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田抗药性杂草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控技术

2021-12-08赵华军戴伟峰

湖北植保 2021年2期
关键词:抗药性张家港市大田

赵华军 戴伟峰

(1.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农业服务中心 江苏张家港 215631;2.江苏省张家港市种子管理站 江苏张家港 215600)

近年来,随着本地水稻机械化耕作栽培方式的全面推广和规模生产经营方式的稳定发展,水稻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但管理普遍较为粗放,尤其是稻田杂草科学防控措施到位率不高,农民过度依赖化学方式除草,杂草抗药性逐年增强,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当前,开展稻田抗药性杂草绿色综合防控已成为保障水稻高产高质高效和化学农药使用量进一步缩减的一项关键措施。为此,笔者对本地稻田抗药性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其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供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参考。

1 张家港市稻田杂草发生特点

近年来张家港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24万亩左右,稻田杂草自然发生面积约22万亩,发生程度偏重,对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每年有1.5-2万亩稻田因杂草为害严重减产,且除草剂使用后对稻谷质量、农田生态环境等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

当前,稻田杂草发生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草相复杂,恶性杂草不断增加。总体上田间呈单、双子叶草并发状态,单子叶草主要有稗草、千金子、杂草稻等,双子叶草主要有耳叶水苋、鸭舌草、陌上菜、鳢肠等,其中稗草、千金子、耳叶水苋和鸭舌草发生最为常见,危害严重[1];同时,李氏禾、马唐的发生面积与范围呈逐年增加趋势。二是杂草发生前轻后重。本地水稻机插秧田一般移栽结束后10 d左右禾本科草现始出草高峰[1],12 d左右阔叶类草和莎草科杂草现始出草高峰。由于水稻栽后封闭处理常受本地梅雨天气因素影响,加上部分农户不重视封闭处理,效果不甚理想,进入7月中旬以后,杂草发生量常迅速上升[2],形成前轻后重的态势。三是田间杂草发生不均衡性大。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田块之间的杂草发生量差异显著,另一方面,对整地质量较差、高低不平的同一块稻田,高处杂草发生量也明显比平整处多,此外防除质量因素也导致了田间杂草发生差异较大。

2 张家港市稻田杂草重发原因分析

2.1 播栽方式的改变

目前全市水稻栽培方式主要为机插秧和机直播,总面积占比99%以上。由于机插秧是小苗移栽,秧苗行间距离较大,而直播稻前期露地时间长,因而温、光、水、气、肥等环境条件均十分有利于杂草萌发和生长[1]。与传统的人工移栽方式相比,田间杂草发生量均明显偏多。

2.2 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

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管理模式的推行,农业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张家港市95%以上的土地已实现规模经营。农户种植面积的不断集中与扩大,造成了劳动力紧张、农时紧张与生产管理需求之间难以短期调和的矛盾,农民在耕作管理上常采用较为粗放的方式;另一方面,种植大户对杂草的封闭处理意识没有得到彻底转变,有的农户还是以茎叶处理为主,使得杂草科学防控措施难以完全到位,从而影响了杂草防除效果。

2.3 秸秆全量还田的影响

本地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推广应用已有10多年,这一方式虽然实现了秸秆资源变废为宝,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量杂草种子随秸秆还入稻田,在土壤中逐年累积,给杂草大发生埋下了隐患,致使稻田杂草发生量不断上升。

3 稻田抗药性杂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探讨

稻田抗药性杂草绿色综合防控,应围绕压低芽前基数和控制芽后生长这两个关键,坚持“农业防治+封闭化除+生态控草+人工拔草”为核心,前期以农业防治和封闭化除并重,中期以生态控草为主,后期以人工拔草为补充,确保达到“高效化除、适当投入、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讲,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上做好工作:

3.1 农业防治

3.1.1 筛种处理

水稻种子收获时,常混入部分同期成熟的杂草种子,这些杂草种子出苗后和水稻秧苗一起移栽入大田,成为“夹棵”杂草。由于“夹棵”杂草草龄较高,生长旺盛,化学防除效果较差。通过竹筛、网筛等工具对稻种作筛种处理,可将稻种和草种直接分离开来,防止杂草扩散进入大田。通常政府采购统一供应的水稻良种,供种企业通过精选操作会将大部分草种筛除,农户可以不再筛种,而农户自留或自行购买的稻种,建议在用种前应进行一次筛种处理。

3.1.2 堆闷育秧床土

本地水稻育秧一般采用露地法和设施法两种方法,育秧床土常为普通田土或由田土与商品基质按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由于普通田土含有较多杂草种子,使用前应提前敲细,喷洒适量清水后覆盖薄膜堆闷,通过诱草发芽或发酵方式杀灭部分草籽,减少水稻苗床杂草发生量,并替代秧田土壤封闭处理,减少除草剂使用。

3.1.3 捞拾大田草籽

前茬收获后及早上水,使田间部分杂草种子、菌核、秸秆等杂物浮于水面并随东南季风逐渐漂移至田块西北角,此时利用尼龙网兜分次将其及时捞出,举手之劳便可较好地减少土壤中草籽基数,起到事半功倍的防除效果。

3.1.4 诱芽整地灭草

大田上水后及时耕翻泡田,待水层自然落干后,诱导部分杂草种子提前萌芽,移栽前通过机械旋耙整地,在对田块进行平整的同时,将诱发芽的杂草幼苗打碎[3],从而有效压低稻田杂草发生基数。

3.2 移栽前封闭化除

稻田常规化学除草采用“以封为主,封杀结合”的防除策略,但生产中很多农户不重视封闭处理,而将防除重点放在茎叶处理上,往往错失防除适期,造成杂草耐(抗)药性增强,除草剂用量上升但防效反而下降,并易产生药害。稻田抗药性杂草绿色防控时,本着减量使用化学除草剂的原则,化除策略建议调整为栽前或栽时一次封闭处理。为确保防除效果,在封闭处理时应掌握好以下几点关键:一是做到精耕细作,确保大田田面平整不漏水;二是防除时间宜早不宜迟,以水稻栽前喷洒噁草酮、异隆·丙·氯吡等药剂泡田封闭处理为佳,不仅防效好,而且对水稻安全,也可采用“零天化除”技术,在水稻移栽时滴施丙噁·丁草胺加氟酮磺草胺,另外因本地水稻栽后常遇梅雨天气,栽后封闭常导致除草剂随水流失,影响防效并污染水源,因而不建议在水稻栽后封闭;三是针对草相选准药剂,避免因使用不对路药剂造成防效不理想甚至产生药害,并增加成本开支。

3.3 生态控草

3.3.1 科学建立水层,实现以水控草

水稻移栽后及大田病虫害防治时保持3 cm-5 cm水层,在保证秧苗活棵需水和病虫防治需水的基础上,通过水层控制大部分杂草萌发生长[2,4]。

3.3.2 实施稻田综合种养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水稻分蘖期开展稻鸭共作、养殖绿萍培肥等措施[5-7],通过鸭子的取食与踩踏、绿萍的物理遮光等作用,减少杂草发生。

3.3.3 实施健身栽培

重点做好水稻壮苗培育,促进栽后早活棵、早分蘖;做好大田肥水管理,适量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促进秧苗分蘖生长和适时封行[8],通过水稻群体质量与个体质量的提高来改变水稻与杂草的竞争关系,劣化杂草生长所需的空间、光照、养分等条件,实现以苗压草,控制杂草生长。

3.4 人工补除

对封闭处理后的稻田残余杂草,在水稻生长后期,加强田间管理,利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凉爽时段,采用人工方式拔除,同时清除田埂边头杂草,改善田容田貌,减少埂边草种进入稻田。

猜你喜欢

抗药性张家港市大田
张家港市“三个关键”筑牢安全发展之基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侨商会正式成立
Intensive Training of Maths(4B)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综合治理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