四季分明有秩,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6.5 ℃,年平均降水量1 128.9 mm。

3.1.2 农业资源因素

崇明区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占上海市耕地总面积的33.4%,但地块被河流等水域分割为大小不均的区域,农业生产分散且道路不宽,大型农业机具难以进入,所以不利于大型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发展进程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集约程度。

3.1.3 地理区位因素

崇明岛战略位置重要:1)处于长江经济带主要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靠近核心地带;是“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地点,对东部沿海尤其是上海市口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有航运线路7条、客运码头6个,岛内有沪陕高速。主要发达乡镇集中于岛屿南侧,濒临长江入海口;北部为主要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由于仅有一条高速陆运通道,所以崇明岛发展具有边缘化特征,岛内主干道不足,交通力量不足,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且上海市劳动力成本较高,增加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本[8]。

3.2 社會经济因素

3.2.1 政策法规因素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政府对于循环农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政策的制定、法律体系的构建、补贴机制的健全等方面。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逐步推广,我国陆续颁布了一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通过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效遏制了乱砍滥伐、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使我国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循环农业”理念在政府文件中的使用可追溯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循环农业”的内容。有关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的提法,目前尚未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国家环保局出台了畜禽养殖行业污染物排放的相关要求和标准,促进农村沼气产业发展,但由于对农户的激励和奖励措施力度不足,这一规定的执行尚不到位[2]。

3.2.2 技术体系因素

在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技术方面,虽然国家明令禁止秸秆焚烧、畜禽粪便等污染物直排,但由于农户法律意识薄弱,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地方仍采取秸秆焚烧、蔬菜垃圾燃烧掩埋、畜禽粪便沿街堆积等原始方法处理;高校院所开发的农业废弃物加工利用技术也由于存在固有缺陷和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而无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如农业有机物饲料化技术、大型高效农机设备、厌氧菌种筛选等技术大都存在较多短板和问题,致使废弃物绿色无害化处理及利用效率不高[1]。同时,由于年轻劳动力向往城市生活,大量年轻人移居城市造成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高龄劳动力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过程长、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很多实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得不到有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率和商品率低[2]。

3.2.3 产业体系因素

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强调因地制宜、循环发展,以循环、再生、协调、整体为发展原则,发展模式多样化。以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稻蛙共生、林下套种等为代表,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和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循环产业链条,并与第三产业紧密结合,促进了农家乐旅游等体验式农业的发展。即便如此,整体来看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程度仍不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循环发展模式有待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废弃物循环利用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技术装备仅限于实验室或中试生产,缺少对整个农业产业链条的考虑,设计和开发理念没有上升到循环和可持续的高度。

3.3 劳动力因素

3.3.1 人员供给不足

崇明区农业劳动力匮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本地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就业人员不足1/5,导致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崇明区55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近50%。由于区域人才服务的能力及吸引外来人才就业的政策不足,引进与培养人才的路径都受到制约,不利于当地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例,上海市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为5.4万人,平均年龄为57.7岁,而崇明区的劳动力平均年龄高达60.9岁[1]。

3.3.2 人力成本较高

崇明区位于上海市东南边缘,相关土地政策、人工成本都执行上海市本地政策,造成土地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高,间接造成农业收益低。加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增长缓慢,农业收益进一步压缩。2018年,上海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业增加值为2.56万元,比2017年的2.73万元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同期3.2万元的水平,更明显低于苏州9.86万元和杭州5.13万元的水平。成本高、收益低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崇明区地产农产品比较优势不足,竞争力弱,进而造成农业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2]。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4个方面,由于经营性收入低,打工能力弱造成工资性收入低,政府补贴力度不高造成转移性收入不高,其他经营性收入也不多,使农民收入不高。此外,休闲农业、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其财产性收入也受到限制,这使崇明区农民只能依靠微薄的初级农产品交易获得收入。

3.3.3 就业能力不强

根据《2020年度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崇明区初中文化水平及以下的现有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88%,现有农业生产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且年龄偏大,致使新技术、新装备、新配方等农业科技新成果运用较难。此外,在农业生产中,自耕农较多,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少,致使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失调,不利于绿色农业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崇明区仅有水稻这一传统生产领域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高一些,水果、蔬菜等传统种植产业基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只有部分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略高[8]。调查结果显示,在崇明区农业人口中,包括各类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家乐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人员为1 311人,占农业人口的5%;自耕农为14 793人,约占农业人口的56%。可以看出,崇明区农业生产仍以分散型、传统小农业为主,留守的农户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小农户生产,对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需求不足[9]。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培养新型农业面临着难度大、余地小、就业能力不强的问题。

4 路径选择

4.1 完善政策体系

为更好促进崇明区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可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在政府层面明确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化利用的发展定位与农业发展方向,在已有国家、省市支持政策基础上,深入调研,制定适合崇明区的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如通过政策性补贴鼓励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和手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1]。2)进一步加强资金补贴的力度,调动农户及农业生产企业利用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调研,设立企业感兴趣的、操作性强的补贴类别及标准并简化申领程序。3)针对农业弱质性特点,对融资能力不强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帮助,鼓励其采取先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生产资源化利用。

4.2 构建产业体系

伴随农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影响下,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发展、农户生产等活动都将受到巨大影响。而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不断增加,传统一家一户的手工农业生产将逐步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绿色、高效、集约、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农业产业也将与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六次产业”的发展地位将越来越凸显。

结合市民绿色生态农产品需求和农业观光沉浸式旅游行业的发展,农业已不仅仅是生产行业,更普遍的是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与改进,减少污染环境的废弃物产生并提高其利用价值,形成生产与加工紧密结合的新业态。因此,未来的都市型农业将是以第一产业为辅,以观光体验为主,紧密结合加工、生产、销售、包装、策划、文娱等行业,成为一个全产业链的行业[8]。

4.3 发展技术体系

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得益于农业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工作,通过与相关高校合作,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创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发机制,引入先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手段和设备。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崇明区农业园区一些企业开始引入生物质发电设备,这些设备能有效提升农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水平。同时,政府通过设立新技术使用专项补贴资金,引导企业购买使用相关技术与设备,不断激发相应资源化利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10]。

4.4 培养新型农民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新型农民是未来农业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培养懂技术、爱农业、会管理的新农民尤为重要。1)在崇明区设立吸引农业技术人才的鼓励政策,使农业生产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引导外来人口和人才留在崇明区,并致力于培养本地农业人才。2)与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力度,通过科技特派员、村大学生等形式,将科学技术引入田间。3)倡导绿色生产、循环利用理念,引导农民减少废弃物排放,增加其资源化利用,真正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刘振东,李贵春,杨晓梅,等.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68-13070.

[2] 李鹏.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绩效评价及产业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3] 薛艳杰.上海都市农业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20(12):13-17.

[4] 佚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J].环境保护,2020,48(18):8-10.

[5] 曹稳根,高贵珍,方雪梅,等.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宿州学院学报,2007(6):110-112.

[6] 绿色生态长江行:上海崇明的生态农业“致富经”[EB/OL].(2016-04-18)[2021-07-15].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604/16/t20160416_10535233.shtml.

[7] 徐繼国.黑龙江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8.

[8] 信军,谷莉莎.推进现代都市绿色农业发展的举措与成效:以上海市崇明区为例[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0(5):29-32.

[9] 张庆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上海崇明区为例[J].农业展望,2017,13(6):65-68.

(责任编辑:刘宁宁)

收稿日期:2021-08-0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中“东南产村产镇减排增效技术综合示范”重点专项“产业园区废弃物梯次利用模式构建研究”子课题(2020YFD1100402-5)。

作者简介:谢学军(1981—),男,河北涿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政策、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机制。

为通信作者,E-mail:huixian_shi@tongji.edu.cn。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