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文化自信融入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2021-12-06王英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融入文化自信

王英明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实现民族复兴和培育更多强国力量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义。当代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口头呼喊爱国,却又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冲击下迷失方向,更有部分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只是思考自己今后的工作问题,缺乏国家和民族情怀。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添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中国气节,让大学生具有为中国之强大而读书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华民族有强大底气。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强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①。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有重要讲话:“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集结地,把文化自信融入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工作者指导学生加强文化自觉自信,提升软实力,并切实要求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积极践行。基于以上,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文化自信融入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强大久远的根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光荣的传统,纵观我国浩瀚历史,爱国主义精神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曾发挥了重大的支撑作用,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愈来愈重要。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大学生人数也在直线上升,大学生团体已然成为国家建设的一支最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极其重要的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贡献了很大力量。但是受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格局的背景影响,我国高校有较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正和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极其文化观念碰撞,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我为上等意识形态的进入,这些思想正在不断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信念,导致爱国主义情感滑坡。基于以上现象,只有努力加强对我们自身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才能牢固的占领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地,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坚定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情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总体不错,随着大学生身心的成长,他们已经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更有部分已经设计了为国家奋斗终身的生涯规划。但同时,身处全球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学生严重缺失或逐渐丧失文化自信,具体表现为:文化信仰模糊,爱国主义情操滑坡,个人主义至上等。面对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偏差,更为了这部分学生不在意识形态上渐行渐远,文化自信融入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至關重要。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积极引导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精忠报国”的担当意识,达成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性是国家需要

爱国主义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我中华民族之根基。在世界多元背景下,各国开放程度加深,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向外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向我青年大学生兜售西方价值理论,更有西方部分国家高薪聘请智囊团“异见人士”撰写黑化我中华民族的报刊杂志,妄图进行文化侵略,在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实力已经成为最具实力的“军火”,任何国家都将以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核心,以热爱自己祖国自己同胞为根本,以国家安全和复兴中华为己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新时代大学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代,他们坚持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越多,他们越是为自己祖国和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我中国就能获得越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力量。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在自己从事的各个领域里坚守着自己的爱国初心,并将这种初心转化成生产力,对圆中国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真正发挥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成效性。

(三)构建浓厚中华文化校园的现实需要

张岂之教授说:“作为中国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④。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课堂,是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的“看不见的老师,”它的主要作用往往通过主题明确的文化布置和文化活动来呈现。构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落实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首先要落实构建“鲜明中国特色文化”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建设好精神家园。具体体现在,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思想文化注重个人精神追求为中心,培养学生“精忠报国”;“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夙夜在公”等爱国主义思想情操。高校应精心布局这些本土文化建设,让师生天天耳濡目染。其次要利用高校丰富的社团组织开展中国优秀文化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让中国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尤其是组织好五四、建党日、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难历程,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做真正的爱国者。当前部分高校片面扩大办学规模,大兴高科技设备以吸引大量学生,同时部分高校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职称待遇和社会地位,其自身也在多元文化洪流中迷失了方向。所以,构建浓厚中国文化校园有重大的长远意义和现实需要。

(四)增强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悠久隽永,它作为中华民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我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却更加强大的源泉。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⑤。即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演变中形成的祖国至上的感情意识,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各民族共同团结,为了祖国利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至高精神追求。当前世界空间越来越小,全球一体化格局形成,外来文化不胜枚举,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体现在人才强国方面。可以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下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在保证”⑥。爱国主义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新时代多数大学生都有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想抱负,当他们在工作上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工匠精神,他们必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不用质疑,正是由于祖国母亲的强大支撑,大学生们才可以使出浑身解数放手一搏,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兑现少年锦时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热爱自己的灿烂文化,如此在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将更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更好成才,而且与高校的育人目标完全吻合。

二、文化自信融入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创建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课程教学体系

文化自信涵盖了众多理论体系,要将这些理论真正融入教材和教学环节中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出现了学科多课时少的普遍现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部分老师只能给学生讲授宏观的理论知识,缩减实践教学环节,老师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一定的思想理论要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其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特定思想理论转化为教材体系;第二阶段为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⑦。这首先就要求将中国文化理论系统的编进多种教材,授课教师须严格执行大纲要求。在授课的具体实施环节中,教师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分类教学,让教材中的理论不只是喊喊口号,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它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指导作用。其次是把握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期特征,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达成以文化自信教育为主题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一致。在这当中尤其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用社会中鲜活的案例启发学生,用案例中的角色扮演塑造学生,让这样的实训课程来带动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学科成效质量的提升。

(二)健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长效评价机制及问题反馈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人才的任务,可见当代大学生肩上的担子沉任务紧,他们不止是要呼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重要的是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真正掌握真才实学,才能肩负起历史使命,不负青春韶华。首先,作为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高校就应该健全其在校期间的评价机制。当前,众多高校都是实行学分制管理,而任课老师也只是负责自己的领域,对于一个年级的学生通常只是采取“大锅饭”的教育考核机制,注重群体而缺乏个性辅导。对于考试合格的就给予学分,没有考核合格的学生通常是采用补考或重修的方式,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就把拿到学分顺利毕业视为自己大学期间奋斗的终极目标;殊不知,部分学生在课堂之外意识形态模糊,表现不佳。其次,见于出现的问题症结没有做到及时修补,更缺乏对问题学生的个案帮扶,部分学生对当前众多意识的不深刻认识,导致其目标散漫,人云亦云。所以高校应建立健全对学生的长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社团干部的职能,做好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标注,健全个人档案信息,以让下一位老师全面了解情况,完成好接力棒的交接工作。

(三)塑造浓厚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中形成的深入人心的基因支柱。實现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离不了浓厚的校园爱国主义文化环境的建设。通过塑造浓厚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可以增强学生坚持文化自信的信念,发扬中国文化的决心,使他们在文化丰富的校园课堂中受到熏陶和教化,从而树立坚定的为人民谋福祉的理想信念。另外就是要定期利用各种社团和各系部的学生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专题活动,这样的活动针对性强,脱离了书本的枯燥,又适应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又一个关键期,其人生价值观和责任意识都认知欠缺,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专业人员有义务为学生塑造浓厚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强化民族赞同感,让其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基因,争当圆梦中华的时代先锋。

(四)建设高素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团队

高校教师特别是专门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者先要自身自觉笃行文化自信,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同时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加强文化自信,要让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心中,使其坚定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提高爱国实力。因此,除了专门从事教学的老师外,高校还应加强学校各个学院和分支机构的力量建设,强大爱国主义教育施教队伍,真正实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带头作用。当然,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团队还离不开高校的学生组织,而学生组织也正是大学生的又一个家,这个学生之家与学生接触最多,这些组织中的学生干部是率先主动学习和勇于实践者,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感召力量,让其身体力行的感染更多同学。此外,高校领导层应该给所有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者定期集体学习讨论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为圆中国梦贡献更多更强的力量。

三、结语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更应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构筑学生的中国灵魂,引导学生挚爱中华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文化软实力已经日益凸显地位,当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1.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中)[J].红旗文稿,2016,(16)

[3]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1)

[4]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2).

[5]新编爱国主义教育概论[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2.

[6]张鹏飞.论华夏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信念建构的影响.[J]武警学院学报,2017(01):51

[7]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猜你喜欢

融入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