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服务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研究

2021-12-06雷一祎文涛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立德树人高校

雷一祎 文涛

摘 要:高校统一战线的参与者是新时期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无价之宝,是高校统一战线的天赋异禀,无论是在直接参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服务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还是在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都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已经遇到了障碍,需要突破瓶颈。

关键词:社会认同理论;统一战线;高校;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5.042

1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在高校统一战线工作领域的延伸

1.1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社会认同理论重在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该理论的奠基人泰弗尔(Henry Tajfel )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 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 distinctiveness)而产生对自己的群体的认同感,并有目的地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其中社会分类是指个体将事物进行分门别类,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将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别放大,并且使自己的行为尽量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将更多优秀的资源赋予内群体,同时将自己纳入内群体这一类别中,产生明显的内群体偏爱行为并形成自我定型。社会比较则放大了社会分类的意义,指个体把自己所在群体与其他进行群体间比较。比较的重点在于权力、声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在这些特定维度上,个体倾向于给予群体内成员更多积极的评价,且夸大群体间的差异。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更加偏向自己的所属群体。积极区分是社会认同的动机所在。在内群体有优势的维度上,个体将内群体和外群体比较时,会获得积极区分。这种积极区分作为内驱力,提升了个体的自尊感,让个体在群体比较的相关维度上会表现得比其他成员更出色。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个体会更为偏爱自己的所属群体,也因此更容易产生群体间的偏见、冲突和敌意。

通过上述社會认同的三个原则,个体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和自尊。然而,身处社会中的个体,拥有不止一个群体的成员身份,却往往只会选取其中的一部分群体来定位自己的社会身份;而选取的标准,则是该群体是否能提高个体的自尊和社会地位、提高认知安全感、满足个体归属感与个性的需要、带来存在的意义等。

1.2 社会认同理论对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潜在作用

统一战线,在我国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高校统一战线是我国统一战线全局中十分重要的领域,具有高等教育和统战工作的双重属性。

在新时代高校工作中,“立德树人”具有鲜明的时代任务和时代特征,继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因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对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新要求。

社会认同与教育等重要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认同理论能有效调动群体内成员的积极动机,使之成为群体内成员不断向好的内驱力,进而推动群体重要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社会认同理论可以带给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新的启示,按照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三个原则,因材施策,有效提升统一战线社群内的每一个个体作为群体内成员的自豪感,建立个体和群体相符的核心价值观,让个体自觉以群体身份进行社会活动并为提升群体形象、地位而不懈努力。

2 新时期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统一战线仍是党夺取建设、改革事业胜利,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作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一战线具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等多种政治优势,肩负着为高校改革、建设、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的重大历史责任,在本质上仍是做团结人的工作,其职能仍是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服务。

(1)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立德树人”工作缺乏政治制度保障。目前大部分高校中,统战部门往往不能单列,其领导组织高校统一战线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而高校“立德树人”需要加大对非党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因此必须给予高校统一战线这一个党与非党的政治联盟统一明确固定职能的政策。

(2)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立德树人”工作缺乏协调分歧的支持。高校“立德树人”需要广泛团结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加强高校教职工队伍建设,这其中各方面的利益均衡、矛盾协调工作量巨大,增加了高校统一战线把握好一致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的难度,承接这些任务时缺少必要的支持。

(3)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立德树人”工作缺乏人才智力保障。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立德树人”为促进高校在新时代得到新发展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人才是支撑这一优势的可以依靠的重要资源和重要力量。服务质量不够高、组织会议和活动交叉重复、无配套专业平台等多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

(4)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立德树人”工作缺乏发展动力。高校统一战线挑选为高校“立德树人”服务的人才时往往考虑其某个单方面,而忽略其团队合作、议政建言等能力,高校统一战线服务能力错落不齐、甚至严重失调,造成组成结构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配位。当出现推脱责任不恪尽职守,或是本职主业等原因不能到位时,其他人反要承担更多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3 新时期利用社会认同理论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任务。利用好社会认同理论,重视与发挥统一战线在我国高校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对完善高校的民主政治与科学管理,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发展,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高校统一战线工作负责机构和职责,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政治保障。

我国高校的民主党派组织比较齐全,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密集的场所。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切实担负起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主体责任,把高校统一战线巩固好发展好,把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好利用好,要认真抓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提高统战意识,并结合实际修订完善高校统战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涉及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对象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交流任用的实施细则,从而有效地调动统战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集思广益,奉献力量提供政治保障。

(2)运用“社会分类”原则,发挥高校统一战线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职责,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调处化解支持。

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与巨大的包容性,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才能达到“画好新时代统一战线最大同心圆”的目标。高校统战部门要广泛团结、热情服务,通过民主党派支部(总支或基层委)、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积极引导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等方式,表达诉求和建议,并将他们的思想统一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对工作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问题矛盾,完全可以运用“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基本原则和哲学思想,因人而异采取有效引导策略,设身處地推心置腹,从而逐步消除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推动高校更好更健康发展。

(3)运用“社会比较”原则,发挥高校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人才特长,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智力保障。

高校统一战线的长处之一应是团结学校中的党外人士。高校中的党外人士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知识分子,他们有“三高”的特点:学历层次高、思维活跃度高、政治参与度高,在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无论是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运行管理,还是关心爱护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等方面,都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另外,高校党外人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和知识发展产生了显著陶染。引导和服务他们发挥自己“三高”的优势,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有百益而无一害。

(4)运用“积极区分”原则,发挥高校统一战线整合发掘、衔接拓扑的触角优势,为高校“立德树人”增添外原动力。

统一战线工作离不开形成关联和影响的合力,高校中的党外人士与世界上不同政党、不同社团、不同群体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高校统一战线要摸清关系,牵线搭桥,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到所属高校设立分支机构,为海外科学界、教育界人才提供优良的科研工作平台,高校聚拢了自世界各地的高新技术信息或高校管理经验,了解与掌握学科发展的趋势,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中的党外人士通过发挥他们的个人魅力、专业特长和独特优势为高校在国际化平台引才、为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招才,主动参与高水平人才竞争,为高校“立德树人”聚集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4 结语

在中国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诉求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多元化与差异性特征。高知、高能力、强调个性的学者到高校工作,有很大部分对待政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而他们中的部分人又“润物细无声”地对所联系的大学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其意见建议上报渠道淤堵时,更易受互联网不实言论的蛊惑,更有甚者形成舆情。同时有研究表明国内高校党外人士比以往任何时候表现出更加强烈的社会认同需求,这为统一战线服务高校“立德树人”转型升级增加了难度也提供了机遇。从社会认同理论角度看,在我国“大统战”工作格局中,一方面高校“立德树人”的诸多瓶颈可以理解为由社会认同偏差产生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社会认同更像双刃剑锋利的一侧,激发个体自律性、自主性和归属感的活力。社会认同过程中个体与总体的互知互助互信是认同实现的基本前提,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个体与总体的相互联系,利益和互动作为变量影响着社会认同的渐进实现。高校统一战线是高校党政、思政、教学、科研、创新的活水源泉,是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Tajfel H. Social categorization,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comparison[J].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1978,24(1):285-295.

[2]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480.

[3]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等.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05):202-227.

[4]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01-06(01).

[5]吴晶,胡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4-7.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立德树人高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