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缅甸小说《不是恨》

2021-12-06李嘉润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李嘉润

摘要:缅甸小说《不是恨》(1955)是加尼觉·玛玛礼的作品,是一部现实型文学作品,曾获得1955年缅甸文学宫文学奖。本文将从选材、语言特色、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几个方面分析这部作品。

关键词:写作特色;现实主义;典型环境

《不是恨》以1939年前的缅甸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美丽、聪颖、天真善良的姑娘——薇薇愛上一个受殖民主义奴化教育,西装革履,从内到外完全西化了的缅甸人吴苏汉。薇薇被他温柔的语气、斯文的仪表和文雅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并暗暗效仿,最后投入吴苏汉的怀抱,与他结了婚。但婚后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个多么错误的选择。吴苏汉鄙夷自己的同胞,对国家命运毫不关心,自私冷漠。虽然他对薇薇的爱情确实忠贞不渝,处处体贴关怀备至,但他的爱却十分自私,要求妻子一切都顺从他,甚至不让薇薇与对面的娘家人来往,致使薇薇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而抱恨终身。而后正当薇薇随母亲在实皆散心并决定离开这个自私的男人,离开那个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因此不得不又回到那个家中做笼中小鸟。最后,薇薇被精神的抑郁和病痛压垮身体,香消玉殒。薇薇发自内心的忏悔“我不是恨他,我是恨自己爱上了他”这句话意义深远,给一切盲目崇洋、自轻自贱的青年人们敲响了警钟。

一、选材

在选材上《不恨他》立足于现实,以1939年前的缅甸社会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薇薇的家庭、爱情和婚姻生活,把反抗压迫的思想聚焦在这个家庭的小环境和男主人公吴苏汉身上加以表现,以小见大地反映当时缅甸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二、语言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小说偏重于对现实作精雕细刻的艺术描绘,强调细节描写的真实,语言朴质简明。小说语言简洁明了、质朴无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纵观全篇,作者的文笔都十分简练和口语化。只用平白的叙述和人物之间聊家常的对话就透露出了社会的风貌以及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薇薇下了楼。吴波登(薇薇的父亲)正盘腿坐在大藤椅上,把槟榔盒搁在大腿上,一面嚼着槟榔一面与农民们交谈。

圆石桌旁的长凳上坐着农民威勒维、印度人高诺和跟高诺的田块紧挨着的吴沙久。

吴波登大口的嚼着槟榔对吴沙久说道:“看样子今年的谷子价不会太好。实珍洋行和阿拉干公司联合起来杀价杀得好狠哪!”

“秋搭意米厂的印度老板说市价大约是一百八十元。扣除了你的租子和卖青苗的钱在留下口粮,余下的我想就按市价卖了。我打算十二月份给鄂刀他们举行皈依礼。”[4]

这段朴实自然的农民对话当中涵盖了很多感情和内容。刻画出一幅乡土风情画,反映了农民们之间自然和谐的乡亲关系。接下来吴波登和吴沙久短短的两句对话就把当时(1886-1947)农民生活的水深火热表现得真真切切。一个“狠”字足以表达作者、缅甸人民对入侵者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的痛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不假藻饰、平实自然的语言再现了生活的真实,缩短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深邃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渗透于朴素的字里行间,让人享受到的是一种语言的朴素之美。

三、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努力刻画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恨》的男主人公吴苏汉,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被派到英国稻谷公司在薇薇居住的城镇设立的收购当代办。他从小说出场的第一幕是通过薇薇的印象来表现的:他西装革履、仪表斯文,薇薇就是被这样完全西化的“斯文”的第一印象吸引。然而,在作者笔下,这个表面上谈吐斯文的形象其实是个反面角色。藏在这文雅的外表下是一个冷漠、麻木、自私、舍弃传统,抛弃同胞的丑陋灵魂。

作者为了进一步突出吴苏汉这典型的洋奴形象,着意描写了哥奈乌(薇薇的哥哥)和哥德南(薇薇的姐夫)两个青年的形象,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是作者树立的缅甸新的年轻一代的代表。

哥奈乌作为薇薇的亲哥哥。在大学期间就积极参加爱国反压迫斗争。因在罢课斗争中,认清了奴化教育的本质,退学从商。但在经商的过程中,又亲眼目睹缅甸经济受到的控制和剥削,更加激起了他爱国反压迫热情,最后因从事救国斗争而被捕。作者通过哥奈乌这个形象,描述了缅甸人民反压迫、爱国斗争情况,强烈地反映了人民要独立自由,摆脱困境的迫切愿望。

哥德南是医生,是薇薇的姐夫。为人憨厚寡言,对人比较热忱。他可以为了医治一个贫困的老工人,不惜趟着泥浆,不辞辛苦送医上门。同时,以塔塔(薇薇的姐姐)和哥德南的爱情生活为陪衬,描写了与薇薇截然不同的恋爱观。她们各自追求的爱也是迥然不同的。”

典型人物要在典型环境中演绎他们真实的人生。现实主义典型人物的塑造应当紧密联系着典型环境。应当建立在一定时代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趋向的深刻理和真实描绘的基础之上。在《不是恨》中,作者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是以吴苏汉家和薇薇的家为全篇的主要环境来刻画人物、反映现实的,但当时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来吴苏汉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应当具有良好的素养和品质,成为国家的栋梁,但却成为了一个鄙视同胞,麻木、冷漠的人,这和英国对缅甸实行的奴化教育是分不开的。

通过对作品《不是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实型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应,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的再现现实矛盾;文学应在认知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以描写见长。在小说的审美世界里,作者还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强化小说的批判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审美感。此外,小说整片都运用质朴、含蓄的语言文字表达现实,抒发情感。在极其平常朴素的叙述和对话中却把感情宣泄得很彻底。

参考文献:

[1]姚秉彦,李谋,杨国影著.缅甸文学史[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11

[2]尹湘玲著.20世纪缅甸文学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6

[3]姚秉彦,计莲芳译.不是恨[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9

[4]姚秉彦,计莲芳译.不是恨[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9,12页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政治现实主义浓与淡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用现实主义的力量迎对司法复杂性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1982—1990:连续剧时期中国电视剧美学风格的确立
为什么
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讨论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