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铁路的百年象征符号探究

2021-12-07邱铁鑫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意象

【摘 要】中国铁路的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进程深度融合,中国铁路的百年历史缩影式地演绎了一部民族复兴史。在此历史进程中,铁路传导出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政治符号”、凸显出中华大地焕然一新的“经济符号”、描绘出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演绎出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社会符号”,形成了一系列极具时代意义的象征符号,生动地彰显了中华儿女探求民族复兴的决心、信心和能力。把铁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一种符号意象,也是检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视角。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国铁路;百年象征符号;意象

【作 者】邱铁鑫,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四川成都,61173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5-0130-0010

中国铁路的百年象征符号不仅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学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研究的样态,其形成的过程,也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民心态的变迁。铁路与中华民族的情感命运交织在一起,摆脱了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意蕴,并渐渐作为一种极具现代性内涵的象征符号渗透到了国人的精神层面,构成了中国铁路百年象征符号。从革命时期“路权即主权”的抗争、到建设时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到改革开放时期助推经济社会腾飞的大动脉、再到新时代彰显国家实力的黄金名片,中国铁路的百年历史缩影式地演绎了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伴随着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铁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立体、动态的极具时代意义的象征符号,进而折射出了中华儿女百年来对“民族复兴”的复杂想象。从民族复兴的视角梳理中国铁路在“救国”“建国”“富国”“强国”等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象征符号及其时代意义,探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铁路发展助力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和宝贵经验,有助于更有理有据、生动丰富地讲好中国故事。

一、政治符号:传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铁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看作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铁路在助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了浓厚的政治符号意象。

(一)民族屈辱的回忆

在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恰恰是帝国主义势力带着侵略目的无孔不入地渗透的结果,因此,铁路的修筑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发展的希望,反而使民族危机感不断增强,“国人虽然没有看到铁路强国的功效,却预见到了铁路在助长西方侵略方面的作用”[1]。因此,当时进入中国的铁路具有殖民入侵的政治意蕴,民族屈辱的情感与铁路交织在了一起。作家丁而汉在文章《南满路上》悲愤地写道:“车内对待乘客很明显地分二种:日本人和中国人。凡是日本人都在优待之列,对中国人则怒目而视。”[2]157这种色彩鲜明的历史画面也凸显出了铁路在国人心中特殊的符号意象——民族屈辱的回忆。

铁路被引入之时,中国正处于任人宰割的封建、落后、腐朽的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势力觊觎中国内陆丰富的矿产资源,企图对其进行全面侵略和疯狂掠夺,因而,他们宣称要“以新辟的道路和交通来代替旧时的战争和吞并领土的政策”[3]2。自此,西方列强开启了争夺中国铁路筑路权的侵略计划。对此,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分析道:“益以列强势力,海陆环迫。初为发展外国贸易,要求各埠通商,进而强求建筑铁道,管理铁道之权,以遂彼之领土侵略野心。当时国际势力竞争,各划势力范围,利益范围。于我领土以内,胥以铁道利权问题为其中心,诚以取得特殊地位,实施殖民政策,绝无便于此者。”[4]7随着西方列强不断地殖民扩张,中国的铁路权被瓜分殆尽,据统计,“至1911年,在中国已筑之9200多公里铁路中,有8305.7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到1937年,已建成22000多公里的铁路中,有19070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抗日战争胜利后,从日本及德国手中收回的10556公里铁路中,被外国直接侵略或控制经营的仍达8538公里”[5]9。此外,由于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标准不一,使得新中国成立前的铁路被戏称为“万国博物馆”。显然,这一时期的铁路沦为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正是基于此,在新中国成立前,铁路在国人心中总是夹杂着浓厚的民族屈辱色彩,成了回忆民族屈辱史时无法避开的重要话题。

(二)民族抗争的曙光

尽管早期的中国铁路总是笼罩着浓厚的屈辱阴影,但其中也不乏因铁路而投射出的民族抗争的曙光。面对铁路被西方列强所控制的局面,“路权即主权”的口号一浪盖过一浪,“中国铁路应修自中国人”的呼声更是回响在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有识之士心中。詹天佑看到帝国主义借修铁路侵占中国主权,决心要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带领中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属于自己国家的铁路。面对外国人“中国建筑此路人才尚未誕生”的冷嘲热讽,詹天佑勇挑重担,亲自带人勘测全线,拟定办法攻克难关,并富有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车道,成功克服困难,筑成震撼世界的京张铁路,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获得了久违的自豪感。正如广东代表朱淇在参加京张铁路通车典礼时所言:“铁路工程既可以中国人独立筑之,将来一切矿务、机器制造等事,皆可以中国人自为之矣。吾今日为铁路祝,并为全国之矿务、山林、机器、工厂祝也。有开必先,其今日京张铁路之谓乎?”[6]51

随着“路权即主权”的呐喊深入人心,各地纷纷爆发了路权斗争运动。1911年5月,晚清政府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这一出卖国权和路权的行为激起湘、鄂、粤、川人民的强烈反对,保路风潮随之兴起,进而点燃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铁路工人成了中国最早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工人队伍之一。[7]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作为参与革命斗争运动的主力军之一,铁路工人用生命和鲜血明示了革命斗争的决心,对中国人民的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意识。此后,铁路工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一道道因铁路而闪耀的曙光划破黑暗夜空,使得没入自卑深渊的中华民族重新点燃了民族信心的焰火,助推中国人民走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伟大征程。

(三)国际舞台的名片

铁路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改善民生、转变社会风气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快铁路发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一代代铁路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铁路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超越,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拥有高速铁路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随着铁路事业的深入发展,无论是普通铁路还是高速铁路,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助推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5万公里。全国铁路客车拥有量为7.6万辆,其中,动车组3665标准组、29319辆。[8]这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状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当前,无论是铁路建设网络规模,还是铁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或者是铁路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铁路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铁路强国,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也得以充分彰显。它是中国交通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彰显了中华儿女在交通领域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自信。

基于此,习近平同志指出:高铁是中国的一张亮丽的名片。201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的《新时代中国形象与中国理念海外传播影响力报告》显示,中国高铁入选了“中国符号”海外认知度排行榜前十名。中国铁路不仅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由衷赞赏,并且,无论是在国人心中还是在外国人眼里,高铁已经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闪亮名片。

(四)“一带一路”的先行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希望通过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铁路作为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丝绸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9]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社会发展对于物流运输的综合因素要求越来越高,在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海运五位一体交通体系中,“铁路以其基础性、经济性、公益性、社会性、支撑性、引领性等属性,以及安全、便捷、大运量、全天候等优势”[10]100,可以合理有效地整合不同区间的各种要素,极大地提高流通效率,尤其是对于距离跨度大、运输需求多、时间要求高的国际贸易和人文交流而言,其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互联互通的进程中,中国铁路必然发挥“先行官”的作用。

事实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铁路已经在实现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如土耳其的安伊高铁、印度尼西亚的雅万高铁、沙特的麦麦高铁、俄罗斯的莫喀高铁、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铁路改造、埃塞俄比亚的亚吉铁路、肯尼亚的蒙内铁路等项目纷纷与中国企业合作,这标志着中国铁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先行”作用突出。铁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极大地提升了陆地交通的优势,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并以“路”为依托,加强了文化交流,使“设施联通”助推“民心相通”,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建设也正在用事实向世人讲述着中国故事,书写着中国精神,塑造着中国形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动铁路发展的强大实力。铁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行官。

二、经济符号:凸显中华大地的焕然一新

作为工业文明的代表,由铁路而引发的国人对现代性的追求总是夹杂着“破”与“立”的情感纠结。铁路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加速了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憧憬注入了国人心中,并随着人民解放逐步摆脱了政治色彩成为助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铁路逐渐成为一种经济繁荣的象征符号。

(一)农耕文明的失落

事实上,承受了西方文明无情摧残和疯狂侵略但尚未开启现代性的近代中华民族在对待西方文明时是保持着一种审慎态度的。其一,铁路所代表的工业文明属性,让长期孕育在农耕文明中而形成的静谧、传统、神秘的文化气息受到严重侵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知识分子的文化失落感油然而生。在江苏无锡,沪宁铁路通车之后,“因交通发达而使自足经济迅速破坏,都市工业品长驱直入,首当其冲者为纺织等家庭手工业”,现代工业文明由此侵入农村,“自足经济之断垣残壁,扫荡一空”。[11]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乡村的传统生产方式被打破,使得人们不得不发出感叹。文学家叶圣陶就曾谈到:“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12]70显然,“这是一种文化的怀乡病,是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的一种永久的精神症候。”[13]

其二,铁路所代表的现代生活方式,让一直习惯于农耕文明的乡土中国在时空观念上发生了颠覆,由此引发了对传统生活的失落感。铁路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观念,尤其是对于人们的时空观念最具颠覆性。在以人力、畜力、自然力等为动力的传统社会,人们对于空间距离的形容总是很抽象,比如“天涯海角”“万水千山”“千里迢迢”等,但以蒸汽为动力的铁路却使“一日千里”变为了现实,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空间距离的感知。与此同时,由于铁路有着严格的发车时刻表,对于时间的精确度要求高,因而人们要乘坐火车就必须准时,正所谓“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14]501。这对于长期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没有确切时间观念的中国人而言,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标准铁路时间的引进,使得“准时准点”在中国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性生产与生活的重要标志。[15]人们对于这种颠覆了自己传承千年的时空观的未知器物,内心感到恐惧而惊呼:“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头与铁路将人类连根拔起,使之重新得以浪迹天涯。”[16]显然,这种颠覆性对于闭塞保守的中国人而言,首先展现出来的便是无所适从的失落感。

(二)工业文明的憧憬

尽管铁路给国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并不美好,但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看,铁路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更是一种先进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相比于农耕文明,铁路所带来的“文明诱惑力”不断地冲击着国人的内心,“闭关锁国”的封建保守思想终究无法抵挡由铁路等先进科技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对此,恩格斯曾鲜明地指出:“英国发明了蒸汽机,英国修筑了铁路,而这两件东西,我们认为,却抵得上一大堆思想。”[17]393在恩格斯看来,以铁路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是有助于推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对于正处于探索“救国良方”的近代中国而言,铁路寄托着人们对于现代文明的美好憧憬,承载着人们对于富国强民的殷切希望,激励着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关于铁路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著名铁路史专家陈晖先生曾这样评价道:“举凡国家的内政外交,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莫不受其深钜的影响。”[18]5铁路在西方国家所展现出来的对于国家现代性的巨大拉动效应,使其成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振兴的一种途径。尤其是一批具有开明思想的有识之士在“开眼看世界”之后,更是惊呼:“今日欧洲诸国日臻强盛,智慧之士造火轮舟车以通同洲异洲诸国,东、西两半球足迹几无不遍,穷岛异民几无不至,合一之机将兆于此。”[19]2随着越来越多的开明之士认识到铁路对于中国开启现代性的重要价值,诸如张之洞、奕譞、郑观应、王韬等人纷纷表书建言修建铁路。“可以说,铁路作为富国强国的重要手段,在开明的上层知识界已经达成共识。”[13]

正是基于对铁路的重新认识,国人在心态上逐渐撕开了恐惧的阴霾,并伴随着中国现代性的开启,将铁路作为助推民族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他们看来,作为工业文明的先进代表,铁路的机械化生产属性将会逐步打破传统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加强区域、产业、商贸、人员之间的联系,促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形成,进而推动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也正因为如此,孙中山明确指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20]382~383康有为积极倡导:“地大而无铁路通之则荒,物博而无铁路发之则弃。若皆开铁路,使地利皆通,物产皆发扬,以吾国之广土众民,大地莫强焉。”[21]206。刘铭传极力表示:“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22]43~44这一幕幕为修建铁路振兴民族而奔走呐喊的画面,构成了近代社会“铁路救国”的符号意象。

(三)国家建设的动脉

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铁路因其运量大、运速快、运费低等特点在众多交通运输方式中有着天然的优势。作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急需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铁路在助推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铁路不仅不会有社会主义,而且大家都会像狗一样地饿死,而粮食就堆放在附近。大家都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没有铁路能建设什么呢?”[23]251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就曾明确指出:铁路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动脉”,修筑铁路是发展经济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只有铁路运输业得到了发展,才能带动公路、水运等运输业的发展,保障运输畅通,从而加快产品流转速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24]354由此,铁路是国家建设的动脉这一符号意象便在国人心中逐渐形成。

面对原本就数量少、质量差且被战争破坏殆尽的旧中国铁路现状,加快铁路旧线改造和新线建设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工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之一。随着成渝、天兰、成昆、川黔、鹰厦、宝成等铁路干线相继建成通车,加上一大批铁路旧线改造完成,国家的工业体系在铁路的串联之下得以建成,从而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军事的巩固、社会民生的改善等即便是在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时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甚至在“文革”的特殊历史时期,铁路也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据统计:这一时期“内燃机车由1965年的66台增加到1976年的1478台,增加了21.4倍;电力机车由1965年的39台,增加到1976年的191台,增加5.4倍;电气化铁路从91公里增加到741公里,增加7.1倍”[3]133~134。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旧有的铁路无法满足随着国家发展而日益增长的运量需求,其国民经济的“瓶颈效应”开始凸显。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铁路通过“挖潜扩能”、实行“大包干”政策、进行市场化体制改革、开展铁路技术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订铁路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逐渐由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真正转变为运输畅通的“国民动脉”,成为国家发展的“牵引动力”。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已经用足够多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其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国人对于铁路的感情也由此得到了升华,铁路俨然成为联通中华民族感情、确保经济流转畅通的血脉。

三、文化符号:描绘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铁路不仅在政治、经济等层面揭示着民族复兴的进程,也作为一种极具现代性内涵的文化符号渗透到了人们的精神层面,构成了中国铁路百年象征符号的重要内容。

(一)物象形态的巨变

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由表及里。铁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进入中国之初,国人犹如见到了“洪水猛兽”,怕其“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21]25~26,这在无形之中,让初见铁路的国人对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对此,莫言曾在小说《檀香刑》中形象地描绘道:当愚昧的乡民们看到两根平行的铁轨架设于山间田头,火车带着轰鸣和白雾从远方飞驰而来,他们惊恐地认为“祖先的坟墓就要被镇压,泄洪的水道就要被堵塞,千年的风水就要被破坏,割辫子索灵魂垫铁路的传说活灵活现,每个人的头颅都不安全”[13]。尽管这是文学表达,但也是晚清时期国人初次接触铁路时的真实写照。即便是许多“博学多闻”的“天朝贵族”,也曾因担忧火车的轰鸣与震动惊扰了皇陵的精魂而极力地反对修建铁路。如当时的盛京将军都兴阿就表示:铁路的修建必将破土开山而“势必各处挑挖濠堑,……不顧民间生计田庐,妨碍风水重地;我则险阻有失,元气愈弱”[21]23。尽管这一幕在后世看来非常滑稽,但这正是中西方文明碰撞的阵痛体现,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开启民族复兴进程的艰辛与曲折。

随着国人现代性意识的不断增强,对铁路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表象,铁路的物象形态在国人心中逐渐被抽象成为一种符号化的感知对象,因此其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画面极易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民国时期社会等级问题突出,因此,火车车厢的物象形态成了区分人们三六九等身份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在轰轰烈烈搞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铁路的物象形态又演变成了国家工业建设的标杆。如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毛泽东便题词写道:“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5]165进入新时代,中国已然实现了从“铁路弱国”到“铁路大国”再到“铁路强国”的华丽转变,具有了与世界铁路强国一较高下的软硬实力,尤其是代表着中国铁路发展最高水平的高铁更是被习近平同志形象地喻为“黄金名片”,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形象的“代言人”。一百多年来,中国铁路的物象形态与时代背景、国家诉求、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由“洪水猛兽”到“黄金名片”的转变,以无可争辩的事实使国人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铁路物象也“进一步成为主体理想、文化指向的代表,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26]。

(二)先锋作用的符号

在中国开启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铁路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充分发挥了先锋作用。无论是在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国家建设时期,抑或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铁路始终以“先行官”的身份阔步前行,缔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创造了一系列有着“先锋”蕴意的符号身份,诸如“二七斗争”“开路先锋”“火车头精神”等等,这些意象使得铁路成为国人心中具有先锋作用的一种文化符号。

早在革命时期,铁路工人的革命性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无一不彰显铁路工人在革命斗争中的先锋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实现了人民铁路性质的转变,其路徽设计“由中文‘工人二字上下组合,变形为火车头钢轨的截面形状,上部表示人民,下部为钢轨截面图形,代表铁路,总的含义为人民铁路”[27]。这在无形之中也成了传递工人先锋蕴意的视觉符号。在“人民铁路为人民”价值导向的指引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路按照“四通八达,多拉快跑,安全正点,当好先行”的要求,发挥了拉动经济发展的先锋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又根据“改革、奉献、拼搏、争先”的要求,突破“瓶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更是“一马当先”率先实现了“政企分开”,发挥了改革先锋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战略,铁路系统又迅速做出反应,提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发展要求。显然,“铁路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铁路人敬业奉献、团结拼搏,走过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之路,走过了一条锐意进取、改革发展的创新之路,改变了铁路的落后面貌,担当起了国民经济先行官的重任”[28]。

总之,中国铁路在摆脱了殖民主义色彩后,始终以先锋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并以具体事实不断地丰满着这一形象,从而使得“先锋”成了中国铁路清晰的文化符号。

(三)释放乡愁的场域

国人对铁路的认知过程也正是铁路改变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入,铁路不再仅仅是冰冷强硬的钢铁机器,事实上它还被赋予了许多人性色彩——释放乡愁的场域。随着搭乘火车出行方式的普及,铁路“往往与初次的告别、成长、远行、离家出走甚至私奔这一类初次的冒险、激情以及伤感的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9]。而伴随着因铁路而产生的人文情怀越积越多,这些浓郁乡愁的情结也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渐地融入到了人们对于铁路的文化记忆中,使铁路成了象征离愁别绪的符号。

铁路成为人们表达重逢或离别的感情寄托。原铁道部副部长国林就曾感叹道:“火车站是情感的驿站——车站是站点也是终点,人们在这里相聚,也在这里别离。百年间,旅客不知经历了几代更替,羁旅生涯不知变换了几多心绪,但车站离愁别绪的文化符号始终如初。”[30]1正是基于此,我们经常会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得到一个共同的体会——展现重逢之乐或是离别之情的画面总是以铁路为背景。比如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以南京浦口火车站为叙事背景,以表露其对父亲的不舍;又如近代诗人黄遵宪在寄托情人离愁的情感时也以火车为载体:“别肠如转轮,一刻即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14]501此外,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这样的画面更是不胜枚举。“火车和铁路作为一种社会性、感觉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现代性物件、现象和交通工具,不断促进了早期电影视觉语言和叙事手段的产生与进步。”[31]毋庸讳言,这便是中国铁路极富意蕴的文化符号了。

(四)力学美学的结合

中国铁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达。近代以来,大型铁路车站几乎都成了各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体现着中国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各条铁路线有着各自充满美学蕴意的设计,铁路文化线的开发交错纵横;不同类型的机车造型反映着各个时期的审美需求,见证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铁路在推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彰显了力学与美学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铁路车站是铁路系统为乘客提供服务的窗口,也是铁路向社会展示行业形象的窗口,更是铁路向人们展示所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窗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建成的北京火车站,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与高超的现代建筑技术完美结合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北京作为首都的风貌,彰显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生产、建设国家的强大能力,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2010年建成的上海虹桥站,其造型设计力图体现出上海高速发展、人文浓厚、海纳百川的城市形象,其“建筑整体由两个简洁的、具有雕塑感的几何体块穿插咬合而成,其端部相向倾斜错位,形成动感,体现交通建筑的动态特征”[32]8,從而呈现出高速列车行驶过程中的画面感,使虹桥站成了带动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地标性建筑。由此可见,中国铁路车站的建设不仅是一种经济建设的行为,更是一种美学艺术的彰显。

除了铁路车站外,中国铁路的其他方面也体现了力学与美学的结合。如京张铁路的“人”字形爬坡线路的设计,不仅巧妙地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难题,而且还在“人”字形线路的映衬下具有了文化艺术感。成昆铁路线上的“一线天”石拱桥,其桥型设计传承了我国传统石拱桥的建筑结构形式,在主拱圈上选用等截面悬链线小拱,每端布置三孔小拱,其中最两端的小拱一部分伸入隧道内支承于岩石地基上,一部分支承在主拱圈的支承墩上,从整体上看,其建筑外观显得十分协调,尤其是与附近山石浑然一体,显得格外壮观。此外,在车辆造型设计方面,其美学艺术感更加凸显。正如我国著名的机车工业艺术设计大师徐伯初教授所言:“铁路客车的造型不仅要体现技术美、形式美,而且要体现意象美,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激发人们的意象联想。”[33]在国人的视野中,充满力量、动感和速度的火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以其不可抗拒的视觉冲击,完美地展现了力学与美学的结合。

四、社会符号:演绎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

“铁路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铁路也成为社会演进的媒介空间,可以起社会和政治制度发展的推动器的作用。”[16]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铁路逐渐勾勒出了社会变迁、时代精神、中国故事等极具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社会符号。

(一)社会变迁的窗口

作为推动民族复兴进程的重要力量,铁路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显示出了对于城市化进程、民俗演变等社会变迁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正如著名铁路史专家凌鸿勋所言:“举凡我国社会的转变,思想的醒觉,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演进,国运的隆替,件件与铁路问题有关。”[29]基于此,追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铁路是记录这段历史的重要端口,也是国人回忆这段历史时反复出现的意象。

一方面,铁路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一个极富内涵的历史过程,其兴起标志着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商品贸易的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的增加等,这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开启现代化的具体体现。而这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卻与铁路的建设密切相关。在国家近代化初期阶段,“原本经济交往不甚方便甚至困难的区域间,因铁路兴起得以相互沟通,铁路拉近了各个经济区域间的空间距离,使铁路枢纽所在地的运输业大大扩张,成为新兴城市崛起的源头,也大大增强了新兴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34]。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一大批因铁路而兴的城市,如哈尔滨、石家庄、郑州、蚌埠、阳泉等等,这些城市依靠铁路对于社会经济的巨大拉动效应而兴起,使得国人在回顾中国的城市化历程时,总是对于铁路的拉动效应记忆深刻。

另一方面,铁路推动了社会民俗的演变。铁路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革命,更是触及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内核的裂变。而这种文化内核的外化表象更多呈现为人们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大量的历史事实足以表明,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不论是民俗心理的更新、礼仪风尚的进化,还是生活、娱乐等习俗的变迁,都与铁路的推进相关”[35]。例如滇越铁路的修建便在开启民智、转变民俗等方面对蒙自、个旧、河口等沿线站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滇越铁路沿线的各西医院向普通民众开放新法接生服务,使得铁路沿线的老百姓在科学接生法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落后的、迷信的接生方法。[36]又如,涿县山区,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男子垂辫者尚有半数,妇女仍一律缠足”,而铁路沿线农村,“蓄辫”“缠足”之风已经基本根绝。[37]当然,铁路推动近代社会民俗演变的案例远远不止于此,但仅通过上述论言便可知其深意。总之,追溯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史,总是少不了铁路的踪影,因此,铁路也成为窥见社会变迁一隅的窗口。

(二)时代精神的彰显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铁路在与近代中国的历史纠葛中彰显出了一系列的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造自然的精神意志和坚定决心,又体现了“以‘工具理性作为手段而张扬出具有人本精神的‘价值理性。”[38]

一方面,铁路彰显了中华民族改造自然的精神意志。在中国修建铁路并非易事。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山区较多,因此,修建铁路不可避免地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是中华儿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直观反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意志的具体彰显。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每一条铁路都体现着一种精神!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开路先锋”的成渝铁路精神,还是在物质基础极度贫乏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成昆铁路精神,抑或是在面对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科技难题情况下形成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都无一例外地彰显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民族意志。这些“精神意象”,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面,铁路彰显了作为“工具理性”的人本精神。随着现代性的构建,越来越多因现代文明所产生的异化难题开始凸显,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基于此,人们尝试着将现代文明的产物进行“人化”,即赋予其人性的意义,试图以此来实现“工具理性”的人本价值。正是在此背景下,铁路逐渐成为国人表达人本精神的载体。比如改革初期倡导的火车头精神,就是将传统火车的动力特性——动力源自于机车车头的牵引——进行了“人化”,赋予了其带头拉动、先行模范、方向引领的时代蕴意,因此便有了俗语: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又将动车组的动力特性——动力分散,每节车厢都有动力——进行了“人化”,赋予了其齐心协力、和谐共生、目标一致的时代蕴意,形成了新时代的动车精神。显然,时代的变迁使得“工具理性”所彰显的人本精神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而这也正是人们在反思现代性过程中的现代性精神体现。

(三)中国故事的讲述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铁路无疑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最佳素材之一。受近代中国社会兴衰沉浮的影响,中国铁路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才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最后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发展目标,成了名副其实的“铁路强国”,并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自信的一面。这一系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以铁的事实充分解答了“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时代课题的拷问,清晰地描绘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卑到自信的心态演变过程。

纵观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普速到高速、从被迫接受到主动推出的艰辛发展历程,其事实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信史的缩影。铁路初现中华大地时,正值国力日渐衰败的晚清时期,受西方列强的入侵,整个国民的心态跌入了低谷,天朝上国的自信心早已荡然无存,有着浓厚殖民主义色彩的铁路成了压垮晚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随着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有识之士的呐喊和努力,人们反对丧权辱国的斗争意识也开始萌发,“路权即主权”逐渐成了中国人民开展伟大斗争的响亮口号,伴随着保路运动、“二七罢工”等斗争运动的爆发,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意识逐渐觉醒。经过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使得国民心态为之大振,中华民族开始走向求强求富的康庄大道。与此同时,铁路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也迅速被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认识到,由此开启了中国铁路自立发展之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为了打破“瓶颈效应”,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中国铁路经过一系列改革举措重获新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诸如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线正式通车、广深准高速铁路的建成、牵引动力技术的改革、以大秦线为代表的重载铁路的推广、素有“天路”之称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京津城际高铁的开通等一系列成就,宣告了中国正逐步迈入世界铁路强国的阵营。步入新时代,在中国高铁的引领下,铁路“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充分显示了国人自信的面貌。

习近平同志强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39]212梳理中国铁路艰辛的发展历程,就是在讲述有理有据、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通过对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的透视能够让人们深刻理解历史性成就背后的内在逻辑,即中国铁路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優势,其用事实向世人显示着中国力量、展现着中国形象、彰显着中国自信。这正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题中之意,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旨趣。

总之,“现代人纠缠不休的火车情结是历史进程的产物,源于现代性历史进程的复杂性”[29]。通过中国铁路百年象征符号来追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是检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视角。

参考文献:

[1] 田永秀,曲成举.从“贻害无穷”到“民命国脉”——近代中国人铁路认知历程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 李子明.火车上的民国:上[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3] 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新中国铁路五十年[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 谢彬.中国铁道史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5] 龚云.铁路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贾本义.中国早期铁路的那些人和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7] 邱铁鑫.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早期中国铁路工人运动的影响及启示(1917~1923)[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8] 国家铁路局.2019年铁道统计公报[EB/OL].(2020-04-29)[2021-05-14].

http://www.nra.gov.cn/xxgkml/xxgk/xxgkml/202004/t20200430_107575.shtml.

[9] 习近平.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09(02)。

[10] 徐飞.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1] 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缩影[J].新创造,1932(2).

[12] 叶圣陶.叶圣陶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13] 王桂妹.中国文学中的“铁路火车”意象与现代性想象[J].学术交流,2008(11).

[14] 钱仲联.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诗词集1)[M].上海:上海书店,1991.

[15] 林萌.电影中的时代症候:火车与现代性的两极[J].电影艺术,2018(1).

[16] 马陵合.从救国至治国:国家视野下的近代中国铁路功能演化[J].学术月刊,2018(6).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 陈晖.中国铁路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19] 王韬.弢园文新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0] 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1]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2] 刘铭传.刘铭传文集[M].马昌华,翁飞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14.

[23]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6] 王利平,周建渝.“物象”象征化的美学机制考察[J].学术交流,2018(6).

[27] 白敬科,刘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铁路行业文化建设[J].学习月刊,2013(6).

[28] 中國铁路总公司宣传部.培育和践行新时期铁路精神宣传提纲[N].人民铁道报,2014-04-11(2).

[29] 卫华.20世纪影视文学中的“火车”意象与现代性想象[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30] 武国庆.中国铁路百年老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1] 陈涛.火车与早期电影的知觉范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32] 郑健.中国铁路新客站系列画册之二:上海虹桥站[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33] 徐伯初,张榆,李洋.我国传统铁路客车造型设计特点分析[J].机械设计,2013(4).

[34] 江沛,熊亚平.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J].近代史研究,2005(3).

[35] 李占才.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嬗变[J].铁道师院学报,1994(3).

[36] 车辚.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观念变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7] 李占才.铁路与中国近世文明[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38] 王德伟.中国铁路文明的现代化意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3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RESEARCH ON THE CENTENNIAL SYMBOLS OF CHINESE RAILW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Qiu Tiexi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ailways is deeply integr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China's railways epitomizes the histor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is historical process,the railway has formed a series of symbolic signs of great epochal significance,including the "political symbol" that symbolizes the great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economic symbol" that highlighted the renewal of the land of China,the "cultural symbol" that portrayed the profound founda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the "social symbol" that symbolizes the unremitting struggl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 series of symbols of great significance have been formed,vividly demonstrating the determination,confidence,and abi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explore national rejuvenation. Regarding the railway as a symbolic ima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lso a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Keywords: national rejuvenation;China railways;centennial symbols;image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