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与研究

2021-12-06焦玉洁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劳动教育对策研究

焦玉洁

摘 要: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对策研究;学校主导;家庭基础;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5.039

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推进实施、工作落实来看,仍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着力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等层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方法措施进行探索研究,以期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1 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1)在学校中被弱化,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相应制度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学校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谋划设计、系统推进、实际效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可以说,学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上,都能够认真落实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对劳动教育进行统筹谋划、全面实施,但从实际操作来看,部分学校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形成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认为劳动教育并不是教学中的硬指标,要主动给主要学科让路,可以适当放一放、缓一缓,完成上级要求的基础工作就可以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主动研究、深入探索的意识和观念还需一步增强。在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上,劳动教育无计划和考核,有的还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组织的多,而教育却很少,忽视了学生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制定具体的劳动实践方案,已经制定的方案针对性、实效性都不够强。并没有体现出劳动教育指导思想和实践意义,只有打扫卫生、收拾庭院,没有结合社会劳动需要满足社会劳动需求,没有真正发挥大学生劳动的价值达到锻炼意义。因此,对于高校而言,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计划、措施,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十分必要。同时,高校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停在表面、流于形式,没有通过建立刚性的制度机制,督促推动大学生重视和参与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上升到制度层面、评价层面,也是高校需要去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在家庭中被软化,正向劳动教育引导还不到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家风、家教还未形成。大学生的教育课堂除了在学校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引导和环境影响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上,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大学生的主责主业是完成好学业。给大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不要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好好学习就可以了。由此而产生的家风家教自然是学习第一占了上风,而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让了位、溜了边,在实践中就会显得可有可无了。再者,家长“心疼”孩子,认为孩子读书已经够累了,再让孩子从事家庭劳动,于心不忍。因此,一些家长不愿意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劳动实践机会,也不鼓励自己的孩子自觉参与,不太注重让孩子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在这种家庭主体思想的驱使下,大学生不自觉对劳动教育产生了不热衷、不参与的思想认识,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3)在学生中被淡化,劳动观念树得不牢,主动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还很薄弱。受传统教育意识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劳动教育的不认可不理解,出现了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有所偏差,认为体力劳动不是大学生的主业,参与劳动会影响个体形象,轻视体力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把劳动本身看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为轻视体力劳动,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对劳动兴趣不浓,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打游戏、看综艺、上网等娱乐活动上。部分大学生还认为学校安排的劳动教育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参与劳动教育提高不了知识水平,也锻炼不了专业技能。部分大学生还抱怨和担心劳动实践耽搁其背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劳动教育的时间完全可以用在提高学习成绩上。面对学校安排的劳动教育,有的大学生虽然参加了,但只停留在疲于应付的阶段,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都没有进行思考和总结。

2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高校劳动教育尚属开展初期,思想认识、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推进提升、逐步完善。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劳动教育搞得好不好、实不实,根子还在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上。未将劳动教育提升到和课程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存在“想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认为劳动教育是副业,不能种了“自留地”,荒了“责任田”,更多考虑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不能在教育中重视了劳动观教育,而忽视了主责主业,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再者,提高思想认识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各级在实践中不断渗透和深化,逐步提高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另外,劳动教育在高校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所建立的制度机制还存在不科学、不实用的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制度变得更管用实用。随着时间和实践的不断深入,针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还需要对相关制度机制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不断发展。

(2)家庭对待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上有所偏差,重视学业、弱化劳动的主体思想对大学生影响很深。作为家庭的主体,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除了在校时间外,孩子大部分时间与父母相处较多,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德性养成、健全人格塑造等情商的培养,往往比学校和社会更加重要。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都不用干的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度关心和溺爱,较多强调学习方面的提高,较少督促其对生活技能和家庭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主动劳动的意识和意愿,有的甚至还需要父母来到学校帮忙自己打扫卫生、整理内务。这些习惯都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坚韧的品质,对其人际关系的发展、社會适应能力的提升也形成阻碍,当大学生习惯这种安逸懒惰、贪图享受的生活方式时,就很难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的偏差。

(3)大学生受多重因素影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劳动教育积极性不高、参与热度不够。大学生还处于思想不完全成熟、劳动观尚未形成阶段,对劳动观的认知,还停留在尊重劳动者,以劳动为荣的观念上面,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思想意识分化,出现轻视劳动的思想观念。有的认为劳动教育和体力劳动是等同的,劳动教育就是上上劳动课、搞搞卫生等体力劳动,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活动,对自身没有任何帮助,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另外,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绝大多数是在不愁吃穿的环境里长大的,从小到大都是家里的“核心”,父母和长辈对其宠爱有加,在家庭关爱备至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入学前连最简单的家务都不曾参与,更别说未参加过真正的体力劳动,入校后对劳动教育存在畏难情绪,不愿参与、不想参与的想法比较明显。吃苦耐劳精神、奋斗精神比较薄弱。有时就出现课上“听”劳动、课外“看”劳动、网上“玩”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在这部分大学生群体中真正成了形式、走了过场。

3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在强化理念、完善体系上下功夫。学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引领着劳动教育的理念、方向,构建着劳动教育的制度体系,评估着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所以,一定要把这种主导作用发挥好、彰显足。一方面,要树立正确劳动教育理念,强化大学生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内心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传递到课堂,渗透到每名大学生的心中。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喜闻乐见的生活生产劳动,首先阐述目的意义,然后让学生亲手实践、出力流汗,再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当中,感悟劳动的真正意义,体会劳动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完善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是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支撑和保障。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搞好劳动教育,应在完善制度机制上做文章,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其他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的学科、教学等体系,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将劳动教育的方案做实做细,在推进过程中建立专业培养体系,在评估效果上建立应用机制,将劳动教育教育实践经历和具体成绩,纳入年度评先选优、党员发展的重要参考。从而激发大学生认真参加劳动教育,用心参加实践服务的态度和热情。

(2)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在养成习惯、营造氛围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劳动教育观,用亲身的示范引导和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让孩子认识到从小培养劳动习惯的重要性,多从正面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鼓励和支持学生多参加家务劳动,鼓励他们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本领,努力做到学会多种日常生活技能。多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以劳动为主题的相关活动,抓住难得的劳动实践机会,努力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另外,家庭还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带头参加劳动,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带领孩子参与劳动,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好作风;加强对孩子劳动行为的塑造和培养,定期列出家务劳动清单,提出标准要求,规定必要时间,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3)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在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上下功夫。劳动教育的课堂应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而是要把眼光放在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中央,多渠道、多角度拓展劳动教育路径、创新教育载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自体验和切身感悟,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学校可利用现有的综合实践基地、校外活动场所、劳动实践等场所,在原有实践科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专业等实际情况,在科目的内容设置、手段方式上多动脑筋、想办法,让科目“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有兴趣、有热情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当中。农村地区是劳动教育的一线课堂,可借助农村地区的土地、山林、草场等,引导学生开展学农务农实践活动;城镇地区可把企事业单位和一些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开展服务劳动的实践场所。政府部门主动协调相关企业、工厂等,开放适合学生的部分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参与实践服务劳动,让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劳动,一起畅谈体会和感受,在交流碰撞中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知。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比较快的实际特点,高新企业在劳动新形态、新方式方面,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群团组织以及相关社会福利可动员组织人员力量,为学生搭建志愿服务的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村镇社区、社会福利院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性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参考文献

[1]刘世峰.中国教劳结合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梁飞飞.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學生劳动教育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姚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劳动教育对策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