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场犊牛发病次数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2021-12-07赵善江姜兴刚任德全马志愤

中国乳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时日估计值回归系数

徐 伟,董 飞,赵善江,姜兴刚,任德全,侯 磊,马志愤,*

1 一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16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3

3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4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1008

5 泰安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泰安市 271099

0 引言

随着牧场管理信息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以及2019年《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的实施,犊牛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犊牛作为牧场未来的成母牛,遗传着父母双亲优秀的基因,为了最大潜力发挥其遗传性能,必须在后期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保证犊牛健康生长,减少腹泻,促进瘤胃发育[1]。研究表明,犊牛断奶前日增重的增加对其第1胎产奶量具有正面影响[2]。虽然牧场记录着诸多与犊牛生长和疾病相关的数据,但国内外对于犊牛阶段发病次数与犊牛生长发育,目标日龄的体重和日增重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220 日龄内犊牛不同阶段的发病次数、体重、日增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发病次数与生长发育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为牧场实际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数据为实际生产数据。生产中犊牛180日龄转育成的体重称量不一定都在第180天进行,而是一批犊牛一起称重,日龄可能在180 天以上。为保证数据量充足,将171~219日龄进行牛只称重的数据,都归入犊牛称重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筛选

数据来源于一牧云系统共163 个牧场在2020年1—12月出生的母犊牛,匹配1—12月发病次数记录和各阶段称重数据。

2020年1—12月有犊牛发病记录(即发病率不为0.00%)的牧场,初生重10.0~90.0 kg,61~129 日龄体重35.0~200.0 kg,171~219日龄体重70.0~360.0 kg,其中日增重筛选条件均为0.20~2.00 kg,以剔除异常日增重。用于61~129 日龄、171~219 日龄分析的牧场分别为157 个、156 个,数据量分别为56 081 头、23 474 头。

1.2 个体发病次数频数与占比

对60 日龄以内、60~179 日龄犊牛发病次数频数与占比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2。

表1 犊牛60 日龄内不同发病次数频数及占比

表2 犊牛60~179 日龄不同发病次数频数及占比

1.3 犊牛日增重计算公式

犊牛日增重计算公式如下。日增重=(某一阶段体重-初生重)÷日龄。

断奶日增重,计算公式见式Ⅰ。

转育成日增重,计算公式见式Ⅱ。

1.4 统计模型

1.4.1 60 日龄内发病次数对断奶时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固定效应值,见模型Ⅰ。

式中Yijk为61~129 日龄体重或日增重,u为群体平均值,αi为出生月份,βj为60 日龄内发病次数固定效应,X1为初生重协变量,X2为称重时月龄协变量,eijk为随机误差,采用SAS 9.2 GLM过程进行求解。其中60 日龄内发病次数分3 组:0 次、1 次、2 次及以上(因发病次数2 次及以上数据较少,合并为1 组);出生月份10 个(2020年1—10月)。采用Duncan's方法对出生月份和60 日龄内发病次数进行多重比较。

1.4.2 60 日龄内、60~179 日龄发病次数对犊牛转育成时生长发育的影响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固定效应值,见模型Ⅱ。

式中Yijkl为171~219 日龄体重或日增重,u为群体平均值,γi为出生月份,δj为60 日龄内发病次数固定效应,θk为60~179 日龄内发病次数固定效应,Z1为初生重协变量,Z2为称重时月龄协变量,eijkl为随机误差,采用SAS 9.2 GLM过程进行求解。其中60 日龄内发病次数分3 组:0 次、1 次、2 次及以上;60~179 日龄内发病次数分2 组:0 次、1 次及以上(因发病次数1 次及以上占比较少,合并为1 组),出生月份8 个(2020年1—8月)。采用Duncan's方法对出生月份、60 日龄内发病次数和60~179 日龄内发病次数进行多重比较。注:因两个发病次数互作显著性P>0.01,因此,未纳入模型中。

2 结果

2.1 60日龄内不同发病次数对断奶前后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2.1.1 60日龄内不同发病次数对断奶前后犊牛生长发育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3所示,60 日龄内未发病,发病1 次,发病≥2 次对应初生重分别为38.0 kg、38.2 kg、37.9 kg;对应61~129 日龄体重分别为104.5 kg、104.1 kg、95.8 kg;对应61~129 日龄日增重分别为0.87 kg、0.85 kg、0.79 kg。

表3 60 日龄内不同发病次数对犊牛断奶前后体重、月龄平均值与标准差

2.1.2 60日龄内不同发病次数对断奶前后犊牛生长发育的统计分析

利用模型Ⅰ分析不同发病次数、出生月份之间断奶时称重体重和日增重的差异。其中,两个因素都显著影响断奶时犊牛体重和日增重(P<0.0001),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均值结果见表4。

表4 60 日龄内发病次数和出生月份对断奶前后生长发育的影响(α=0.01)

由表4可知,60 日龄内发病次数≥2 次,犊牛61~129 日龄体重(95.8 kg)极显著低于未发病(104.5 kg)和发病次数为1 次(104.1 kg)的犊牛,约低9.0 kg;3 个发病次数分组间犊牛61~129 日龄日增重两两差异均极显著,且发病次数≥2 次的犊牛日增重最低0.79 kg,低于0.80 kg,而另两组日增重分别为0.87 kg,0.85 kg;不同出生月份犊牛之间61~129 日龄体重均呈现极显著差异(除5月和6月、7月和9月之间差异不显著),1—4月出生犊牛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

经协方差检验分析,初生重和称重时月龄对称重时体重、日增重的影响极显著,其中初生重和称重时月龄均与称重时体重呈正相关,初生重与称重时体重的线性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903,即出生体重增加1.0 kg,称重时体重增加0.9 kg;称重时月龄与称重时体重的线性回归系数估计值为27.2,即称重时月龄增加1 个月,称重时体重增加27.2 kg。

初生重与称重时日增重呈负相关,初生重与称重时日增重的线性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01 76,即出生时体重增加1.0 kg,称重时日增重减少0.001 76 kg;称重时月龄与称重时日增重呈正相关,称重时月龄与称重时日增重的线性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15 5,即61~129 日龄内称重时月龄增加1 个月,称重时日增重增加0.015 5 kg。

2.2 60 日龄内、60~179 日龄不同发病次数对犊牛转育成时生长发育的影响

2.2.1 60 日龄内、60~179 日龄不同发病次数对犊牛转育成时生长发育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5可以看出,60 日龄内未发病,发病1 次,发病≥2 次对应初生重分别为38.1 kg、38.2 kg、37.9 kg,对应171~219 日龄体重分别为226.8 kg、225.1 kg、220.9 kg,对应171~219 日龄日增重分别为1.01 kg、0.99 kg、0.98 kg。

表5 不同发病次数对犊牛转育成牛时生长发育的影响

60~179日龄未发病,发病≥1 次对应初生重分别为38.1 kg、38.0 kg,对应171~219 日龄体重分别为227.7 kg、217.4 kg,对应171~219 日龄日增重分别为1.01 kg、0.96 kg。

2.2.2 60 日龄内、60~179 日龄不同发病次数对犊牛转育成时生长发育的统计分析

利用模型Ⅱ分析60 日龄内不同发病次数、60~179 日龄内不同发病次数、出生月份之间转育成时称重体重和日增重的差异。其中,3 个因素都显著影响171~219 日龄时体重和日增重(P<0.000 1),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均值结果见表6。

表6 60 日龄内、60~179 日龄发病次数和出生月份对犊牛转育成牛时生长发育的影响(α=0.01)

如表6所示,60 日龄内发病次数≥2 次转育成171~219 龄体重(220.9 kg)极显著低于未发病(226.8 kg)和发病次数为1 次(225.1 kg)的犊牛,低4.0~6.0kg,3 个发病次数分组间犊牛171~219 日龄日增重均两两差异极显著,且60 日龄内发病次数≥2 次和发病1 次犊牛日增重最低0.98 kg、0.99 kg,低于1.00 kg,而未发病犊牛日增重为1.01 kg。

60~179日龄内发病次数≥1 次转育成171~219日龄体重(217.4 kg)极显著低于未发病组(227.7 kg),约低10.0 kg,60~179 日龄内发病次数≥1 次转育成日增重0.96 kg,低于1.00 kg,而未发病组为1.01 kg。

不同出生月份犊牛之间171~219 日龄体重均呈现极显著差异(除1和2月之间差异不显著),1~2月出生犊牛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

经协方差检验分析,初生重和称重时月龄对171~219 日龄称重时体重、日增重的影响极显著,其中初生重和称重时月龄均与称重时体重呈正相关,初生重与称重时体重的线性回归系数估计值为1.106,即出生体重增加1.0 kg,称重时体重增加1.1 kg;称重时月龄与称重时体重的线性回归系数估计值为18.2,即称重时月龄增加1 个月,称重时体重增加18.2 kg。

初生重与称重时日增重呈正相关,初生重与称重时日增重的线性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00 585,即出生时体重增加1.0 kg,称重时日增重增加0.000 585 kg;称重时月龄与称重时日增重呈负相关,称重时月龄与称重时日增重的线性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64 6,即171~219 日龄内,称重时月龄增加1 个月,称重时日增重降低0.064 6 kg。

3 讨论

3.1 60 日龄内不同发病次数对犊牛断奶前后生长发育的影响

1999年,宋桂敏等[3]研究中国荷斯坦牛初生重平均为40.2 kg,2、3、4月龄体重分别为70.6 kg、90.5 kg、100.7 kg,日增重分别为0.63 kg、0.66 kg、0.34 kg。2010年,满都胡等[4]研究进口荷斯坦母牛与国内公牛培育的后代犊牛初生重43.0~50.0 kg,2~3月龄体重93.0~110.0 kg,日增重0.69~0.97 kg。而本研究中母犊牛出生重38.1 kg,61~129 日龄平均体重为103.8 kg,日增重0.86 kg。可见,随着对牧场犊牛饲养管理的重视与改进,国内犊牛0~3月龄日增重有了明显提升。

佟桂芝等[6]2016年研究,试验组犊牛人工哺乳方式培育,对照组犊牛传统方式(自然哺乳)培育,都在3月龄断奶。对照组犊牛腹泻频率、发病频率均高于试验组犊牛,并且饲养到第90天时,试验组犊牛与对照组犊牛体重(90.1 kg与79.4 kg)、日增重(0.66 kg与0.55 kg)差异显著。犊牛饲养到第180天时,试验组犊牛与对照组犊牛体重(140.4 kg与 126.7 kg),日增重(0.61 kg与0.53 kg)差异显著。这与本研究,60 日龄内发病次数≥2次的犊牛61~129 日龄体重和日增重均低于未发病和发病次数为1 次的犊牛结果类似。可见,发病频率较高的犊牛,体重、日增重均低于健康状态好的犊牛,而要达到健康犊牛同样的体重,将花费更长的时间。

3.2 60 日龄内、60 ~ 179 日龄内不同发病次数对犊牛转育成时生长发育的影响

2007年,李文等[5]研究西安牧场初生重37.6 kg,6、7 月龄体重分别为168.7 kg、188.8 kg,0~6 月龄日增重为0.89 kg,6~7 月龄日增重为0.67 kg;北京牧场初生重40.2 kg,6、7 月龄体重分别为142.9 kg、163.4 kg,0~6 月龄日增重为0.62 kg,6~7 月龄日增重为0.68 kg。2010年,满都胡等[4]研究进口荷斯坦母牛与国内公牛培育的后代犊牛初生重43.0~50.0 kg,6月龄体重153.0~201.0 kg,日增重0.61~0.84 kg。而本研究结果,171~219 日龄体重平均为226.2 kg,日增重1.00 kg。可见,随着对牧场犊牛饲养管理的重视与改进,出生至转育成犊牛日增重也明显提高。

Arthur等[7]1998研究结果,根据各类疾病处理所需平均时间,腹泻(3.76 天)、败血症(5.72天)、肺炎(5.63 天),预测达到180 天体重时,犊牛患有这3 种疾病任一种会导致体重相较于未患病牛分别低9.1 kg、4.8 kg和10.6 kg,而要达到健康犊牛的体重,患败血症和肺炎牛只需要多花费13~15 天。这与本研究60 日龄内发病次数≥2次或60~179 日龄发病次数≥1 次的牛只,转育成时体重较未发病低6.0~10.0 kg。因此,发病次数越多,治疗所需处理时间越多,犊牛生长发育越缓慢。

4 建议

4.1 断奶前后饲养管理

李文等[5]2007年研究,犊牛各项体尺和体重的生长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但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生长速度,以0~6月龄为最大,因此,应加强此阶段的饲养管理,日粮组成采用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饲料,以免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而断奶初期的日粮组成应注意质量,基于少而精的原则,因为此时犊牛消化器官发育还不完善,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还较弱,但应尽早训练犊牛采食粗饲料,促进瘤胃的发育,提高其对粗饲料的采食消化能力。断奶后,应考虑到饲料的全价性,尽量满足牛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坚持按饲养标准进行饲料的调制和饲喂。

王洋等[8]2014年研究,由于犊牛阶段免疫力比较低下,饲养管理者应考虑到各种疾病对犊牛的威胁而提前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坚持按照饲养标准进行饲养管理。具体饲养管理方法可参考《GB/T 37116—2018 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9]。如表7所示,在断奶前达到日增重0.70~1.00 kg,腹泻、肺炎发生率分别低于15.00%、10.00%。断奶至6月龄期间达到日增重0.75~1.00 kg,腹泻、肺炎发生率分别低于10.00%、2.00%。

表7 后备牛饲养管理的相关指标汇总

4.2 育成牛饲养管理

李文等[5]2007年研究,6~11月龄生长速度虽不及6月龄前,但此阶段对于牛只获得健壮体质和发达消化器官异常重要,对此阶段的饲养管理同样不能忽视。原则上既不能过量饲喂,也不能营养不足。

王洋等[8]2014年研究,牛的生长规律一般是骨-肉-膘。育成阶段的后备牛正处于肌肉和骨骼发育最快的时期,应合理制定日粮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犊牛在断奶后,胃的功能逐渐完善,瘤胃已经较好地发育,瘤胃容积扩大1 倍左右,其中的微生物大量增加,非蛋白氮更好地被吸收,粗饲料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因此,此阶段饲喂给育成牛的营养物质需要有一定的体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瘤胃的发育。育成牛阶段的消化器官、性腺的发育已接近成熟,又无妊娠、产乳负担,只喂优质青贮料就能满足需要,青贮料差时可补给精料,并需注意矿物质和食盐的补充。

饲养管理方法可参考《GB/T 37116—2018 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如表7所示,育成期间日增重达到0.75~0.85 kg,腹泻、肺炎发生率分别低于2.00%、1.00%,在育成牛首次配种前应达到13~15月龄,体重≥360.0 kg,体高≥127 cm,胸围≥168 cm。

猜你喜欢

时日估计值回归系数
该是很多年过去了
惜春
时日寻常
一道样本的数字特征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交汇问题
多元线性回归的估值漂移及其判定方法
2018年4月世界粗钢产量表(续)万吨
电导法协同Logistic方程进行6种苹果砧木抗寒性的比较
多元线性模型中回归系数矩阵的可估函数和协方差阵的同时Bayes估计及优良性
2014年2月世界粗钢产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