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X3和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1-12-08曹学全陈丽丽范广民蔡小波阮正英卢洪胜杨朝晖

浙江实用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期组包膜淋巴结

曹学全,陈丽丽,范广民,蔡小波,阮正英,卢洪胜,杨朝晖

(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浙江 台州 318000)

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甲状腺癌的80%-85%[1]。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 3(Pre-B-cell leukemia homeobox 3,PBX3)属于PBX家族成员。研究表明,PBX3在喉鳞癌[2]、宫颈癌等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等有关,肿瘤恶性程度越高,PBX3的表达越高[3]。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PBX3是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网络的一个重要调节蛋白,有望成为新的预后预测因子[4]。在许多肿瘤的进展中,肿瘤转移往往与EMT发生及上游基因的调控有关。E-cadherin是EMT重要的标志性蛋白,属于钙粘附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其表达起着抑癌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从原发灶向远处转移,其表达异常或缺失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5]。目前,PBX3和E-cadherin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TC和癌旁组织中PBX3、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分析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两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切除的PTC标本60例(PTC组),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PTC。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且术前未接受放疗、化疗及生物学治疗。同时选取同组癌旁组织(距离肿瘤≥2cm)60例作为对照(癌旁组),经病理诊断为60例癌旁组织均为正常甲状腺组织。收集新鲜的癌和癌旁组织标本,离体后20分钟内放入-80℃低温冰箱保存用于Western blot检测PBX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根据有无包膜侵犯、有无淋巴结侵犯,以及TNM分期分组,分为侵犯组和无侵犯组;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以及TNMⅠ-Ⅱ期组和TNMⅢ-Ⅳ期组,不同分组方式的两组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对组别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试剂 T-PER组织总蛋白提取试剂购自Thermo Fisher公司,PBX3兔抗人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E-cadherin鼠抗人单克隆抗体购自英国Abcam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的羊抗兔及羊抗鼠二抗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2 Western blot 取约 25mg组织加入 500μL T-PER组织总蛋白提取液 (含1%PMSF)提取蛋白质,在冰上充分碾磨,10000g离心5分钟,收集上清液。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取30μg总蛋白进行电泳。SDS-PAGE凝胶进行蛋白分离,湿转法将胶上的蛋白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用5%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 1.5 小时, 加一抗 PBX3(1:500)、E-cadherin(1:1000)和 GAPDH(1:1000)孵育过夜。 HRP 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1.5小时,用化学发光法(ECL)显色,进行X射线曝光显影,使用软件ImageProplus 6.0分析蛋白条带灰度值,以GAPDH作为内参。

1.3 观察指标 (1)探讨PTC组织、癌旁组织以及PTC患者包膜侵犯组和未侵犯组、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TNMⅠ-Ⅱ期组和TNMⅢ-Ⅳ期组PBX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2)PTC患者中PBX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PTC组和癌旁组PBX3、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PTC组中PBX3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68,P<0.01)。 PTC中E-cadherin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90,P<0.01)。 详见表 2。

表2 两组PBX3、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较(±s)

表2 两组PBX3、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较(±s)

与癌旁组比较**P<0.01

组别 n PBX3 E-cadherin PTC 组 60 1.53±0.26** 0.45±0.03**癌旁组 60 0.83±0.04 1.02±0.13

2.2 不同组间PBX3、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根据是否侵犯包膜分组,侵犯组PBX3相对表达量高于无侵犯组,E-cadherin相对表达量低于无侵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转移组PBX3相对表达量高于无转移组,E-cadherin相对表达量低于无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根据TNM分期进行分组,TNMⅢ-Ⅳ期PBX3相对表达量高于TNMⅠ-Ⅱ期组,E-cadherin相对表达量低于TNMⅠ-Ⅱ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详见表3。

表3 不同分组方式两组间PBX3、E-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s)

表3 不同分组方式两组间PBX3、E-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s)

与无侵犯组比较#P<0.05,##P<0.01;与无转移组比较△P<0.05,△△P<0.01;与 TNMⅢ-Ⅳ期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n PBX3 E-cadherin侵犯组 27 1.76±0.45# 0.46±0.03##无侵犯组 33 1.52±0.28 0.50±0.05转移组 40 1.74±0.41△ 0.44±0.03△△无转移组 20 1.48±0.23 0.49±0.05 TNMⅠ-Ⅱ期组 46 1.47±0.12▲ 0.51±0.06▲▲TNMⅢ-Ⅳ期组 14 1.73±0.53 0.45±0.03

2.3 PTC组织中PBX3与E-cadher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TC组织中PBX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 1.5324±0.2643,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 0.4472±0.0263,PBX3、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96,P<0.05)。

3 讨论

PBX3属于PBX家族成员之一,作为细胞内转录因子在哺乳动物细胞发育、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据报道,PBX3在许多实体瘤以及一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过表达,且促进细胞存活、侵袭和增殖[6-7]。本研究结果发现,PTC组织中PBX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提示PBX3蛋白表达上调在PTC的发生中起促癌作用。同时研究结果还发现,PBX3表达与PTC的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提示PBX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在PT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国内学者在宫颈癌研究中也发现,PBX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且表达水平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显著相关,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8]。分析其机制,可能与PBX3特异性结合靶RNA的编码区、激活RNA的翻译、并在转录后发挥促进作用有关。PBX3对血管生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参与癌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9]。新的机制研究发现,PBX3对p21转录的调控是通过p21的上游调节因子,即肿瘤抑制因子p53来实现的,表明PBX3通过调节p53/p21轴来调节肿瘤生长,参与肿瘤的进展[10]。

E-cadherin是钙黏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是细胞间粘附连接的主要组成部分,该连接可维持细胞-细胞间粘附、细胞极性和上皮组织稳定性,从而抑制细胞运动和恶性肿瘤进展[11-12]。Niknami等[13]发现,Vimentin的表达随着肿瘤分级、病理分期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增加而增加,在伴有血管侵犯的癌中,波形蛋白值较高。相反,E-cadherin表达随着肿瘤分级、病理分期和TNM分期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E-cadherin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高于PTC组织,随着PTC伴有包膜侵犯、淋巴结发生转移和较晚的临床分期,E-cadherin表达水平进一步下调,其可能机制与上游基因调控后(包括转录抑制和甲基化等),上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水平改变(包括E-cadherin表达下降或缺失等),导致细胞形态异常、失去极性及黏附性,进而获得间质细胞的某些特征有关[14]。

本研究还探讨了PTC中PBX3与EMT标志物E-cadherin的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C中PBX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有研究显示,胃癌细胞中PBX3过表达降低了上皮细胞的生物标记物E-cadherin的表达,增加了间充质细胞的生物标记物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结果表明,PBX3的过度表达通过诱导EMT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15]。综合以上文献报道及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PBX3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E-cadherin的表达介导EMT,进而促进PTC发生包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

猜你喜欢

期组包膜淋巴结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BMC 中Fas/FasL 表达及免疫机制研究*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与矿物质和骨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TEG在慢性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